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

2009年元旦刚过,中央电视台就开始在黄金时段播放新年大片《走西口》。这部描写晋商创业史的电视剧,有好多镜头是在山西榆次常家庄园取的景。这让我不由得回想起参观常家庄园的情景来……

那是在2004年12月20日,我应邀出席山西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年会,并做学术报告。会余,山西省教育厅教研室张春莲主任建议我去常家庄园看看,于是我便与几个同志一道欣然前往。

上午9点多,汽车驶出太原市,向南进发,约半个小时后到达晋中市。晋中市是在原先的榆次县设立的地级市,榆次县则成为晋中市的一个区。穿过榆次区,汽车继续朝西南方向前进。城市渐渐消失,农村渐渐出现,车辆和行人少了许多。公路两旁没有了商店、楼房,视野一下子开阔无比。但目光所及,竟没有些许绿色,枯干的树木在冷风中瑟瑟抖动;奉献出一年收获的田野光秃秃的,静卧在冬日的阳光下。一路上,我心里在想,山西真是个奇怪的地方:地上“七沟八梁一面坡”,地下却埋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老百姓生活贫困,却出了许多富商巨贾;到处是低矮的民居和破败的窑洞,却点缀着不少闻名遐迩的大院。几年前我曾参观过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地乔家大院,今天要去的常家庄园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20分钟后,公路边高高竖立的广告牌告诉我们去往常家庄园的方向。汽车离开公路,驶上一条还算平坦的用砂石铺成的乡间马路,四周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显示出不远的前方会有一个繁华的所在,甚至连村落都看不到。汽车又往前奔跑了一阵子,忽然远处出现了一座飞檐城楼,城楼上挂着的红灯笼显得十分耀眼,城楼下的城墙向两旁延展开去。城楼,对于我这个生活在古都西安的人来说,自然没有什么可稀罕的,何况眼前的城楼又是那么“袖珍”。可是,看看周围的环境,你就不得不惊异于广袤的田野上竟会有这样的城楼,它简直就像海市蜃楼一般,亦真亦幻,让人惊叹不已……

常家庄园到了。

城楼的前面,是一个1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在停车场与城墙之间,横亘着一条护城河。护城河上架着一座桥面阔大的石拱桥,桥头左右蹲着高大的石狮子,桥上有精致的石护栏。石拱桥的那头,是一个高深的城门洞,常家庄园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个门洞里。

时值寒冬,太原又是个特别冷的地方,这时候很少有人来旅游。所以,偌大一个停车场上看不到几辆车。站在空旷的停车场上,常家庄园给我的第一印象竟与乔家大院截然不同。乔家大院隐藏在一个很大的村子里,需要经过几条街道才能找到它的大门。而常家庄园袒露在田野上,庞大而孤独——与其说是一座庄园,倒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慢慢从石拱桥上走过,映入眼帘的是城门两侧城墙上的巨大砖雕诗碑,一边刻着宋朝大诗人欧阳修的《丰乐亭记》,一边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庄园的主人到底是何等人物,竟然对欧阳修如此推崇有加,对《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如此情有独钟?两块诗碑,透射出别样的气息,儒雅清风扑面而来。

走进城门洞,一眼望去,竟是一条几乎望不到头的古色古香的繁华街道。右手一边(应该是北侧),是一个院子连着一个院子的门楼,高高翘起的飞檐从墙面上突兀而出,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大鸟。左手一边(应该是南侧),是一间连着一间的店铺,售卖花花绿绿的旅游纪念品,也有卖地方特色小吃的。由于是旅游淡季,街上游人稀少,生意自然冷清。我们的到来,并没有让做生意的人兴奋起来,他们把懒洋洋的目光投向我们,似乎奇怪这么冷的天竟然还有人来参观。

