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佳话

方言佳话

《华商报》2013年2月19日刊发了孙强的《方言慰友》,文章不长,抄录如下:

张奚若留学美国时,与赵元任相识。赵元任是语言学家,会说33种汉语方言,据说他与夫人杨步伟在家每天说一种方言,一个多月不重样。听说张奚若是陕西人,赵元任遂向他学习陕西话。张奚若就教他说了一段歌谣:“人家那个娃,在书房读书呢。咱那个娃,拿勺勺耍水呢。不说他吧,我是他二爸;说他吧,他娘不答应。算了算了,叫娃耍去耍去。”

让赵元任感到好玩的是“书”字,“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读,陕西话则读,于是就记住了。

时隔半个世纪,1973年,赵元任从美国回中国访问,见到了住院的老友张奚若,当即说起了“拿佛佛发费(拿勺勺耍水)”的陕西话,令病中的张奚若很开心。

张奚若(1889—1973),陕西大荔县人,著名政治学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并在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校担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首倡者之一,力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二任部长,还曾担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赵元任(1892—1982),江苏常州人。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25年6月,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一同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38年8月赴美定居,先后任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1945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当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会长。赵元任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语言学家,前期致力于推行国语的工作,为50年后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主要研究成果有《国语留声片课本》《国音新诗韵》。他在方言学、语言学、音韵学、语法学诸方面,都有令世人瞩目的重大贡献,既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著名的作曲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翻译家和作家。主要论著有《语言问题》《国语入门》《中国话的文法》,所著《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1980年,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

张奚若与赵元任是早年留美的同学,并成为好朋友。1973年5月,赵元任时隔35年后第一次回国访问。他听说张奚若生病住院了,便专程到医院探望老朋友。于是有了上面一段佳话。

张奚若教给赵元任的那段陕西歌谣,全部用陕西话的发音注出来,应该是:“人家窝(那)个娃,在甫(书)房抖甫(读书)嗫(呢)。擦(咱)窝(那)个娃,拿佛佛(勺勺)发(耍)费(水)嗫(呢)。不佛(说)他吧,额(我)思(是)他二爸;佛(说)他吧,他娘不答应。算咧(了)算咧(了),叫娃发起(耍去)发起(耍去)。”(陕西关中方言中“我”的发音与普通话中“额”的发音近似,却不完全相同,但普通话里找不到一个很准确的同音字,只好用“额”来替代。流行语“额的神呀”中的“额”就是近音替代字。)

张奚若说的歌谣,还有另外一种版本:“你个碎(小)娃学哈(坏)咧(了),叫你念甫(书)不念甫(书),上夫(树)发费(耍水)灌黄甫(鼠)。”而在关中的另一些地区,“书”的发音近似于“苏”,“水”的发音近似于“岁”。长安、蓝田一带把“天、地、钉、铁”读作“牵、机、经、且”。在陈忠实的《白鹿原》里,可以看到这种方言的痕迹。

张奚若所说的陕西话(陕西方言),其实是陕西关中东部的方言,确切地说是大荔方言。陕西由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大的地区组成,这三个地区不仅自然条件迥异,民情风俗不同,而且各有各的方言。陕北人说话与晋北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包头人说话十分接近;陕南汉中话与四川话很接近,安康话与湖北话很接近;陕北话、陕南话都与关中话相差甚远。即使关中地区,也没有完全统一的方言。关中西部的宝鸡地区叫作西府,关中东部的渭南地区叫作东府,加上关中中部的西安、咸阳地区,虽然都属于关中方言区,但各自都保留着地方语音特色。宝鸡人说的一些土话,西安人、渭南人听不懂;反之也一样。方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小农经济的封闭,社会交流的阻隔,语音习惯的沉淀,不同地区便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乡音。以关中中部为例,渭河南北两岸的语音不甚相同,沣河东西两岸的人说大体相同却有区别的话。秦始皇的一大贡献是“书同文”,全国各地书写一样的汉字,以使政令畅通,成为国家一统的利器。但秦始皇没有也不可能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于是造成了同样一句话,书面上都是一样的汉字,但无数个方言有无数种说法的现象,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个人从小说家乡话,到老都很难改变,即使是走南闯北的人也不例外。古人不必说,现代的一些大人物也是乡音难改啊!毛泽东的湖南话,周恩来的淮安话加天津话,邓小平、陈毅的四川话,习仲勋的陕西关中话,蒋介石的浙江话,都成了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因此,像张奚若这样在国外待过的人,乡音不改,随口就能说出最具关中方言特色的民谣,也就不足为奇了。令人惊奇的是,赵元任竟然能说30多种方言,而且一句陕西话过了三四十年还能准确地说出来!感叹之余,不得不承认这世上还真的有天才啊!据说,因为中国的方言太多,而且差别很大,致使美国针对中国的窃听活动受挫。这也难怪,像赵元任这样的语言天才毕竟是凤毛麟角,外国人学说普通话都感觉很难,更何况那么多的汉语方言。

当然,现在陕西的年轻人都能说一口基本标准的普通话。他们口中的关中方言也在向普通话靠拢,除了声调不一样之外,声母、韵母已完全相同了。例如,把“书”读作(半上声),把“水”读作。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武林外传》里西安籍演员闫妮扮演的佟掌柜,她说的话就是当今西安地区年轻人口中的陕西话。观众听起来既觉得有陕西味,又很容易接受,已经跟张奚若的陕西话不大一样了。

(2013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