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与单调

多样与单调

多样性让世界变得光彩夺目,让人类的生活变得赏心悦目。欧洲人喜欢标新立异,生活的多姿多彩引领世界潮流,与国人的从众心理、趋同思维形成鲜明的对比。

欧洲人的多样性,一眼能看到的,就体现在他们的住房和衣着上。

作为一个外行和旅游者,要谈欧洲的建筑风格,是完全没有资格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也就凑个热闹吧。

欧洲最吸引眼球的建筑当数教堂和王宫。教堂的外形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圆顶的拜占庭式,其顶部极像一个洋葱头;一种是尖顶的哥特式,尖顶之上还有一个耸入云端的十字架。这些教堂,尽管外形大体一致,但细部却各不相同。城里的大教堂建筑精美,装饰豪华,小镇和乡间的教堂古朴典雅。教堂内部都有高高的穹顶,整个空间给人以空旷辽远的感觉,似乎看不到边际,似乎那就是天堂,似乎上帝就在天堂的某个位置,而你竟与他如此接近……各个时代的王宫都保持着庄严稳重的风格,一般都是三四层高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建筑。颇具特色的是,这些建筑大多有精美的人物雕像,有的矗立在王宫前面的广场上,有的浮现在建筑的墙壁上,有的成排地站立在建筑的楼顶上。这些雕像各具神态,有的是神话形象,有的是王公大臣,有的是民族英雄。在许多城市,数百年前的王宫,现在用作市政大厅,成了政府机关所在地,并且在节假日向市民及旅游者开放。

真正多样化的建筑是民居。在北欧和南欧,居民的房屋都是“山”形的,尖顶斜坡,红瓦白墙或黑瓦红墙,两层,带阁楼。有时候在公路上行驶,一转弯,在一片树林的掩映下,或在一处山坡下,一座座这样的民居映入眼帘,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美如一幅风景画。这在国内,完全是别墅级的。

我们走过城市,走过乡村,所遇民居无数,尽管基本都是“山”形的,但却没有一座房舍与别的是相同的模样。据说,建筑设计师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民居图纸,供客户选择;客户,即房屋的主人,再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和爱好对图纸提出修改方案,然后建造出自己喜欢的独具风格的房屋。欧洲人又特别能干,往往会自己动手,对房屋进行改造或修缮。每一家的房屋都追求独特别致而绝不雷同。即使整排的公寓房,也没有两家公寓是一模一样的。在汉堡,一条街一条街走过去,家家的房子都不一样,座座都很别致,看上去赏心悦目,不像国内的城市建筑形状和色调基本一致,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我们曾在奥地利与德国边界附近的一座村庄留宿。那里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村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条公路把村子划为南北两个部分,不时有汽车驶过,显示着山村并非世外桃源。但却没有喧嚣,宁静得只剩下鸟叫声和山泉潺潺的流动声。早上7点多,我们在村子里散步,从一家一户的门前走过,仔细观赏它们的建筑特色,好像走进了民居博物馆。我们发现,各家的房子不仅外形各不相同,即使细部如墙面、栏杆、扶手、门口的邮箱也都没有一样的。我们不得不从内心钦佩他们的别出心裁了。正是这种标新立异的追求和思维,使他们更具活力和创造精神。当然,也有趋同之处,那就是各家的窗外都摆着鲜花,各家的窗前都挂着白色窗帘。这在欧洲各地城乡,几乎都是一样的。这叫“大异小同”吧!比起大同小异来,更具多样性,更有审美价值。

欧洲人的衣着,多样,率性,个性化达到极致。今年夏天,欧洲较常年炎热,这给人们提供了展览夏装和“亮肌肉”的好机会。除了极少数上了年纪的人长衣长裤、衣冠整齐之外,其他人都衣着极简,只追求清凉和时尚。男人都穿大裤衩、套头衫——各式各样纯色、杂色的短裤,印着各式文字、图样的套头文化衫。有的干脆光着膀子,把上衣缠在腰间。女人很少有穿裙子的,下身穿短裤,短到连屁股都包不住;上身则袒胸露背,衣服少到不能再少。站在户外任何一个地方,目光所及,看不到衣着相同的人。看上面,到处都是油亮的“肉”;看下面,满街都是光腿。在海边,衣服都消失了,成了比基尼的世界,人们好像回到了原始社会,一下子显出原形。与国内女士出门看见太阳就打伞,生怕晒黑了不同,欧洲的女士很少有打伞的。她们追求阳光,爱晒太阳,皮肤晒得黑红黑红的。在柏林,在威尼斯,能看到穿黑袍的阿拉伯人,在那么大的太阳下裹得严严的,显得很扎眼。其实,像我们这样穿短袖、长裤的中国人,也成了另类老外,与周围的气氛格格不入。

与住房、衣着的多样性形成对比的是,欧洲人的饮食实在可以用“单调”来形容。也许,欧洲有我们见不到的多样美食,但是,从北欧到南欧,旅途中在各地餐馆就餐,基本上都是“老三样”:面包、香肠、啤酒。丰富一点儿的,加上咖啡、牛奶、果汁等。而且都是一个味道。欧洲盛产优质小麦,面包就成了欧洲人的主食,而且他们烤面包的手艺很高,很讲究。很欣赏欧洲人,他们在街边小餐桌旁边一坐,或者倚在高脚桌旁,左手一块面包加肉肠,右手一瓶啤酒,细嚼慢咽,吃得津津有味,十分享受的样子。在家里也一样,他们一般不自己做饭,认为花一两个小时做饭,十来分钟吃完,不划算。所以,都是去超市买回来够几天或一个星期吃的面包、香肠、火腿肠、肉片、鱼片、奶酪、黄油之类,吃的时候在烤箱里烤一下就行了。饮品无须加工,全是喝冷的。是不是很单调呢?特色食品也有,如烤猪肘,我们在慕尼黑、汉堡都品尝过,味道不错,但那不是家常饭。欧洲人吃饭更讲究营养,而不大在乎花样和口味。

黑面包比白面包更受欢迎,价格也更贵一些,不像国人要吃白馍而不愿吃黑馍。欧洲人的餐桌上少有蔬菜,常见的是几样生蔬菜或水果拌在一起,如黄瓜片、西红柿片拌上沙拉,就是肉、奶之外的佐餐。超市特别是亚洲商场里,各种蔬菜都有,但价格较贵,肉食民族对此兴趣不大。至于欧洲的中餐馆,入乡随俗,欧化得已经很严重了。倒是土耳其夹馍,有肉有菜,很合我们的胃口——如果不放沙拉之类会更好。在汉堡一家购物中心,几个中国小伙子有一个摊位,专卖炒面,很受顾客欢迎。看来,老外们也在接受多元饮食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