导游带着我们走进常氏宗祠,开始探访常家庄园的奥秘……

据导游介绍,有着200多年建造历史的常家庄园,分为南常、北常两大部分。南常的所在叫作西街,北常的所在叫作后街。两条大街的两侧均为深宅大院,栉比鳞次,紧密相连,共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占地60万平方米,其建筑规模为山西民居之首。当地民谣称:“乔家一串院,常家两条街。”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南常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北常的部分建筑保存至今。说来令人唏嘘,能够保留下来竟然得益于“占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省民政厅以每间95元的价格购得北常后街11个大院的近千间房屋,改作山西荣军疗养院。其他部分,在解放后的土改运动中,除了尚在此地居住的常家后人每家分得两间房外,余下的都分给了当地村民。在此后的几十年间,由于人口剧增,住房紧缺,常家原来的高楼大厦被大规模地拆改翻建,再加上“文革”的破坏,原有的建筑被糟蹋得面目全非。荣军疗养院因为住的是残疾军人而得以幸免,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民居遗产。现在能看到的常家庄园只相当于原来的四分之一,而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的就更小了。

即使这更小的一部分,也让参观者看得筋疲力尽。

走马观花地参观之后,要想哪怕是粗略地描述一下这座庄园的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壮观、构思之巧妙、雕饰之精美、文化之厚重,都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用“如在迷宫”“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来形容。由此而想到,一个地处穷乡僻壤的晋商庄园尚且如此,那《红楼梦》里的荣、宁二府该当是何等的状况!曹雪芹让刘姥姥进大观园闹出许多笑话,其用意根本就不在于对这位农家老妇的揶揄。如果不是刘姥姥的少见多怪和滑稽可笑,贾府的豪华奢侈外人何能窥其一斑?

常家从在榆次车辋村安家,到兴盛,再到衰败,历经明末、清朝和民国三个朝代,走过了400余年的历程,这对于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富不过三代”的规律被常家大大地突破了。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发人深省。

常氏宗祠里,供奉着一座塑像——一位牧羊老人,肩扛羊铲,手执羊鞭,一腿盘起,一腿下垂,坐在一块石头上,目视前方,似乎不远处有一群羊正在悠闲地嚼食青草,而老人的心思却在更远的地方。这就是车辋常氏的始祖常仲林。常仲林于明朝弘治初年(1488)从太谷迁到榆次车辋村,给村里的大户刘家放羊。常仲林为人忠厚老实,深得刘家喜欢。刘家就把夫人的贴身丫环许配给他,并为他代捐,买下车辋村籍。常仲林从此定居车辋村。至于常家后来是如何慢慢兴盛起来的,有许多故事,甚至还有神秘的传说,这些都姑妄听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常家的由穷而富,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农村勤劳致富的一般规律,而非简单的阶级分析所认为的凡富裕皆为剥削、掠夺所致。这正像凡贫穷并非皆为受压迫、受剥削所致一样,有些穷人的祖上也曾经是富有之家,或因灾祸,或因事变,或因子孙不肖、吃喝嫖赌,使得家境败落下来,成为“贫农”。常家宗祠供奉始祖,并且保留早年用过的纺车、农具,正是要教育后人不忘先祖创业的艰难。即使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常家人还是坚持“耕读为本”,不离农桑。常家庄园有一个很大的后花园叫作静园。静园集南北园林之精华,亭台楼阁,曲水流觞,在北方十分罕见。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后花园,原来是常家各大院后园子的杏园、枣园、桑园、花园、菜园的统称,完全是田园风景、农家气象。静园里有一座高高耸立的三层29米高的观稼阁,据说是常家的先祖要求家人经常登上观稼阁,看看院墙外面一望无际的田野农舍和耕耘作业,取不忘农桑辛苦之意。

