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散文集《鱼台晚钓》就要出版了,我反而忐忑不安起来:这里收集的几十篇文章能算作散文吗?
古人把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那是相对于诗歌、骈文而言的,散文便成了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文体概念。近代以来,散文的概念范围变得很小了,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
四大文学体裁中,散文与诗歌离得很近,小说与戏剧离得很近。诗歌是浓缩了的散文(长篇叙事诗除外),散文是放大了的诗歌;戏剧是浓缩了的小说,小说是放大了的戏剧。诗歌、散文重在抒发真情实感,小说、戏剧重在重构生活情境。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都有人物形象,但诗歌、散文重在直接抒发作者的内心体验和思想情感,小说、戏剧重在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冲突。我很佩服小说作家的想象力,他们从“上帝的视角”,几乎是无所不能地刻画人生百态、喜怒哀乐。而散文创作则从“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把创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给读者看。因此,散文的创作空间并不是很大。
关于散文的定义,教科书中的解释科学、严谨,但那说的是共性,对于散文创作没有太大意义。即如“形散神不散”这样的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圭臬,在个性化的散文创作面前也显得并不那么神圣。散文的基本要求就是真实和真诚——真实的事,真诚的情,抒写对生活的体验。散文以记叙、抒情为主,题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语言精粹。这就为散文创作提供了许多方便。如此说来,散文的创作空间还是蛮大的。
年轻时也曾有过文学梦,终究没有梦想成真。但写点儿什么的欲望一直存在,于是便拿散文来学习练手,写写自己经历过的事和感动过的情。当情动于中的时候,方法、技巧之类并不是首先考虑的,写作反而成了随心所欲、闲庭信步的事。
散文是高度个性化的言说。散文语言追求平淡如水、醇厚如茶的感觉,用朴实无华、明白如话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把最想让读者知道的意思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这就是“炼句”。我要求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虽然做不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但夜间为了偶得的一个句子,爬起来披上衣服,打开书桌上的台灯,草草地把它写在一张纸片上的事,却也是时常会发生的。就这样,一篇篇散文问世了——从童年纪事到耄耋之思……
每当一篇文章完稿,作为第一读者的妻子,总会给予很多赞美,也会挑出很多毛病,于是欣欣然进行修改。每当有篇章在报刊上发表,总会收到来自专家和好友的点赞与鼓励,于是像学生受到老师表扬一样越发来了劲头,思谋着下一篇要写什么。
我深知,写散文入门不难,但要写好却很难。所以,一直没有好作品出现,一直还在学习的路上。好在还能读书,还能写作,还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会继续敲击键盘,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至于写出来的能不能算作散文,那就不去顾及了。
著名作家、评论家、《华文月刊》总编王继庭先生,曾选中我的散文《北川啊!北川!》和《高山仰止》在《华文月刊》发表,读者反响热烈。这两篇作品同时被陕西省作家协会官网“文学陕军”网络平台转发,点击量过万。此次,他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鱼台晚钓》撰写序言,讲了许多真诚、中肯和鼓励的话,令我十分感动。先生关于散文的新论,站位高,视野大,见解独到,振聋发聩,值得认真学习。
我的好友散文家、书法家高志华先生欣然命笔,为《鱼台晚钓》题写了书名。封面插图选自咸阳市秦都区钓鱼台村太公庙壁画,是已故农民画家王纪让先生的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对《鱼台晚钓》的出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赵明
2021年11月18日于长安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