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仙游寺与《长恨歌》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并且建树颇丰的天子并不少见,而具有绝代姿色并且获宠一时的后妃更是不胜枚举。然而,近年来,唯有唐玄宗李隆基及其贵妃杨玉环被炒得红红火火,几乎成了妇孺皆知的影视明星和广告模特。且不说那接连不断的电视连续剧,单是强力荔枝汁、玉环牌热水器之类的电视广告,便让人应接不暇。要说“经济效益”,至少有一半应归功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提起《长恨歌》,就不能不联想到它的诞生地华清池和仙游寺。
华清池位于西安市临潼县城南门外骊山北麓的华清宫。骊山山脚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水温43摄氏度左右。在这里采集温泉热水供沐浴享受非自唐玄宗始。远在6000多年前,温泉就被姜寨先民所利用。周、秦、汉、隋,历代帝王都曾在此修建离宫别苑。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扩大其规模,建成汤泉宫;高宗李治改名温泉宫;玄宗天宝六载(747)又大肆扩建,定名华清宫,宫内治汤井为池,称作华清池。每年十月,唐玄宗都携贵妃杨玉环及王公大臣、皇戚国舅,浩浩荡荡地离开京城长安,东游华清宫,一住就是好几个月,直到来年春暖花开才回京上朝。华清宫,其实就是唐玄宗避寒的“冬宫”。
华清宫,这座以温泉汤池为主体的皇家别墅,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现已摸清了规模建制,并恢复了唐代风貌,供游人参观。这里的汤池统称为“御汤”,包括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莲花汤又名“御汤九龙殿”,是唐玄宗的专用浴池,呈两层台式莲花状,可容水100立方米,可浴可泳,为众汤之首,以显示其至高无上。海棠汤又名“芙蓉汤”“贵妃池”,位于莲花汤西邻,是专为杨贵妃修建的,形似盛开的海棠花,也是两层台式,可容水16立方米,基石上刻有“杨”字。这便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地方。有趣的是,在莲花汤东面不远处,曾经发掘出一个贵妃池,呈海棠状,规模甚小,勉强可供一人沐浴,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却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看,感叹唏嘘。后来,真正的海棠汤被发现了,人们才明白原来的贵妃池是“假冒”的。而今,那里已闭窗塞户、门可罗雀了。星辰汤为太宗李世民专用,贞观十八年(644)所修,面积91平方米。太子汤面积虽小,造型却很别致。尚食汤是供皇帝近臣及为帝、妃服务的尚食局官员使用的。这大大小小的汤池及宫殿建筑,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使华清宫成了人间仙境。
华清宫的浴池一律称作“汤”,这在别处不多见。“汤”,《辞源》解作“热水”。把温泉浴池称为“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不过,“汤”的古今义已有变化。现在,除了一些成语(赴汤蹈火、固若金汤、扬汤止沸)中的“汤”还保留着“热水”的意思外,一般所说的“汤”专指带有汁液的食物或药剂之类,如米汤、鸡汤、菠菜豆腐汤、汤药等。供沐浴用的“汤”,俗称“澡堂子”,“浴池”“浴室”则是较为文雅的说法了。当然也有例外,上海方言把洗脸水叫作“面汤”。唐时的长安话,现在却保留在上海方言里,语言的演变实在是个复杂的事儿。尽管这“御汤”二字显得有些神秘,但看过了莲花汤、海棠汤,人们还是有“不过如此”的感觉。游客中竟有人揶揄道:“杨贵妃就在这儿洗澡,也太那个了吧!”话虽这么说,唐代御汤的豪华、舒适却是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先于白居易的另一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天宝十四载(755)冬路经骊山回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有感于华清宫的豪华奢侈及沿途民不聊生的惨景,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社会危机四伏、安史之乱将起之际,唐玄宗和杨贵妃淫乐在华清宫中,沉湎于酒色歌舞,终于酿成了历史的和爱情的悲剧。唐玄宗在位44年,曾36次游幸华清宫,远远超过了他的前辈祖先(唐高祖1次,唐太宗8次,唐高宗2次)。
《长恨歌》其事源于华清宫,其诗成于仙游寺。
仙游寺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城南15公里的黑水峪口。周至,汉武帝时设置,县城原址为今二曲镇。《辞源》上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折而名。”(“周至”为“盩厔”的同音字)周至县一半为渭河平原,一半为秦岭山区,境内有多支水流自秦岭而下,向北注入渭河,黑河为最大者,因其水深青碧而得名。在黑河奔泻出山的峪口,有一个山曲水也曲的去处,那便是仙游寺所在。那里青山环抱,碧水绕行,驻足其间,犹如置身世外桃源。由此地往北,渡过渭河,再折向东,可达兴平马嵬坡,两处相距30多公里。