常家先祖虽是牧羊出身,但其后人对文化教育十分重视,并借着厚重的文化家底而得以持续发展。在静园的杏林里,有一块叫作杏坛的立石,石上有孔子抚琴的雕塑,记载着常氏8世传人常威“梦圣立大志”的传说。当时常家并不富有,饱读诗书的常威要去参加县试,竟然连川资都凑不齐。夜间,常威梦见孔子对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常威忙问不贱之术。孔子道:“尔可效端木。”端木乃孔圣弟子,靠经商致富。常威大悟,意识到这是圣人在给他指点人生之路,于是北上行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又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常家终成闻名中外的富商巨贾,其商业网络不仅遍及大江南北,而且远达俄罗斯乃至欧洲,并且从贸易扩展到金融、实业,影响力之大甚为罕见。“梦圣”之说自然难免演绎之嫌,但却清楚地表明,常家的经商之道从一开始就是在儒家思想的规范下进行的。现存常家庄园的堂、院、门、廊、亭、轩、阁、园、壁、碑、山、水,其取名无不十分讲究,寓意深刻。而诗词砖雕、楹联题字,更是随处可见。走进常家庄园,好像到了一处文化大观园,既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建筑艺术,又可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并非主人的附庸风雅,而是表现出一种追求和境界。正像静园的设计建造,便体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的匠心独运。庄园门楼两侧砖雕的欧阳修的诗碑,不正是常家人安定富庶、与民同乐的理想的写照吗?

据介绍,常家人对做官不感兴趣,一直走的是“学而优则贾”的道路。后辈中学业不佳者不得经商,划给一块土地,自去耕织为生。学业优异者接手商道,延续祖业,使之发达兴旺。在常家庄园里,除了各处私塾之外,还能看到一所颇具规模的学校,那就是石芸轩书院。石芸轩书院得名于《石芸轩法帖》。《石芸轩法帖》是明末清初大书法家陕西人杜大统74岁时所作,江南名匠程起耀雕刻勒石,为稀世珍品。光绪年间常家学者常立方以重金购得,置于书院。石芸轩书院简直就是一座博物馆,其浓郁的儒学氛围对常家后代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家族书院,这里不仅走出了一代又一代商界和学界的杰出人才,而且保存下来许多历代著名的书法精品。

在正规的私塾、书院教育之外,常家先祖还留下不少家训,用来规范子孙后代的修身养性。讲解员告诉我们,其中的一条是这样说的:“烦恼是想出来的,疾病是吃出来的,灾祸是说出来的,健康是走出来的。”朴素的话语,深刻的道理。现代人苦苦追寻的生活法则不就是这么简单吗?

绵延400余年、兴盛200余年的榆次车辋常家终于谢幕了。其中固然有家族内部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时势——时势可以造就英雄,时势也可以打败英雄。国势衰弱,列强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民族工商业风雨飘摇,举步维艰,不得不败下阵来。常家的盛衰既是家运,也是国运,更是历史画出的轨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现在在常家庄园里,已经找不到常家嫡传的后人了。走出车辋村的常家后辈散落于国内外的许多地方,而且不乏颇有成就者。他们中的多数人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老家是什么样子,以至于常家的16世传人回乡祭祖时竟然十分感慨:“这就是我们的老家?我们竟然有这样的老家?”

一座隐藏在乡间的庄园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曾经闻名遐迩的晋商之首,如今又走进人们的视野——旅游,可以让人穿越时间隧道,去重温历史的画卷,品味人生的况味。

我们乘汽车原路返回,北上太原。常家庄园作为一个符号留在了记忆里,但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奋斗历史却给来访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就是沿着这条大道,常家人坚韧不拔,前赴后继,一路经太原走西口,到包头,直至恰克图;一路经太原走东口,到张家口,再到库伦(乌兰巴托)……

作为文艺作品的电视剧《走西口》,固然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晋商在民国初年的创业历程,但却过多地掺杂了个人的情感纠葛、误会巧合,失却了应有的沧桑与凝重。与之相比较,常家的创业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汪心血,一汪心血一份成功,含辛茹苦,实实在在。这是一条多么漫长、多么艰辛、多么辉煌的创业之路啊!

(200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