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乡村
从小就被教育,消灭城乡差别是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我们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做出的努力。就我在德国所见,他们的城乡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了。如果说有差别的话,那就是农村比城市更适合人居住。
作为外行,我对城乡差别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做政治经济学层面的研究。直觉告诉我,对城乡差别的考量,不在于发达程度和GDP的高低,而在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由于是自驾游,我们得以走过平原和山区的多个村庄。由于投宿在“农家乐”,我们得以近距离看到农民的生活状态。感觉是,农民过得比城里人舒坦。
可能是夏收刚过,广袤的原野上,郁郁葱葱的森林,一大块一大块的玉米地,裸露的麦茬和绿油油的草地,点缀在森林边沿的红瓦白墙的村舍,构成美丽的田园风光。田野里,能看见成捆的麦草包、悠闲吃草的牛羊,却很少见到下田耕作的农民。麦子已经收割完毕,玉米正在扬花灌浆。这里的玉米都是密植的,一株挨着一株。今年天旱,长势不是很好,个别田块有受旱的迹象。葡萄园里一排排葡萄树,整齐得像是仪仗队。受生长环境的影响,苹果树上的果子长得小小的、青巴巴的。在国内农村极其常见的塑料大棚,在德国农村却难得一见。德国人的蔬菜消费量小,仅有的蔬菜都是工业化种植,农民不会花很大精力去种菜。德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收割小麦、玉米全都是机器操作。收割机开启,这边吞进成熟的庄稼,那边吐出来的就是麦粒、玉米粒。后面是粉碎后打成包的麦秆、玉米秆。再加上气候温润,风调雨顺,根本用不着面向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那么辛苦劳作了。
在城市生活,可以享受到交通、住房、文化生活的很多便利。在农村也一样。即使是偏僻的山区农村,也有很方便的道路可供使用;好一点儿的农村道路像城市道路一样,不仅有汽车道,还有自行车道。行驶在这些道路上,林木夹道,满眼翠绿,空气清新,视野开阔,是城里人难得的享受。大小汽车以及农用车辆,应有尽有。可以看到,家家都有不止一间车库。村子里都有面包店,供应各式面包、啤酒和牛奶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外国游客,我们住进民宿,主人都会告诉我们他们家的Wi-Fi号。即使没有办理国际漫游,也可以通过微信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朋友联系。
有一次,上午10点左右经过一座村庄,道路两边的小广场上正在举办跳蚤市场。过去只知道在汉堡、慕尼黑这样的大城市周末有跳蚤市场,没想到农村也有。于是,停车驻足,逛了一次农家跳蚤市场。所谓跳蚤市场,大概是取跳蚤稍纵即逝的意思,不是每个周末都有,也没有固定的场所,一般是上午八九点钟开始,到中午12点前就结束了。提前几天发个预告,通知某月某日某时在某个地方有跳蚤市场即可。届时,人们(附近的居民)把自己家里闲置的物品拿出来摆摊,互通有无,物尽其用。除食品外,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便宜。有的是全家出动,把摆摊儿当成休闲娱乐。交易双方图个心情愉快,不在乎钱多钱少。你看上一件东西,夸赞几句,主人可能会以很低的价格把它卖给你。这里拒绝摊贩经营,也不收摊位费,“原始”得很,人性化得很,和谐得很,比在大城市的超市或购物中心购物享受得多。
有一晚,在德国斯图加特南部黑森林特里贝格瀑布附近一家名叫LAND HOTEL的酒店住宿。这家三层的酒店,一层经营餐饮,附带一片露台,摆着十几张餐桌,二、三层有20多间房供游客使用。房间里完全是标准间的配置,与城市里的星级酒店别无二致。一些布艺装饰尽显民间艺术特色,这在城市大酒店里是看不到的。傍晚时分,四方客人归来,露台上的餐桌座无虚席,服务员跑来跑去忙着点餐、送餐,烤面包和烤香肠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能看出来,在前台值班的一位长者是男主人,在餐厅跑来跑去始终面带笑容招呼客人的一位胖乎乎的大妈是女主人,端盘子送酒送菜的一位身材苗条的姑娘应该是他们的女儿。这真是“农家乐”,有很好的生意,有丰厚的收入。饭后,站在阳台上眺望,散布在山坡上的农舍沐浴在夕阳的余晖里,静谧,闲适,却又生机盎然,多美的景致啊!
