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与贫瘠

富饶与贫瘠

中国人说“得天独厚”,外国人说“上帝眷顾”。西欧就是一个得天独厚、受到上帝眷顾的地方。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可耕地比例大,人口密度适中;没有沙漠,没有台风,很少发生自然灾害。今年夏天,气温较高,雨量减少,欧洲人就大喊“受不了”。其实,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较,欧洲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在西欧,德国又是被上帝眷顾得最多的一个国家。

德国北部有辽阔的平原,中部有广袤的高原台地和丘陵,南部则是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脉。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接壤,处于西欧的中心位置。面积357000多平方公里,南北之间相距800多公里,东西之间相距600多公里。人口总数8000多万,是欧洲除俄罗斯之外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北部、西北部属海洋性气候,相对于南部较暖和;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极端气象极为少见。欧洲的三大河流均与德国相关。自西向东流动的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发源于德国黑森林南部,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于罗马尼亚海岸注入黑海。作为欧洲文明发祥地和德国象征的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荷兰,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莱茵河是德国工农业用水和饮用水的主要来源,还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易北河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德累斯顿、马格德堡、汉堡,在德国北部注入北海。易北河是重要的商用航道,位于易北河入海口的汉堡是德国最大的港口城市。

那就从汉堡说起吧。汉堡距北海、波罗的海很近。易北河穿城而过,它的两条支流和上百条小河密布于汉堡各处。汉堡市中心还有两大湖泊,市内的大小桥梁比威尼斯还多。水多之外,树木也很多,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城市。赵琪家周围就有大片森林,是汉堡市的自然保护区。每天上午和黄昏,有许多市民在森林里散步、跑步,休闲、锻炼。这片森林完全是自然生长的,看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迹。各种树木杂然而生,乔木、灌木各得其所。枯枝败叶就地而落,不用清扫搬运。即使是倒地的粗壮的树干,也是留在原地,任其腐烂。有一条小河蜿蜒在树木丛中,河中还有戏水的野鸭和天鹅,悠闲自在,旁若无人。有时还会有小鹿出没,真是令人难以想象。林中小路弯弯,自然而成,真是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面为沙土地,不曾铺设水泥、柏油或砖块。走在上面,脚踏实地,舒适平稳。路边供行人休憩的木椅也是就地取材,简易实用。在汉堡的日子里,我们几乎天天都会去树林里走一走。湿润的空气,草木的气息,小鸟鸣叫,流水潺潺,每一次呼吸都沁人心脾,浑身的毛孔都舒坦无比。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难得的享受。汉堡其他地方也是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随处可见合抱粗的大树,撑起浓密的树冠,遮挡一片阳光,洒下一片阴凉。汉堡的公共建筑和民居房舍都以栏杆做围墙,而栏杆又都是隐藏在绿藤或花木之中,完全没有“墙”的感觉。汉堡人家家户户窗外都养着花,鲜艳的或白色的花一丛一丛摆在窗台上。季羡林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此话千真万确。所以,在汉堡,无论身在何处,都是满眼绿色,满眼鲜花。

不像国内城市,包括一些中小城市,动辄八车道、十里长街,气派得很,汉堡没有笔直宽阔的马路。大小道路都是随形就势,不刻意取直,也不一味追求宽阔,从而减少了路面硬化,尽量保持自然状态。

汉堡的天气更不必说了,从早到晚,蓝天白云,透彻而明亮。大概是因为靠近大海,天上的云不停地变幻着,流动着,整个天空就生动起来。你可以长时间地对空张望,生发出无限的想象而陶醉其中。

不光是汉堡,整个西欧都是这样。

从汉堡出发,我们多次驱车前往德国南部、东南部,以及其他几个欧洲国家。高速公路两边林木密布,那不应该叫作行道树,也不宜叫作林荫道,简直就是一条林带,宽得让你看不透。在乡间小道(相当于国内的省道、县道)上行驶,不时会驶入一片森林,我们的汽车如林海中的一叶扁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巨大的油画:暗黄色的一片是刚刚收获过的麦田,绿油油的一片是玉米地、高粱地、土豆地或葡萄园,深绿色的一片是森林。这几种颜色连绵着,起伏着,变化着,红瓦白墙的村舍掩映其中,简直美极了。进入南部山区,恍若来到仙境。欧洲最高大、最险峻的阿尔卑斯山就在你眼前,而你正在它腹地的山间小道上行进,感觉自然与在平原上不同。来这里避暑度假的人络绎不绝。一辆接一辆的小客车拖着房车,架着自行车、游艇,或者拉着马车——运送马匹的车,驶向各自心仪的景点。车旁不断有骑行者闪过。河道边停满了汽车,帐篷一个连着一个。河道里有晒太阳的、戏水的,各得其乐,怡然自得。

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从平原到高原,从丘陵到山地,看不到些许荒地,看不到人类“战天斗地”的痕迹,没有一块梯田,没有平整的土地;目光所及,也看不到高楼大厦、烟囱林立。看到的是,收割过的麦地上散乱地堆放着滚圆的麦草包,奶牛和山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一切归于自然,归于原始,一派田园风光。如果不是远处伫立的风力发电机和公路上不断驶过的大货车,你就不得不怀疑,这是工业高度发达的德国吗?

德国的可耕地占国土面积的34%,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土豆为主,畜牧业也较发达。在欧盟限制德国农业发展的情况下,德国以2%的农业人口养活着8000多万德国人,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除了高度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技术之外,富饶的土地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是德国人餐桌上丰盛食品的天然保障。德国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而且吃得还挺好。今年天旱,有少量玉米遭受旱灾,但总体上依然是丰收年。14年前,母亲曾说过一句话:“人家这里的牛比咱那里的牛幸福,光吃草,不做活。”这句话成了家里的“经典”,常常被大家提起。在德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不在城里人之下,甚至比城里人还高。你说,这是不是得天独厚?是不是上帝的眷顾?

可是,欧洲的其他地方就未必有这样好的条件。从德国进入奥地利,情况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斯洛文尼亚,差别就慢慢显现了。到了克罗地亚,差别显得尤为突出。新修的道路质量不错,据说是欧盟拨款援建的。道路两边的房舍略显陈旧,有的已经破败不堪,没有人居住,估计人们都外出打工了。克罗地亚北部的十六湖景区,被称作“欧洲的后花园”“欧洲的九寨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给当地居民增加了不少收入。离开十六湖,向西南前进,克罗地亚的版图沿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形成一个狭长地带。沿途所见,近乎荒凉。满地石头裸露,杂草丛生,长不出像样的庄稼。到了海边,沿海岸边倒是绿树成荫,车水马龙。夏天,西欧、中欧、东欧的人来这里度假;冬天,北欧的人来这里晒太阳。旅游业成为克罗地亚的支柱产业,给老百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海岸线的一边,亚得里亚海波涛不惊,游艇来来往往;另一边,高高的山脉竖起一道屏障。这里的山,没有峻峭的山峰,没有茂密的山林,巨大的银灰色的没有棱角的山石形成巨大的山包,一个个山包组成一条狭长的山脉。山上竟然没有一棵树木,看不到一点儿绿色,简直让人无法接受。这可能是海风侵袭的结果。咸腥的海风,把石头销蚀了,把植物消灭了,把美丽的女子变成秃顶老头了。这样的山地占据了克罗地亚的大片国土。你说,这是不是贫瘠?上帝亏待克罗地亚了。

《圣经》中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克罗地亚虽然土地贫瘠,但北部的十六湖、漫长的海岸线,是上帝给克罗地亚打开的另一扇门。旅游业的繁荣,让400万克罗地亚人过上了不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