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学重教,泽被乡里

兴学重教,泽被乡里

《咸阳市秦都区教育志》(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四章“小学教育”第一节“发展概况”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民国十一年(1922),赵维翰(西垣)在渭河南羊村庙创办咸阳县区立南竞小学校,聘请进步人士王宝诚任校长。

上面这40余字,记载着咸阳渭河南教育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也记载着赵西垣先生兴办教育、服务乡里的感人故事。

赵西垣先生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而奔波终生。民国元年(1912),他在钓鱼台村利用自家南院的房屋,自任教师,办起了遇贤小学。除了他自家的孩子,还有村里及邻村来的孩子在这里读书。

东距钓鱼台村约5里地的段家堡西邻,有一座庙宇叫羊村庙,本是供奉九天圣母的。圣母的铜像出土于田家堡,田家堡也就成了圣母的“娘家”。为了供奉圣母铜像,周边五堡两寨(五堡指田家堡、段家堡、伍家堡、钓鱼台村、安谷村,两寨指陈杨寨、曹家寨)的群众集资盖庙,庙址选在段家堡西侧。

坐北朝南的羊村庙是一座建筑古朴、布局严谨的庙宇,占地20余亩,其规模在渭河南当数第一。南院墙正中,高大的门楼下两扇大木门敞开着。进门通过门房,迎面是一座坐南朝北的戏楼。右拐,绕过戏楼东墙,才能看到戏楼的正面。戏楼前面有一个大广场,广场北端便是九天圣母殿。圣母殿背后,有一条长长的甬道通向大殿。五间宽的大殿高大雄伟,安置着各路神仙的塑像。大殿前面,左右两侧各有四间厢房。大殿后面,还有一座后殿。厢房和后殿里,塑有几十尊大大小小的神像。每年正月二十八日,羊村庙过会,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涌到这里来逛庙会,看社火、柳木腿(高跷)。抢头香的,求神祈福的,讲道劝善的,卖吃货的,耍杂技的,看相算命的,看热闹的,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戏楼上连唱三天秦腔,演员和观众皆陶醉其中,乐而忘返。羊村庙因位置居中,场地广大,除办庙会之外,也是群众集会的好地方。

魏野畴先生

1919年7月,在陕西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魏野畴的鼓动下,赵西垣采纳四弟赵维桢的意见,提出在羊村庙创办学校。此议遭到地方封建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造谣惑众,污蔑中伤,企图阻止兴办学校。赵西垣顶住压力,走遍五堡两寨,与各村的头面人物沟通协商,甚至走门串户,向群众宣传办学的好处,终于获得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西垣先生带人把羊村庙的大殿改作办公室及教师住房,将厢房改作教室,办起了咸阳渭河南第一所小学,取名五堡学堂,在咸阳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1922年,在史笔直烈士的母亲及群众的支持下,五堡学堂扩大为全区性的完全小学,改名南竞学校。羊村庙南门外立起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南竞学校”四个大字。学校之所以取名“南竞”,是要改变渭河南文化教育落后的现状,追赶并比肩渭河北的发展。真是含义深刻,用心良苦。南竞学校成立时,西垣先生特意邀请陕西易俗社(今西安易俗社)前来演出秦腔,以示祝贺。易俗社成立于辛亥革命第二年(1912),以移风易俗为宗旨,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有很大影响。能请到易俗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由此也可见西垣先生的能力之大、声望之高。

对于赵西垣、赵维桢兄弟办学兴教的事迹,《重修咸阳县志》中有详细记载:

赵维桢先生

赵维桢……毕业国立高师校,入教育研究科学者又二年,得有学士学位。归为三中教员,半年卒,年二十有九。生平以教育为职志,在三中循循善诱,能得多士心,故灵柩旋里由省哭送至墓者至数百人。邑学潮起,官无如何,维桢往劝之,语未终,事立解。尝语其兄维翰曰:“英才不择地而生,沧桑亦有时而变,而吾乡人文终逊于渭北者,以学者之少也。学者之少,以求学必远出也,乡校之立其可缓乎!”维翰韪之,故尽力而为,不数月间,而南竞学校与县立高小校、东乡启明校鼎足而三。虽中经兵燹,校具全失,而再接再厉,志不少衰,校务所在死生以之,卒使断者复续,绝者复存,弦诵琅琅,一如曩时。维桢虽不及见,其端则维桢启之也。

