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汉堡

再到汉堡

应四弟赵琪和弟妹雪雁的邀请,今年7月28日再次来到德国北部著名的港口城市汉堡,于8月26日离开汉堡回国,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游览、休息。

上次到汉堡是在2004年6月。那时,我和素霞随父母同来。如今,母亲过世11年了,父亲已96岁高龄,不宜出门远行。这一次有妻子、儿子、孙子同行,情形与上次大有不同。14年过去了,街道还是那个街道,房子还是那座房子,我们住的房间那时是父母的卧室。从卧室的窗户向外望去,偌大一个院子,一半是草地,一半是菜地。今年夏天,汉堡炎热少雨,草地略显枯黄。菜地因为经常浇水而绿意盎然。西红柿、黄瓜、韭菜、豆角,谁也不让谁地疯长,紧赶慢赶也吃不完。母亲是这块菜地的开垦者。14年前来到这里,一辈子闲不住的她便一铲一铲开出这块菜地来。这块地土壤肥沃,种子一下地就迫不及待地长出了幼苗。院子周边的树木长得更粗更高了。耳边传来布谷鸟的叫声,竟与国内布谷鸟的叫声一模一样,真要“直把他乡作故乡”了。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大家常常会提起父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不免心生伤感,思念悠悠,久久不能平静。

此次在汉堡的日子里,有三次长途旅行。除过纵贯德国南北之外,还到过荷兰、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意大利;除过游览了慕尼黑、法兰克福、波茨坦、柏林、德累斯顿、威尼斯等大城市之外,还在欧洲著名的十六湖景区漫步,在亚得里亚海最南端驻足,在阿尔卑斯山腹地穿行,在偏僻的小山庄留宿。既走过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也走过清静优雅的乡间小道,行程约一万公里。四弟赵琪、外甥女张瑾、德国朋友托马斯,一路陪同,既做司机,又做导游,还兼任翻译和管家,打理一切,十分辛苦。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某种意义上,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为重要。这次欧洲之行真的是自由行,很接地气,这是跟团旅游绝对办不到的。虽然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却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多彩的世界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回国后,父亲问我:“10多年过去了,你看欧洲的变化大不大?”父亲耳聋,交谈起来比较困难,我在纸上写出“变化不大”几个字。父亲“哦”了一声。我接着又大声在他耳边解释了几句,他似乎听明白了,说道:“跟咱们这里不一样啊!”欧洲的确没有多少变化,不像国内,“基建狂魔”“飞速发展”,眼睁睁一个村庄就灰飞烟灭了,眼睁睁一片高楼就拔地而起了。即使是本地居民,隔一段时间出门,有时竟然也会认不出路来。欧洲各国在二战之后,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过了躁动期,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虽然城乡面貌变化不大,但社会深层的变化并未停止。比如,难民的涌入正在触动着欧洲的神经,变化正在悄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