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鸿门

新丰鸿门

出西安古城东行,汽车在首尾相接的车流中和忽明忽灭的红绿灯下艰难前进,20多分钟后,到达东十里铺——古之所谓十里长亭。这里是西(安)临(潼)高速公路的起点。游客们还来不及发思古之幽情,汽车已经驶上高速公路,飞驰起来,转眼之间,便来到灞河岸边。这里应该就是古人折柳赠别的地方了。路旁的垂柳一闪而过,公路桥、铁路桥和新建的高速公路桥横跨在灞河之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派繁忙景象。看着眼前的一切,你怎么也体味不到李白的诗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所表现的那种情调。车过灞桥,回首向西南方向眺望,一片黄土高坡,此即西安市灞桥区之白鹿原,亦即两千多年前刘邦入关后的驻军之地。10多分钟后,青翠秀丽的骊山便依稀可见。当游客正在为公路两旁大片石榴园中的累累硕果而惊叹的时候,车子已经到了骊山脚下。汽车从临潼穿城而过,继续向东北行驶了约8公里,抵达西临高速公路的终点新丰镇。秦末楚汉相争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就发生在这块土地上。

鸿门宴的故事,《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精彩的描写。新、旧版中学语文教材都将其作为传统的优秀篇目而选入。现在,亲临鸿门,身入其境,想象当时的情景,倒真的要替古人捏一把汗了。

鸿门宴故址位于临潼县城东9公里新丰原上的鸿门堡,西距灞河约20公里,东距戏河约5公里,北距新丰镇不足1公里。公元前206年,项羽率40万大军突破函谷关,进军戏河西岸,中军帐就设在鸿门坂,并于此宴会刘邦,一定天下。关于“鸿门”,刘宋裴骃在《史记集解》中有“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之说。“坂”即山坡、斜坡。“鸿”是大的意思。“门”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并非真有其门。“鸿门坂”,说白了,就是一处有如大门洞开的黄土沟坡。现在的鸿门堡仍踞于黄土高坡之上,西临一道较为宽阔的土沟。站在沟口,向纵深处望去,两边黄土壁立,颇有宏大之气,真的像一座大门似的。

由此,我想到教材上对“鸿门”的注释:“鸿门,地名,在新丰县(现陕西省临潼县东)以东17里。”照此说来,鸿门的位置就不应在今临潼县东17里。因为,既“在新丰县以东17里”,而新丰又在“临潼县东”,那么,鸿门就该在更东的地方,距今临潼则远不止17里。这显然与实际情形有较大的出入。何况,“新丰”并非当时的地名。《史记》中说:“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然而,当年项羽率军入关,驻扎在戏河西岸时,尚无“新丰”之名。司马迁是用新地名叙述过去的事情。秦时此地名郦(骊)邑,设戏亭。那么,新丰一名从何而来呢?原来,刘邦做了皇帝,就把他的父亲从江苏沛县的丰邑接到关中来,尊为太上皇,请他住进富丽堂皇的栎( )阳宫(在秦旧都栎阳,遗址在今临潼县渭北栎阳乡)。无奈,这位太上皇过不惯都市生活,不愿坐享清福,总想着要回老家丰邑去。《括地志》云:“太上皇……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高祖乃作新丰,徙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这个新的丰邑,就建在郦邑。栎阳在渭之北,郦邑在渭之南,相距仅数十里。太上皇虽住郦邑,刘邦仍不时地把老爹接到栎阳宫玩几天。直到高帝十年(前197)七月,“太上皇崩栎阳宫”之后,刘邦才“更命郦邑曰新丰”。此时距项羽驻军鸿门已经过去10年之久了。所以,注释中“新丰县以东”可以删去,直接注为“今西安市临潼县以东17里”即可。

