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先生

于漪先生

2008年,11月末的杭州,秋意阑珊,冷风阵阵,却依然满目苍翠,给人一种“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正在这里举行。

闭幕式开始前,一位衣着朴素、精神矍铄的老人走进会场。大家一眼便认出那是于漪老师。已经就座的人们一阵骚动,纷纷走到主席台前,拦住于漪老师问好,致意,要求和于老师合影。于漪老师笑眯眯地答应了。于是,照相的人排起长队,闪光灯闪烁不停……

闭幕式的重头戏是于漪老师的报告。会场里座无虚席,两边的走道上都站满了人,许多人是为聆听于老师的报告特意而来的。于漪,这位伴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一路走过,为语文教学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教师的名字,早已成为青年教师所敬仰的一个“符号”,她是语文教师心中的偶像。

“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已经80岁了……”于漪老师报告的第一句话令所有的人惊讶不已,感叹唏嘘声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于漪老师的报告《三十年语文教改不容易》,正像她的为人,朴实无华,尽显真纯。在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中,于老师声音洪亮,情绪饱满,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没喝一口水,也不看讲稿,举例子时能把大段课文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人们怎么也没法把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先生与80高龄的老者联系在一起。说到坎坷经历时,好像一位老人在给后辈讲那过去的事情;说到人生感悟时,好像在迷雾中举起一把火炬。她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你就是选择了高尚。”“要当好一名语文教师,那真是不容易!几十年走过来,茹苦含辛,茹苦含辛啊!”“如果有来世,我愿再做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掌声一次次响起……现场近千名听众时而心潮澎湃,时而热泪盈眶。人们用阵阵掌声来表达对这位教坛楷模的热爱和尊敬。

透过朦胧的泪眼,望着主席台上向大家招手致意的于漪老师,曾经两次拜访于漪老师的情景又一次在我脑海中浮现……

其实,我早就不止一次见过于漪老师了。不过,那都是在开大会的时候。她在做报告,我坐在下面聆听,算不上见过面。真正面对面地坐在一起,而且是在于漪老师的家里,要算2003年年初对于老师的一次拜访了。

记得是在2003年的元月,我随同陕西师大出版社副总编张军孝先生及高志华、乔树雄一行四人,为编写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一事,去上海拜访徐中玉先生、巢宗祺先生、方智范先生、于漪先生等几位学者、专家。徐中玉先生担任这套教材的主编。巢宗琪、方智范二先生是新课标专家组的重要成员。于漪先生不但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而且参与对课标及新教材的审定工作。这次到上海,就是要请这几位先生对我们的部分样稿提出批评意见。

18日上午10时,我们在上海建平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先生的陪同下,如约来到位于黄兴路1669弄黄兴公寓的于漪老师的家。

乘电梯来到七楼,摁响门铃,门随即打开。开门的好像是保姆,于漪老师已经站在客厅等候了。

“请进!请进!”于漪老师微笑着招呼客人。

虽然没有这么近距离地看到过于漪老师,但我对她的声音却是熟悉的。所以,一下子就感觉亲近了许多。

客厅不算大,但很雅静。四周两面是书柜,一面是沙发,向阳的一面开着大大的窗户,窗外的阳台上摆满了盆栽鲜花,阳光下的绿叶红花显得生机勃勃。

保姆沏茶,于漪老师把水果递到我们手上,慈祥得像对待家人一样。

落座之后,张军孝总编说明来意,于漪老师直接切入话题。

于漪老师先从语文的重要性谈起。她说:“语文教育对人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古代的志士、现代的革命人士,都是读经读出来的。”

关于课程改革,于漪老师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她说:“新课标的制定阻力很大。推行新政很困难,变法很少有成功的。语文课改的很大突破是对人的尊重……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要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就好比你想摸天,要站在地上摸,不能站在空中去摸。中学的老师教得很辛苦,他们(指制定课标的人)不知道。我在专家组会上做了一个发言,讲了老师们的情况,他们很吃惊,也很感动……”说到这里,于漪老师停了下来,心情似乎依然难以平静。我们也都被她的拳拳之心所感动。

好像感觉到话题有些沉重,于漪老师忽然话锋一转,笑着说:“谈谈你们的教材吧。”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心情反而忐忑不安起来……

“要搞一套有西部特色的教材,你们陕西是有条件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进行实践活动的条件,人家没有,你们有。”于漪老师很兴奋地说,“立足于中华文化,突出中西部文化,特色鲜明,有利于审定通过。”这些话一下子把我们的教材编写推到了一个高起点。

于漪老师特别强调:“语文一定要是语文,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文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语言因素不能放弃,但不是搞机械训练;整体感知也不是读一读,议一议。老毛病没克服,新毛病又来了。”联想到语文教学的现状,于漪老师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呀!

