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望族,家风淳厚
赵西垣先生出生在一个颇有名望的大家庭,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养,为清末生员(秀才)。
先生的祖父是一个很有气派的人,性情刚烈、耿直,热心于扶贫助弱,为民排忧解难。为防止河水泛滥,修建渭河堤坝,确保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多方奔走交涉,与保守势力坚决抗争,不惜亲赴衙门,打赢了官司,深受群众拥护。乡亲们感其义举,特制一块横匾相赠,上书“公正可风”四个大字。此匾悬挂在厅房格子门的上方,既让后人感到骄傲,也是对后人的鞭策与警训。
先生的父亲赵殿元,是光绪年间的武举。这在当时是个很了不起的功名。武举制度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而以清代尤为重视。其选拔制度也日臻完善,录取比较严格公正。民间习武者甚众,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此举为国家遴选出大批人才。考武举,要自备鞍马、兵器,要通过各级会试,考试科目包括弓、矢、刀、石。武科考试之外,还有文科考试,“四书五经”、八股文都是必考的。所以,武举并非一介武夫,必得有相当的文化修养。据说,先生的武举父亲,身材魁梧,双臂奇长,勇力过人,屡建战功,获得过朝廷颁发的“武魁”牌匾。这块匾镶在厅房与过厅之间的屏风上。这位武举的文武兼修,对后世儿孙的修身养性自然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他过世后,他使用过的武术器械就藏在大门内土地爷神堂的上边。
先生的母亲是咸阳渭河北两寺渡村冯姓人氏。两寺渡因渡口有观音寺、三圣寺而得名。这个村子远在三千多年前就是西周的演兵场,尚武之风绵延至今。两寺渡与钓鱼台隔河相望,有渡船往来于两岸之间,可称为“咸阳古渡”。赵冯氏性格开朗,乐观通达,喜欢哼唱小曲。在丈夫去世后的多年里,她成为一家之长,操持一个大家庭,杀伐决断,说一不二,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气度和能力。
西垣先生是这个家庭的长子,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良好家风的熏陶为他打下了生命的底色,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民国二十年(1931),一辆拉货的马车渡船从两寺渡过来,忽然大雨倾盆,只得进村避雨。从南门进村,北行西拐,经过几户有车棚的人家,都没有进去。最后走到西头,在赵家马房落脚。除了牲口同槽吃草,赶车的人与赵家伙计同桌吃饭,晚上还睡在伙计的炕上。第二天午后,雨过天晴,这挂马车离开钓鱼台村,向东而去。赶车的人说:“这家不是普通人家,待人这么厚道。”
有一次,村里的几个小孩子爬到村南面赵家的杏树上打杏子,碰巧西垣先生从这里经过,在地里做活儿的人对那几个小孩子大声喊道:“还不赶紧跑,主人家来了!”先生制止道:“不要喊叫,不要喊叫!你一喊,娃娃受惊了,小心掉下来伤着了。”先生走到树下,对树上的小孩子说:“不要怕,慢慢下来。我走了,我走了!”对小孩子偷摘杏子的事,先生“视而不见”,以关爱和包容的态度原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