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边

鸭绿江边

2004年4月21日,在吉林通化召开课题会议。4月25日,应《语文学习报》之邀,我和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先生、《作文导报》副总编刘桂英一道,与《语文学习报》编辑部全体成员座谈。座谈中,我就语文课改背景下语文报刊的努力方向谈了自己的看法,受到与会年轻编辑们的欢迎和赞同。会后,主编原永海要求题字,我就写下了“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个性化的阅读写作”这句话送给编辑部,表达了我对语文学习的基本观念。不料,这句话后来被他们当作办报的宗旨,印在每期报纸的报头上。

《语文学习报》是天仁集团属下的一份以中小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辅类报刊,起步虽晚,但依托天仁集团强大的资源优势,加之编辑们的不懈努力,几年间逐渐成长为同类报刊中的佼佼者,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天仁集团的总裁鲍天仁先生是一位精明能干、敢于开拓的创业者。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手创办《英语辅导报》,从油印小报,骑着自行车搞发行开始,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集英语、语文、数学多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发行于一体的知识经济实体,不仅在国内被称为“龙头老大”,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座谈会结束后,鲍天仁先生提议去山里就餐。当时我们不明就里,以为只不过是安排一顿饭罢了,就客随主便,欣然前往。

汽车出了通化市,沿长白山麓朝东南方向行驶。阳春三月,在关内早已是百花齐放,万木吐翠,而这里却是冬虽去,春未到,寒风料峭。要是再往山上走,积雪还没化呢。记得4月20日从上海飞长春,上飞机时几乎穿上了夏装,到长春下飞机时冷得不行,又得赶紧加衣服。而长白山里比长春市又冷多了。但毕竟时节到了,迎春花开得正猛,在路边及山坡上点染出一丛丛嫩黄;朝山上望去,也有性急的绿树叶早早钻出来,告诉你北国的早春是什么模样的。

汽车拐进一条山沟,沿着一条小河,曲曲弯弯走了二三里路,在一家山庄饭店门前停下来。这里已经停着几辆车,看样子生意不错。旁边还有一个小池塘,可以钓鱼。很快就摆上了一桌子饭菜,店家不停地唠叨:“没别的啥,都是些粗粮野味,绿色食品,放心吃!”谦虚里透露出骄傲,很朴实的广告词。不管是否忽悠,环境真的是很“绿色”、很清静,难得的一份心情。

吃过饭,报社陪同的小丁说:“去集安吧,鲍总在那儿等着呢。”

集安,一个很陌生的地名。说是在鸭绿江边,但还是搞不清楚在哪个方位。鸭绿江边的城市,最有名的应该是丹东以及对岸的新义州,那是抗美援朝时就已经知道的地方了。丹东在辽宁,而现在是在吉林……

到达集安时,天色已近黄昏,一看表,不过4点多,这里的太阳下山这么早啊。

鲍天仁先生在一家五星级酒店门口迎接。在酒店大堂看地图,才知道集安在吉林的东南角,是鸭绿江中游的一个重要口岸,对面的朝鲜城市叫满浦,我们已经来到中朝边境线上了。稍事休息后,即到江边去游览。集安是个小城市,但酒店、宾馆林立,建筑也很现代,街道宽敞,干净整洁,车辆行人不多,是休闲、旅游的好地方。到达江边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沿江马路靠里的一侧,大小餐馆、卡拉OK厅、茶秀、台球厅,一家挨着一家,家家门前停满了各种品牌的小汽车。霓虹灯闪烁,摇滚乐震荡。马路靠江的一侧,岸上有不少茶座,江里停泊的游船连成一片,一串串彩灯忽明忽灭,映照在江面上的光亮飘忽不定,勾画出一个梦幻般的境界。夜色里,站在灯红酒绿的鸭绿江边,向对岸望去,一切都隐藏在黑暗里,几乎连灯光点点也看不到……

第二天上午,安排游览高句丽王城和好太王陵。王城只是一处遗迹;王陵则被保护得相当好,王陵碑很壮观。导游说,曾经有韩国旅游团到此游览,突然打出“还我河山”的横幅,结果被我武警“请”出了国境。这个“故事”令人像吃了苍蝇一样生厌。

接下来游览鸭绿江。来到游船码头时,已经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容易登上一条游船,刚刚坐稳,马达就轰响起来,很快便离开码头,逆流而上。船头插着一面五星红旗,让人心头忽然涌起一股热流。江面上游船很多,逆流而上的靠江心一边,顺流而下的靠江岸一边,都不能越过鸭绿江的中心线。中心线的那一边,一条船也没有。鸭绿江碧波荡漾,两岸景色却截然不同。北岸山上林木青翠,郁郁葱葱;南岸灰蒙蒙一片,山上光秃秃的,一条沿江公路静静地躺在那里,很少有车辆通过。偶尔可见骑着自行车的行人,离岸不远的田地里有人在劳作。游船上的人热情地向他们招手,甚至呼喊,但对岸的人毫无反应,漠然置之。忽然,有军人的身影闪现,隐约能看见他似乎举起了望远镜朝我们观望,不免让人产生极不舒服的感觉。船上的导游用手指着对岸说:“大家看,那边山下面有许多小洞口,当兵的就是从那里出来的,他们的任务就是监视江面上的活动。”正当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对岸的军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游完鸭绿江,报社的同志通过关系让我们有机会到正在修建的水坝上去参观。汽车在曲曲弯弯的沿江公路上行进,有几次要通过由武警把守的哨卡,不过都顺利地通过了。半个小时之后,我们踏上一片繁忙的建设工地。这是一座拦江大坝,叫作雾峰电站,由中方承担建设工程,少量朝方工人参与施工。大坝的主要功用是发电,电力资源由双方共享。经过特批,我们得以登上坝顶,并且可以由大坝的这头走到那头——当然,最远只能走到距朝方哨所10多米的地方。站在大坝上,向东望,滔滔江水滚滚而来,江面上漂浮着的木材在坝体前堆积成一片,朝鲜工人正在把木材打捞上岸;向西望,江水从大坝底部喷涌而出,咆哮着奔向远方。右岸是悬崖峭壁,左岸是一个木材加工厂,从鸭绿江上游下来的木材在这里经过简单处理就会出口到中国。可以清楚地看到加工厂的全貌,一堆一堆的木料码放得很整齐。没有大型机械,运货的汽车一看就知道是国内已经很少见到的老式解放牌卡车。一排一排的木板房是工人的宿舍。远处有几栋三层楼房,不知为什么没有门窗,似乎也没有人居住。偌大的生活区静悄悄的,色彩单调得如同静悄悄的厂区。但是我知道,这里并非死寂,一部没有声响的机器在不停地运转着……

在坝顶遇到几个朝鲜工人,迎面走来,表情严肃,不给你一丝可以和他们招呼的表示,让人想起“阶级斗争脸”。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赶忙收起尚未生成的微笑。与“国际友人”擦肩而过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胸前佩戴着领袖像章。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鸭绿江啊,曾经的鸭绿江!

当拦江大坝横跨鸭绿江两岸,把两边的土地连接起来的时候,历史的车轮正画出一道新的轨迹。

(2004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