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绍兴
绍兴这座城市,是要去拜访的,而不仅仅是旅游。
1996年7月,我赴绍兴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历史名城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年会,时任该中心副主任。有四位西安朋友同行。
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咸亨酒店、三味书屋、百草园、土谷祠,孔乙己、教书先生、阿Q,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和人物,是我们长久的向往。我们是抱着朝圣者的虔诚和景仰之心,来拜访这座文化名城的。
会议的内容安排得很紧,但也未能妨碍我们抽出时间去“看鲁迅”。
鲁迅故居、咸亨酒店、三味书屋,其实在一条街道上。先生故居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想象中的百草园,先生儿时的那个乐园,似乎应该很大很大。而今的百草园却显得很局促,据说周家的房屋和庄基地已经被蚕食掉许多。石井栏、皂荚树、泥墙根,还都在那里,却少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只有鸣蝉依旧在树叶里长吟……由于是在白天,自然无缘见到“美女蛇”,也不愿与之相见。
咸亨酒店一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里所描写的那样,临街的大门敞开着,店堂左侧是曲尺形的柜台,柜台对面摆放着几张古旧的暗红色的方桌,方桌四周放着方凳或条凳,桌上有黑红色的粗瓷酒碗,扣着……墙上的名人题字,柜台上玻璃柜里的可口可乐,以及穿着入时的服务员,都清楚地告诉你,这已经不是孔乙己光顾的那个咸亨酒店了。
时过境迁,朝圣者如果刻意追寻“圣地”的原汁原味,那又近乎迂腐了。这里,真的就是咸亨酒店啊!于是,我们几个便要了几碗黄酒、几碟茴香豆,“坐喝”起来。这黄酒,看起来像红糖水,酒劲不大,微苦,用食指扣住碗的内沿,拇指和中指贴住碗边,轻轻捏起来送到嘴边,便有酒香扑鼻而来。茴香豆,又叫“罗汉豆”,其实就是蚕豆。“茴香豆”是以味取名,“罗汉豆”是以形取名。煮得胖乎乎的茴香豆,色泽并不抢眼,但味道的确绵长,用作下酒菜,真是绝配。想象当年孔乙己是不是这样个喝法,我们都会心地笑了。环顾四周,这里已经没有了站着喝酒的“短衣帮”,而坐着喝酒、聊天的都是当地上了年纪的人。
店堂后院的天井里堆放着酒坛子,两边的厢房好像陈列馆似的,八仙桌、太师椅,一律的红木家具。八仙桌两旁立着高高的瓷花瓶,上方挂着中堂和对联。这些无不显示着“掌柜”的身份和财富。天井正对着的是一座两层的楼,虽然谈不上雕梁画栋,但也装修得非常讲究。二楼正中的匾牌上写着的“咸亨酒楼”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噢,这和前面的咸亨酒店已经是两重天了!从包间里传出来的划拳声、嬉笑声,听来特别刺耳,思古之幽情被冲击得荡然无存。
从咸亨酒店出来,走不多远,看见一家杂货铺,门头横匾上赫然写着“孔乙己土特产公司”。这倒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市场经济让“孔乙己”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产生出连鲁迅先生也想不到的价值。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在这家商铺门口,立着一个两米多高的广告牌,上面是孔乙己的全身画像——绝对有别于《孔乙己》中的插图——一个眉清目秀的英俊书生,目光炯炯,凝视远方;一袭长衫,迎风站立,飘逸而潇洒。画像的右上方,写着四个不同形体的“茴”字。
这是孔乙己吗?这不是鲁迅小说中的那个孔乙己,分明是现代绍兴人心目中的孔乙己。我们隐约地领略到孔乙己曾经的“风采”,也感受到绍兴人对鲁迅作品不一样的解读。
在鲁迅故居的斜对面,隔着一条街道,便是三味书屋的所在,看起来不像“出门向东,不上半里”的样子,也不用“走过一道石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路是很近的,可在迅哥儿眼里,路似乎很远。走进门,一道木屏风横在眼前,足以让外界看不到里面,从里面也别想看到外面。右手一道高墙,墙脚下是一条通道,通道左侧是一排房子,共有三间。中间的一间,格子门敞开着;旁边的两间,开着大大的窗子。站在过道上向里望去,可以看到正对着门靠里墙放着一张八仙桌,那就是先生的讲桌。讲桌上方挂着一块写有“三味书屋”的匾,匾下面确有一幅“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讲桌两侧摆着几排条桌,桌子后面是木椅,那就是“迅哥儿们”的座位了。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块纸牌,告诉参观者那是鲁迅当年的座位。室内光线不好,房子也略显陈旧,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由于门前立着一道护栏,不能进去看看迅哥儿当年刻在桌子上的字,只能伫立在门外,想象那时的情景,眼前浮现出先生“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的样子,耳边还传来孩子们“放开喉咙”读书的声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真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啊!
在绍兴,有一处名园是不能不去的,那就是演绎过陆游与唐琬爱情故事的沈园。沈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园中主体建筑名曰孤鹤轩,突出地表达了这座园林与众不同的主题,给人一种扼腕叹息和黯然神伤的感觉。曲径通幽处,似乎听得见陆游、唐琬的窃窃私语;亭榭楼台上,似乎陆游和唐琬倾诉过思念和悔恨刚刚离去……园林深处的一座诗碑上,镌刻着陆游的《钗头凤》。“……错,错,错!……莫,莫,莫!”道出了诗人的悔恨与绝望,也赢得了后人的共鸣与赞赏。
在绍兴,有一个人绝对不应忘记,那就是秋瑾。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宣传革命,组织光复军,积极筹备起义。事败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最早接触到秋瑾是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脑海里深深地烙下了她的女侠形象。离开绍兴前,我们特意前往轩亭口寻访英雄的足迹。
轩亭口——昔日的刑场,如今已经成为闹市。在十字路口,一个很小的圆形街心花园里,矗立着秋瑾女士的雕像。本来就不算高大的雕像,在四周高楼大厦的陪衬下,显得如同一个普通的行人。川流而过的汽车、自行车,在雕像与行人之间如同旋涡般汹涌着。我们只好站在商店门口的人行道上,凝望女侠的英姿,送上深深的悼念和敬意。
绍兴研讨会开得很成功,但我的收获更多地来自会外。我们怀着向往而来,带着崇敬离开。绍兴这座美丽的古城给了我们很多很多……
(1996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