沿着一条水泥铺成的坡道而上,我们来到鸿门堡旁的鸿门宴遗址展览馆。正对馆门的是一座高大的砖砌旗台,高耸的旗杆上,“楚”字帅旗迎风摆动,猎猎作响,此处俨然40万楚军的统帅部。展馆中央,有一座由一个巨大的酒樽和一把长长的利剑组成的雕塑,形象而鲜明地提示了鸿门宴的主题。展馆西侧是一座类似蒙古包的建筑,此为项羽的中军帐,帐外有“交戟之卫士”,帐内展现的是项庄舞剑的一刹那。泥塑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一如《史记》所载,再现出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一幕。展馆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展室。南展室里以连环画的手法和浮雕的形式,描绘出鸿门宴故事的全过程。北展室里排列着鸿门宴上刘、项双方主要人物的塑像。他们如真人大小,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游人纷纷与项羽合影留念,对刘邦却有点冷落。可见,人们还是比较偏爱这位失败了的英雄的。

参观完各个展室,又登上旗台,遥望南天,骊山历历如在目前。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就在4公里之外。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发迹的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以鸿门宴为发端,展开了为时5年的生死搏斗。身在陵寝的秦始皇又该作何感想呢?

返回西安途中,再过骊山脚下。就临潼县城而言,骊山在其南面,而且近在咫尺;就临潼县全境而言,骊山踞其南部,翻过山就是蓝田县境了。因此,语文课文注释中说的“〔郦山〕就是骊山,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东南”,并不准确。刘邦逃出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的“芷阳”,乃秦代县名,其故址现已不可考。临潼县城西南有芷阳乡,但与史书中记载的芷阳不在同一个地方。“沛公军霸上”的“霸上”,课本注释为:“地名,在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东。”位置是不错的,但霸上到底在何处,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辞源》“霸上”条释曰:“地名。在陕西长安县东。《水经注》十九‘渭水’:‘霸水又左合浐水,历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史记》秦襄王葬芷阳是者也。谓之霸上。’汉高祖灭秦,还军霸上,即此。”另,唐裴骃《史记集解》也说芷阳即“今霸陵”。霸陵的前身是霸城,为秦穆公在芷阳所筑的宫殿,取霸主之意,更名为霸城。到汉文帝时又更名为霸陵,汉文帝即葬于此。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秦芷阳的位置应在灞河(霸川)西岸白鹿原的东坡上;芷阳后来被秦穆公改名为霸城,又被汉文帝改名为霸陵;沛公“还军霸上”的“霸上”是指故芷阳附近灞河西岸白鹿原上的一片土地。看来,霸上并非一个行政地名。“霸”即灞河,“上”的意思是位在高处,“霸上”意即灞河岸上,亦即白鹿原。(今之芷阳乡在灞河东,距灞河甚远。)刘邦驻军灞河之滨的白鹿原上,居高临下,扼秦都咸阳之东大门,又遣将把守函谷关,以待来者,正是军事家的高明决策。

从鸿门至霸上约20公里,以当时的条件和形势,刘邦出逃一定吃了不少苦头。据民间传说,临潼与灞桥之间的两处地名与此有关:一处叫“斜口”(属临潼县),相传刘邦的车子走到这里,一只轮子坏了,只好弃置不用,由樊哙用手抬着车轴,车子倾斜着继续前进,故取名“斜口”;另一处叫“豁口”(属西安市灞桥区),相传樊哙手抬车轴,由于道路崎岖,车子颠簸不止,到这里时手掌上的豁口都被震裂了,故取名“豁口”。当然,这都是后人的附会,与《史记》所载“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不符。但也足见鸿门宴的故事的确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鸿门宴闻名遐迩,现代的生意人也为之眼睛发亮了。鸿门景区本来就不多的文物古迹,湮没于商业化的经营之中。更有一家餐馆,门前高挂的牌匾上赫然写着“鸿门宴餐厅”五个大字,使人望而生畏。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没有樊哙的胆量,鸿门宴的酒肉,是“食之不得下咽”的呀!

(199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