对于样稿中的问题,于漪老师也坦诚地表达了她的意见:“新概念不要随便用。单元匹配还要再灵活些……写作部分比较薄弱,现代文还不够分量……”

愉快的交谈使大家忘记了时间,已经将近12点了。张总编邀请于漪老师到外面去吃顿便饭,于漪老师连连摇手:“不,不,你们知道,我这个人不大会……”话还没说完,大家都会意地笑了。

告别之前,于老师又鼓励我们说:“搞一部教材很不容易。你们的思路是正确的。西部文化正是东部薄弱的地方。东部的人脑子快,但不厚重。西部是很大一块儿,还是很有希望的。”

陕西师大出版社的这套新课标实验教材,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中途夭折,但于漪老师的一席谈话却永久地在我的记忆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不仅是关于教材的,而且是关于教学的,关于文化的,关于教育和做人的……

没想到,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我有机会再次拜访了于漪老师。

那是缘于一本书——《我这样学写作》。

2003年秋,开明出版社决定出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我这样学写作》(高中、初中共四册)。我作为这套书的主编,在完成书稿的编辑和审定工作之后,想到如果能请于漪老师给这套书写一个序言该有多好啊!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陕西师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主编、我的好朋友张吉武先生。吉武说:“于老师是个热心人,只要身体状况可以,一般是会答应的。我来帮你联系。”没过多久,吉武来电话说:“于老师让你把样稿给她寄过去。”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忙在2004年1月18日给于漪老师写了一封信,除了表达敬仰和感谢之外,还对《我这样学写作》的编辑思想和内容结构做了一些说明。与此同时,课题组副组长、《我这样学写作》副主编刘桂英把正在排版的部分样稿从威海寄到于漪老师的家里。

更出乎意料的是,春节过后不久,我就收到了于漪老师的来信和她所写的序言。从信中得知,于老师是在春节的繁忙之中,带着右手腕的病痛,伏案而写。这令我感动不已,歉疚不已。我手捧来信和序言,连读数遍,不能释手。于漪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精辟见解,让我有风吹迷雾散之感,心头豁然开朗起来。而序言开头的一句话“由于赵明老师的厚爱……”却让我惶恐不安。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于漪老师对我的厚爱啊!

2004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这样学写作》正式出版发行了。4月18日,我和刘桂英专程赴上海拜会于漪老师。

到了黄兴公寓,跟门卫师傅打招呼。听说要找于漪老师,门卫师傅很热情,执意要带我们到单元门门口,并交代清楚“坐电梯到七楼,西户就是于老师家”。由于我不久前曾来过,还记得于老师家的位置,原本不需要带路的,但门卫师傅的热心让我们无法拒绝。我知道,这并不是冲着我们,而是因为我们是于漪老师的客人。

又一次按响了于漪老师家的门铃,于漪老师亲自开门迎接。由于此前在电话里已经联系过了,所以也不用我们做自我介绍。于漪老师像接待老朋友一样招呼我们进了客厅。当刘桂英把一束鲜花恭敬地献给于漪老师的时候,于漪老师高兴地说:“这个好!这个好!我很喜欢花的。”保姆接过鲜花,把它们摆放在靠窗的小桌上。于漪老师拉着我们坐下来,茶几上摆满了各种水果。于漪老师连声说道:“快吃点水果吧!”并把香蕉递到我们手上。过去就觉得于漪老师平易近人,今天则感觉得最为真切。

我连忙把一套《我这样学写作》双手递给于漪老师,说:“于老师,您看,我们的书已经出版了。”

于老师接过书,捧在手上,端详了一阵子,又打开书翻了几页,说道:“很好啊!印得不错。”

刘桂英说:“封面和版式都是赵老师参与设计的。”

于漪老师对我笑了笑:“赵老师很能干啊!文章写得好,还能搞设计。”

我忙说:“哪里!哪里!”接着就问:“于老师,您的手腕好了没有?”

于漪老师伸出手,活动了一下手腕,说:“好了!没事了!”

我说:“真是过意不去,让您在春节期间带病给我们写序言。”

于漪老师说:“人来人往,静不下来。那天有点空,赶忙坐下来写了。主要是书编得好,那几份稿子我很喜欢。”

我告诉于漪老师当初的想法:“我们是想从学生的写作过程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些案例……”

“这就对了!”于漪老师肯定地说,“你看看现在的书店里,不是《优秀作文选》,就是《满分作文》,全都是为了考试。这样不得了的!”

“急功近利啊!”我说。

于漪老师笑了:“作文恰好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

我说:“于老师的序写得很好,许多问题都说到根子上去了,对我们,对读者,都有很大的启发。”

于漪老师又笑了:“说了几句真话吧!”

我们大家都笑了。

刘桂英问道:“于老师很精神啊!您是怎么保养的呀?”

“哪里精神啊?老了!”于老师解释说,“我这个人生活上不讲究的。平常心吧!”

我想,这个“平常心”最是许多人所做不到的,应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

就这样,像拉家常一样,于漪老师跟我们聊了许多。

…………

两次拜访于漪老师的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当时的情景从来也不曾忘记。这次在杭州聆听于漪老师的报告,反而使记忆变得更加清晰起来。这些珍贵的记忆催我振作,我哪里还敢懈怠!

(2008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