仙游寺的历史,并不亚于华清宫。西周时,周穆王西征犬戎,曾休于玄池(即黑龙潭)之上,并奏古乐三日。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女弄玉曾在此吹箫习仙。隋开皇十八年(598),文帝杨坚巡幸天下,路经此地,被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即命大兴土木,修建行宫,作为消夏避暑之地,始称仙游宫。仁寿元年(601),为安置佛骨舍利,又在仙游宫兴建法王塔,随之更名为仙游寺。唐咸通元年(860),懿宗李漼将其改为三寺:仙游寺、中兴寺、法源寺。法源寺早在宋代就毁于战乱。位于黑河北沿的中兴寺则毁于“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只有黑河南岸的仙游寺在风雨飘摇中,历经沧桑,保留至今。高耸于寺内的七层隋塔为全国所罕见。
就在唐玄宗被迫于马嵬坡赐死杨贵妃(756年)之后50载的元和元年(806),34岁的白居易调任盩厔县尉,于此结识王质夫、陈鸿。是年冬十二月,三人同游仙游寺,话及马嵬坡故事,王质夫举杯对白居易说道:“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便在仙游寺挥毫赋诗,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长恨歌》。同时,陈鸿作《长恨歌传》。
60岁的唐玄宗,通过不正当手段,将其子寿王之妃——26岁的杨玉环弄到手,册封为贵妃,很难说这是真正的爱情。但在此后的10余年间,杨玉环的天生丽质、能歌善舞、心性聪慧、多才多艺,的确使精通音律、酷爱艺术的唐玄宗倾心。因而也不能说彼此就不会产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厚感情。《长恨歌》以李、杨的爱情悲剧为题材,“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长恨歌传》),在复杂的主题中,明显地寄托着白居易对李、杨二人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同情和讴歌。
斗转星移,历史前进到了20世纪6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对《长恨歌》也情有所钟。此事多年来鲜为人知,直到1992年5月毛泽东手书的《长恨歌》诗碑在仙游寺落成,才公之于世。《长恨歌》原诗共120行840字,毛泽东只写了32行224字,即从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始,到“惊破霓裳羽衣曲”止。由于没有写完,也就没有落款。在筹建碑廊时,周至县有关部门托人请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诗碑题写题和跋。题为:“毛泽东手书白居易《长恨歌》”。跋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革命家、卓越诗人。才高多能,致力书法,风格独具,为世所称。60年代,曾书写白居易名篇《长恨歌》,行云流水,疏朗有致,显系忙里偷闲、游目怡情之佳作,惜世人罕见。今勒石流芳,以供欣赏。原作太长,未能终篇,缺陷之美,弥足珍重!谨缀数语于后,以表景仰之忱。”毛泽东是书法大家,人所共知,但他却很少书写他人的作品,而《长恨歌》却得此殊荣,原因何在?是否只为“游目怡情”?又是否因“原诗太长”而“未能终篇”?我等岂敢妄断!然而,长5.28米、高4米的巨型石质毛泽东手书《长恨歌》诗碑,在《长恨歌》的诞生地仙游寺落成,的确是一件值得庆贺的盛事。
逝者如斯夫。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埋葬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几乎无人问津,而位于陕西省兴平市马嵬坡的杨贵妃墓园却修葺得小巧别致,引来过往游客停车凭吊,驻足观览。杨贵妃当然不能承担李唐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责任,但她也绝不是对历史做过多少贡献的人物。即使经历了视之为“女祸”的漫长的封建社会,杨贵妃墓园仍得以保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长恨歌》的深远影响所致。人们参观杨贵妃墓,已经不是出于对她个人的崇敬与缅怀,或者贬斥与唾弃,而是表现出一种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绵绵追寻。当然,也有人说,杨贵妃墓不过是个衣冠冢;更有人说,当年死在马嵬坡的是个替身,杨贵妃瞒天过海,竟从羽林军的眼皮子底下逃得一条性命,后来辗转偷渡到日本,下海经商,成为巨贾。这可说是对《长恨歌》中关于“海上仙山”“蓬莱宫中”的描写的最大胆的演绎了。长眠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下的白居易如有所闻,当会哑然失笑吧。
如今,华清池是闻名遐迩的旅游、沐浴胜地,每天有来自国内外的大批游客在此游览、休憩。仙游寺因交通不便而游人尚少,其自然景观也因而能保持原貌。但是,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出现一座真正的“玄池”——黑河水库,优质的黑河水将通过地下管道输往80多公里外的西安市,以解决那里的用水危机。届时,仙游寺将会沉入库底。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造,在这里发生了碰撞。水利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为仙游寺的去留,正在绞尽脑汁,争论不休。方案之一是:将仙游寺迁至半山,水库建成后,它仍然依山傍水,风景会更加旖旎。争论归争论,浩大的黑河引水工程已经全面展开,历史正翻开新的一页。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将万世流芳,骊山温泉和黑河碧水也将长久流淌。它们贡献着精神和物质财富,给后世以永远的滋润和营养。
(199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