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阿里山
从计划去台湾的那一刻起,就想到日月潭、阿里山是一定要去看看的。这不仅因为“不到日月潭、阿里山,就等于没有到台湾”,而且因为这两处名胜早已如雷贯耳,让人魂牵梦绕。
小学语文课文中这样描述: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
流行歌曲中这样唱道: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高山长青,涧水长蓝。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11月25日中午1点50分,我们终于来到了日月潭。凭栏远眺,日月潭尽收眼底。我们惊讶了——惊讶于潭水的碧绿与湛蓝,惊讶于潭面的宽阔与浩渺,惊讶于远山的青翠与朦胧,惊讶于阳光下波光粼粼,游艇点点,往来穿梭,真的像童话中的仙境。大家迫不及待地登上游艇,一边饱览日月潭的湖光山色,一边倾听驾驶游艇的女舵手侃侃而谈……
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湖面达9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潭中有一小岛,形成了“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正是以这个小岛为界,湖面分作两半,北半湖状如圆日,南半湖状如弯月,故而得名日月潭。
女舵手30多岁,日晒雨淋的水上劳作使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好多,但为人豪爽,嗓门粗大,做派犹如男人。讲了几段有关日月潭的稀奇古怪的传说之后,她自豪地向大家讲述起“我们邵族”的故事来:
相传300年前,嘉义县有40个山胞集体出猎,发现一只体型巨大的白鹿窜向西北,于是尾随追踪。他们追了三天三夜,白鹿在高山茂林中失去踪影。山胞们又在山中搜寻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们越过山林,面前豁然开朗,只见千峰万岭、翠绿森林重重围拥之中,一派澄碧的湖水正在晴日下闪耀着宝蓝色的光芒。这里水足土沃,森林茂密,宜耕宜狩,山胞们于是决定全社迁居此地。带头的部落首领就是今日邵族酋长“毛王爷”毛信学的祖先。邵族是台湾高山族的一支,以狩猎为生。由于早年外界的侵扰和现代的开发,再加上不与外族通婚,人口逐渐减少,现在仅有280余人。
说到这里,女舵手一本正经地邀请道:“哪位男士愿意留下来帮我们邵族发展人口?要年轻力壮的……”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抵达日月潭南岸后,沿山路拾级而上,去参观山坡上的玄光寺。玄光寺雕梁画栋,飞檐挑角,极富民族特色。三楼有一小塔,供奉着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部分头顶灵骨。寺中悬有“民族宗师”匾额。门外立有一巨石,正面镌刻“千秋苦旅”四个大字,背面是浮雕的玄奘像。起初还心生疑窦:难道玄奘法师到过台湾?看罢才知道缘由,证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纽带是多么的悠久与坚牢啊!
再次登船,去参观邵族文化村。
所谓邵族文化村,其实不过是一条出售邵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商业街。导游带领我们走进一家叫作邵族文化博物馆的大商场,一楼有接待厅,刚刚坐定,就有穿着邵族服饰的四男四女出来表演民族舞蹈。舞蹈过后,一位自称邵族首领女儿的中年妇女致欢迎词,然后把大家带入另一间屋子,开始兜售鹿茸、鹿胎粉之类的特产。在主人的诱导下,大家的购物狂躁被激发,纷纷把大把的人民币掏出来,递出去……于是,一根根新鲜的鹿茸被切成带血的茸片,一个个黑乎乎的鹿胎被塞进粉碎机里变成粉末,老板和顾客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陈列在二楼的邵族艺术品却很少有人欣赏或购买。令人诧异的是,竟然在这里看到了蒋介石与毛泽东的雕像,并且完全不是平常所见到的伟人形象,而是一幅生动、朴素的生活画面:两个人相向而坐,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气氛相当融洽。这件艺术品有没有生活素材呢?也许有,也许没有,但不管怎样,都表达了邵族艺术家的一种心愿。
我们是乘车离开日月潭的。汽车沿湖岸缓缓而行,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嘉义。
26日早晨6点半离开嘉义,进入阿里山后,汽车沿盘山路曲折前行,9点到达阿里山山腰的一个火车站。下了汽车,才感觉到山上的气温很低,冷得人瑟瑟发抖。登上一段高高的台阶,来到火车站站台,眼前是一列漆成红黄色的小火车。大家欢呼雀跃起来,争着在火车头前面摄影留念。车厢里空间比较狭小,就像城市轨道交通一样,里面的墙面、座椅和地面都是用阿里山的红桧木做成的,温馨又环保,勾起人怀旧的情调。汽笛一声长鸣,我们便蜿蜒在阿里山的腹地了。
所谓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对台湾最西边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的总称。山势平缓,海拔多在1000~2500米。日月潭就是阿里山山脉中的一个天然湖。
小火车慢慢地盘旋而上,穿过无数桥梁和隧道,越爬越高。从车窗望出去,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幽谷飞瀑,林木茂盛,满目青翠。
终点站神木车站到了,游人步行进入高山林区,开始领略阿里山的原始野趣。山路弯弯,曲径通幽。不过,曲径两边不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而是挺拔高大的红桧木。这种树木,千年成材,木质坚硬,是台湾的特产,正由于此,在日占时期就成了被掠夺的对象,也成了修建铁路的缘由。1912年,日本人开始在阿里山修建森林铁道,建成后,通过铁路把阿里山的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几十年间,几乎砍光了成材的红桧木,只有十几棵大树被作为树种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游人还偶尔可见的直径一两米、高达几十米、树龄在千年以上的神木。在这些神木的周围,残留着巨大的树桩,锯斧之痕清晰可见,向人们述说着掠夺者的贪婪与残暴。在这些神木和树桩周围,无数棵年轻的红桧木挺起细细的腰身,正在茁壮成长,大多有碗口那么粗了。新生代的红桧木,有的是自然生长的,更多的则是人工栽植的。所谓“十年树木”,说的可不是红桧木,它成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每想到此,更增加了对掠夺者的愤恨与不齿。
阿里山的神木有其悲壮的一面,也有其风趣的一面。在山上,我们看到一处奇特景致——红桧木“三世同堂”。只见树龄相差很大的三棵红桧木如虬龙攀枝般缠绕在一起,完全改变了挺拔直立的状态,而变得温柔多姿,相依相靠,一团和气,真的好像家人团圆,其乐融融。如果不是三棵树上分别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标识,游人怎会理解这有趣的“三世同堂”呢?
阿里山深处的登山小路,大多是就地取材,用红桧木木板铺成,路边的栏杆也是方方正正的红桧木木条,走在上面固然踏实、方便,却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可惜。
中午时分,阳光从红桧木枝叶的缝隙中照射下来,树林中好像挂着一层层薄纱,变得缥缈起来。身上也感觉到温暖如春。脚踏着红桧木台阶,呼吸着红桧木散发出的气味,大口喘着气,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在天然氧吧里尽情享受,顿觉神清气爽,怡然自得。
一个日月潭,一个阿里山,一个灵秀,一个挺拔,一个像温柔的少女,一个像强壮的男儿,风光占尽,神韵无限。真是宝岛有幸,天赐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