乡村文化的守护者吕怀端先生——读《乡村文化的守护者》有感

乡村文化的守护者吕怀端先生——读《乡村文化的守护者》有感

旬邑,古属豳州。周族部落首领公刘继承先祖后稷重视农业的传统,在这里带领族人辛勤劳作,获得大丰收,使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为周族后世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公刘事必躬亲,为民造福,深受族人爱戴。《诗经·大雅》中有一首诗这样赞颂公刘:“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意思是:厚道忠诚的公刘啊,从不安居享乐康。修好地垄修田埂,收的粮食堆满仓……公刘之后,周人迁到岐山,东进丰镐,建立周朝。周朝制定的礼乐制度,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文明社会。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创立的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四千年过去了,旬邑这片神圣的土地,依然民风淳朴,古道热肠。谁能说这不是周人的遗风、中华民族文化的蕴藏?谁能说旬邑县清源乡吕家村出了一位吕怀端先生这样的乡贤,这样的文化人,这样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好父亲,与植根于这片黄土地上的民族传统没有关系?当民族的基因嵌在普通人的血脉里的时候,他们就成了中国的脊梁。

《乡村文化的守护者》是吕怀端先生的一本纪念册,是其子女及孙辈写的缅怀先父先祖的一组文章。朴实无华的叙述,是老人的生命写照;绵长久远的思念,是子孙的真情倾诉。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现出一个高尚的灵魂。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哪里?在乡村文化的厚重积淀里,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在润物细无声的谆谆教诲里,在耕读传家、享誉十里八乡的家风里。古代仁人志士是读经读出来的,普通人家有出息的后生是严格的家教教育出来的。“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吕怀端先生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乡村小学教育,尽其所能地致力淳朴民俗的延续与发扬;把耕读传家做到极致,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以身作则,忍辱负重,教导子女学文化、学做人,使之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有这样的家风,才会有这样人才辈出的家庭。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旬邑县清源乡吕家就是一个例证。无论从传统观念还是从现代观念上看,家里家外,于公于私,吕怀端先生都是一个高大的形象、一个值得学习的楷模。《乡村文化的守护者》不仅仅是亲人的一份怀念与礼赞,更具有文化的价值、传统的价值。《乡村文化的守护者》就是一本优秀传统文化的乡土教材。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乡村文化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此时此刻,守护者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安慰、一份希望。

人常说“父爱如山”,这座山,值得我们用心读一辈子。

因为有山,天不会塌下来。山给了我们一副硬脊梁,让我们站立在天地之间,做一个大写的人。

山上有松柏,松柏傲霜雪,常青的松柏带给我们精神的榜样——面对艰难险阻,不放弃,不言败!

山间有清泉,泉水流潺潺,犹如父母的轻声细语,千百遍的嘱咐叮咛,永远在耳畔回响……

感动的不光是儿女子孙,还有读者。阅读《乡村文化的守护者》,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次心灵洗礼。

致敬乡村文化!致敬吕怀端先生!

(2017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