这段文字的记述,使后人得以了解赵维桢先生短暂而有意义的一生,以及其兄赵维翰百折不挠兴学重教的感人精神。赵维桢从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考入教育研究科读研究生,并获得学士学位,回陕后在省立第三中学(该校原址位于西安早慈巷,为陕西省西安中学的前身)任教,半年后猝然辞世,年仅29岁。维桢平生以教育事业为自己的职业志向,对学生循循善诱,得到众多学子的衷心爱戴。他的灵柩被送回咸阳故里的时候,有数百人由省城哭送到墓地。咸阳县闹学潮,政府官员束手无策,维桢前往劝说,话还没有说完,问题就立刻得到了解决。维桢曾经对他的长兄维翰说:“英才不是选择地域而诞生,沧海桑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我们家乡的文化始终赶不上渭北,原因在于学生太少。学生少是因为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求学。在本乡建立学校怎么可以延缓!”维翰认为弟弟说得很对,就尽力而为,不过数月,就办起了南竞学校。民国十五年(1926),北洋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期间,南竞学校遭到东军(刘镇华所部镇嵩军)的破坏,教学设备毁于战火。冯玉祥率国民军进驻陕西,赶走了刘镇华。维翰再接再厉,始终不渝,把学校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终于使南竞学校得以复生,书声琅琅,如同往昔。维桢虽然没有能够亲眼看到学校的盛况,但这件事的确是由他开创的啊!

南竞学校重建后,赵西垣任校董事会董事长,聘请进步人士沣东贺家村人王宝诚为校长。在校学生猛增至二三百人,分年级上课,增开了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除教授文化课外,还开展文体活动,学校一时成为儿童乐园。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羊村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寻找新校址成为当务之急。

在羊村庙东、陈杨寨南有一个庄园,叫作社树庄。这个庄园有高大的围墙和“城门”,与周围村寨皆不相连,隐藏在一片浓密的树木之中,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庄园的主人是泾阳县王桥一个姚姓大户人家的儿子,人称姚九少。他的社树庄除了耕种近二百亩地之外,还经营染坊、油坊等。陕西军阀陈伯生(陈树藩)的弟弟陈永生对社树庄觊觎已久。一天夜里,陈永生与姚九少一起赌博,姚九少押上社树庄做赌注。陈永生暗中作弊,赢得了社树庄。姚九少把家产输得一干二净,又惹不起陈永生,只好回了泾阳老家。

军阀陈伯生被打倒后,赵西垣挺身而出,状告陈永生侵吞他人的财产,硬是凭着个人的勇气和名望打赢了官司,把军阀逆产转为公产。1931年,南竞学校高年级从羊村庙搬至社树庄。社树庄北门有石刻的“南竞学校”校名。南竞学校原址改名为羊村庙小学。1933年,学校被咸阳县政府接收,改校名为县立社树庄小学,赵西垣被选为学校基金保管委员会主任。1945年,学校由陕西省政府接办,改为陕西省立咸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普通中学,即后来的咸阳三中、咸阳南郊中学。今为咸阳市秦都区职业教育中心。

南竞学校秉持提高民众文化水平的宗旨,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不收学费,学生只要买得起课本,就可以报名上学。南竞学校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联系实际,采用白话文教学,开设常识、算术、劳作等课程,邀请进步青年方仲如到校宣讲时政形势。1925年,方仲如与时任校长王宝诚在校成立进步组织改造社,带领南竞学校师生到各村寨宣传反帝、反封建、反贪官污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组织师生向周围群众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外出旅游参观,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南竞学校聘请品学兼优的老师来校任教,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学质量备受称赞,学校越办越好。不仅渭河南沣东、沣西的学童前来就读,就连渭河北乃至长安、户县的一些学生也慕名而来。南竞学校先后开设过21个春秋班,毕业生约1500名,造就了一批有作为的知识青年。1928年马家寨革命暴动的主要成员杨恒苍(马家寨人)、梁明远(马家寨人)、何俊(吴家庄人)等人,都是南竞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南竞学校的毕业生中成为新中国的地方、军队各级领导干部、专家、教授和工程师的达百十人之多。钓鱼台村人赵振平(1921—2003),1934年从南竞学校毕业,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参加“民先”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改随母姓,名田浩,曾先后在延安抗大三分校、八路军军政学院学习,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甘肃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甘肃省军区副政治委员,获颁人民功臣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西垣先生办学兴教,内靠家庭和地方的支持,外靠社会进步人士的捐助。在校担任职务十几年却不取报酬,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优秀品德。

赵维桢先生的遗孀胡汝琏女士(1898—1975),是当时少见的知识女性,在八里庄小学当过教师。她继承丈夫的遗志,热心教育事业。遭镇嵩军破坏的南竞学校重建时,条件十分艰难,胡汝琏将夫君在省城工作时用过的一个座钟捐给南竞学校使用。1948年,赵家兄弟分家,老屋三间大厅房分归维桢一房。胡汝琏将从厅房上拆下来的木料捐给社树庄学校,自己和儿孙却住在几间破旧的厦房里。

教育乃立国之本,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之基石。南竞学校,这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开明人士及社会大众创办的平民学校,开咸阳渭河南现代教育之先河,为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南竞,不仅是一所有形的文化学校,还代表着一种开创精神和奋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