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台北

11月22日下午3点25分,当飞机到达台北上空的时候,台北正被厚厚的云层笼罩着,我们失去了一个从空中鸟瞰台北的机会。飞机钻出云层,眼前就只剩下长长的机场跑道和候机大楼了。

办理入关手续,提取行李,兑换新台币,导游交代注意事项,等候游览大巴……等到我们乘车离开桃园机场驶往台北市区的时候,已经是华灯初上了。一路所见,并未有想象中的现代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倒好像大陆的一般中等城市那样。道路两旁大多是两三层的普通楼房,间或有一两座五六层的大楼,没有见到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途中在一家饭馆用过简单的晚餐之后,大巴终于在乔美旅店门口停了下来。这是一家小旅店,接待厅小得像一户人家的客厅,电梯进去四个人加上行李就超重。但房间宽敞而整洁,有开水龙头,可以直接取水泡茶,改变了我刚进来时对这家旅店的第一印象。

安顿好之后,大家迫不及待地要到街上去走走。

从旅店的门牌可以知道,这条街叫八德路。街道窄窄的,有两个车道那么宽。十字路口,绿灯亮处,一群摩托车像洪水般呼啸而过,发出刺耳的声响。当大小汽车缓缓开过来的时候,摩托车早已不见了踪影。人行道上行人稀少,停放着一个挨一个的摩托车。每家商店的门前都竖着一个霓虹灯招牌,远远望去,一派繁华景象,但店铺内顾客寥寥。

漫步台北街头,有雨滴飘落。这雨,下得漫不经心、自由自在,没有真要下雨的样子。打开随身携带的雨伞,却看到街上并没有几个打伞的人。台北人正乐得这点点雨滴落在自己的脸上、身上。

忽然想起那首有名的歌《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耳畔便飘来孟庭苇轻柔而略带忧伤的歌声: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别在异乡哭泣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梦是唯一行李

…………

一直不明白台北的雨竟然是供人看的,而且要在冬季来看。台湾并不是个少雨的地方,但是,夏秋时节的台风以及随之而来的暴雨,实在令人惊恐。唯有这冬季的雨,下得不紧不慢,似有似无,人们才有心情去欣赏,并且由此引发出许多或喜或忧的思绪来。而此时此刻,街上的人行色匆匆,好像没有谁在看雨……

台北的夜市是出了名的,逛夜市是大陆游客的“必修课”。于是来到了离乔美旅店不远的饶河街夜市。虽然还有雨滴飘落,但打伞却显得非常另类。我们收起伞,走进雨中的夜市。整个夜市像一个长长的走廊,走廊的两边是一家连着一家的商铺,走廊的中间是帐篷搭起来的摊位。在这些商铺、摊位之间是两条甬道,甬道里是摩肩接踵的人流。这人流正被左右两边五光十色的灯光、色彩斑斓的商品、蒸煮煎炸的热浪、难以分辨的气味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包围着,熏染着,冲击着,挤压着。台北的小男生、小女生围着小吃摊叽叽喳喳,好像在开派对。大陆游客有些拘谨地东瞅瞅西看看,不知该先尝哪一种小吃。

11月23日晚上,结束了在康桥双语实验高中的参访活动之后,又去了规模更大的士林夜市。与饶河街的露天“综合市场”相比,士林夜市是一个像超市一样的“小吃天下”。这里有棋盘式摊位、“井”字形过道,有台湾南北各地的特色小吃。大陆游客看得眼花缭乱,转了一圈儿也不知道吃什么好,赶快瞅个空位坐下来,任由老板摆布……其实,大凡地方特色小吃,贵在别具风味;对于游客来说,贵在尝过,而无所谓好吃或者不好吃。一些名声响亮的特色小吃,吃不惯的人会吃得龇牙咧嘴,难以下咽。台北夜市的小吃也一样。当然,这也是一种“享受”。

品尝过士林夜市的小吃,再到101大楼,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夜幕衬托下的101大楼,显得更加雄伟壮观。站在它的脚下,任凭把头尽量往后仰去,还是怎么也看不到楼顶的尖塔。走进大楼底层,真是宽敞明亮,富丽堂皇。乘自动扶梯上到四层,可以俯视底层的休闲空间和通体透明的高档商铺,也可以搭乘高速电梯直达大楼顶层,去俯瞰台北夜景。过去从电视里多次欣赏过101大楼的风姿,也看到过在这里举行的焰火表演和登楼比赛,而今身临其境,做零距离的接触,这在几个月之前还是无法想象的。

11月24日上午参访台北市立中仑高中。之后,安排在碧海山庄用午餐。这里原先是海军招待所,是蒋经国宴请海军军官的地方。从这里可以远眺圆山饭店——一座建在半山坡的中国城楼式的14层五星级大酒店。这是蒋介石会见外宾的地方,也是国民党召开重要会议的地方。前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首次来台出席两会会议,下榻圆山饭店,被民进党人士“包围”“炮轰”,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今天,不仅每天有数千名大陆游客来台观光,而且圆山饭店正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陈云林的再次到访,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大巴绕圆山饭店而行,把我们送到了蒋介石的士林官邸。

蒋介石1949年来台,1950年入住士林官邸,至1975年病逝,在此居住了26年。这里原属日据时代总督府园艺所用地,台湾光复后,由台湾省政府农林厅农业试验所接收,并成立士林园艺试验分所。1949年,台湾省政府在此兴建外宾招待所7幢。因此地三面环山,环境清幽,交通便利,被当时的省政府主席陈诚选定为领导人官邸。因此,士林官邸、园艺所及附近地区被划为军事管制区。现在,士林官邸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台北一个大的生态园,供市民休闲、游乐。由于历史原因,在大陆曾被骂作“蒋匪”的蒋介石,如今却成了吸引大陆游客的一个招牌,士林官邸也跟着成了旅游的热点。穿过浓荫密布的林间小道,我们来到官邸正馆的门前,隔着铁栏杆看见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住处。这是一座两层的西式建筑,浅灰色的屋顶,深灰色的墙面,白色的门框、窗棂和幕帘后面藏着一段神秘的历史。外观极其普通,没有任何可以显示尊贵的装饰。这里正在维修,脚手架还没有完全拆除,不久即可对游人开放(撰写本文时,据报道已经开放了)。

参观完士林官邸,转往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兴建于1964年,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中国宫殿式建筑。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的墙壁,白色的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台基之上,气势宏伟,风格典雅。这里珍藏着来自大陆的无价的中华文化艺术宝藏,藏品几乎涵盖了5000年中国历史,是闻名世界的博物馆,也是保存和研究中华文化艺术的重镇。其形制不是很大,建筑规模甚至比不过陕西历史博物馆,色彩的鲜艳让它多了几分俏丽而少了皇家气派。但依山而建却大有文章,据介绍,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距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每个小库房都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正所谓“外观娇小,内涵颇大”。

到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多数还是大陆游客。一个导游带领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接着一个团队,进进出出,热热闹闹,像赶庙会似的。导游就是讲解员,他们的讲解追求风趣和幽默,失却了典雅和庄重,哪里是在欣赏5000年文明历史的光华?

随着人流,流进去,再流出来,除了看到一些瓷器、玉石雕刻品之外,能看的文物并不算多,却让人生出许多感慨。其实,这里是不能叫作“故宫博物院”的,因为它不是故宫,只不过是故宫文物的收藏地罢了。这里的文物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处,这两处都曾经是皇宫,而台北故宫从未有皇帝涉足,连个行宫都算不上。至于文物的来历,自然是从大陆搬来台湾的,过去说是“盗运”,现在说是“保护”。谁是谁非并不重要,唯一真实而重要的是,这里的宝藏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财富,任谁也无法否定。北京一个故宫,台北一个故宫,原本是一个故宫啊!

参观自由广场是在做环岛游之后返回台北的11月30日下午。

自由广场入口处是一座有5个门洞的高大石牌楼,上书4个大字:“自由广场”。走进广场,正面是白色棱柱体建筑中正纪念堂,上覆双层八角形蓝色宝顶,其风格颇显怪异,似庙非庙,似坛非坛。两侧是中国宫殿式建筑戏剧院和音乐厅,黄色琉璃瓦的大屋顶,大红色的廊柱,一派皇家气势。经过空旷的广场,登上高高的台阶,走进中正纪念堂,堂厅高大,穹顶是国民党党徽,蒋介石坐像被悬在半空中,让人抬头仰望。可怜蒋介石身后争议不断,纪念堂成了蓝绿两大阵营的角力场。中正纪念堂曾被陈水扁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自由广场”也是由“大中至正”更名而来。马英九上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又把台湾民主纪念馆换成了中正纪念堂,但自由广场的名字保留下来。这算不算政治角力中的折中呢?

距中正纪念堂不远处,是台湾当局领导人的办公场所——一座坐西面东、南北伸展、红白相间的四层楼房,中间有高耸的尖塔,两边有角塔,就像一个火车站。这里原是日占时期的总督府。对面的凯达格兰大道,就是电视上播放的“红衫军”反贪腐游行静坐的地方。原以为凯达格兰大道很宽,广场也很大,实地一看,才知路不宽,广场也不大,甚至不如大陆某些地方的市府大楼及其广场。

在凯达格兰大道的右边,有一个微型广场,广场边上竖着一道弧形的白色石碑,叫作“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纪念碑”。黑色的大字十分醒目,明摆着是在向蒋介石叫板。这就是台湾地区的政治生态——“解严”后的民主标志。

台北的街景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很少见到警察,也很少见到警车。十字路口的交通靠红绿灯指挥,井然有序。汽车车牌有的是“台北××××”,有的是“台湾省××××”,有的只有英文字母和编号,没有地名。道路标志牌上是繁体汉字和汉语拼音。二是街道很干净,很少见到清洁工,也很少见到垃圾箱。原来就从电视上看到过台北的垃圾处理做到了绿色环保,实地一看,果然如此。

晚上住在桃园机场酒店——一个狭小、局促的老宾馆,第二天一早就要飞回北京了。

初冬时节来到台北,没有看懂台北的雨,也没有看懂台北老百姓的生活。

再见了,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