从意大利返回德国,我们从南向北穿过了阿尔卑斯山的腹地,沿途经过了无数个山间村镇,其房屋建筑、繁华程度、生活水准都不在城市之下,吸引了无数城里人进山来度假。
早晨从威尼斯出发,下午在意奥边境意大利一侧的一家土耳其餐馆吃肉夹馍,傍晚在奥德边境奥地利一侧的一个山村投宿。这是一户人家的两层小楼,底层自住,二层接待来客。从室外楼梯拾级而上,二楼是南北通透的三室两厅,还有厨房、卫生间。房间外面是通道式的阳台,摆着一张圆桌、四把藤椅。这是一个喝茶、观景的好去处。安顿下来之后,我们用自带的电水壶烧水,泡茶,坐在阳台上欣赏阿尔卑斯山北麓的景色。这家的主人是个精神饱满的小老头,接到电话后匆匆赶来,把房间钥匙交给我们,要过护照就匆匆地去登记了。不一会儿就回来把护照还给了我们,解释说他在下面(山坡下)还有一家四星级酒店,对面一座房子也是他们家的,里面刚住进一对中国小夫妻,欢迎我们明早去他家的酒店用早餐……说完匆匆离去,再也没有闪面。哦,真是农民企业家啊!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住处周围散步。这是个不小的山村。沿着缓缓的山坡,一家一家别墅一样的房屋错落有致,造型各不相同,比起城市的民居更显宽敞和豪华。街道十分干净,家家门前都有邮箱和垃圾桶,路边还能见到消防栓。这是在山区啊,竟然还有和城里一样的消防设施!在一家门口的邮箱上,摆着一份报纸,报纸上放着一袋面包。这类似于国内的快递或者外卖,就这样静静地等着主人来取用。从这边山坡上向对面望去,坡底下是一条公路,公路那边,是一样的山坡、一样的村舍;远处是朦胧的山峰,朝阳已经把山顶染红了……
出于好奇,我们要去看看这家的四星级酒店,就决定在那里用早餐。出门,下坡,公路边坐落着一家外观气派的名叫HOTELBERG LAND的酒店,里面古色古香,设备相当讲究。自助餐,花样不多,主打面包、肉肠、牛奶、果汁。除了住店客人之外,还有本地老人来此用餐。前一天见过面的那位老板和他的老伴,正里里外外地忙碌着。当然,花费不菲,重在体验。看到他们安居乐业,勤劳而幸福地活着,真令人感慨万千。这里的农民过得一点儿都不比城里人差。
当然,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看到的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那里的农村发展得相对滞后,比起西欧尚有较大差距。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条件的限制。“要想富,先修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正在补这一课,城乡道路建设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据说,欧盟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
由此,又想起那个命题——消灭城乡差别。我想,消灭城乡差别的根本在于消灭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作为国家公民的身份差别,享受国民权利与义务上的待遇差别,而不仅仅是消灭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很难说清楚生活在城市和生活在农村到底哪种更好。曾经是农民打破头要进城,现在却是城里人向往田园生活。过去,由于身份的固化,农民因户口而被束缚在农村动弹不得,被排斥在社会福利之外;生产力没有彻底解放,城乡差别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情况逐渐好转,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改善了生活,却又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现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城乡差别逐步减小。但是,城市化不是消灭农村,把农村变为城市,而是要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城市,城中村改造直接让村子消失了。在农村,把山区的农民迁到城镇,就算完成了城市化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消灭城乡差别的关键是让人口流动。这种流动,应该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是合乎“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生存规律的。无须政府出面迁来迁去,选择在城里生活还是在农村生活,应该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过去不让农民进城,现在却硬把农民往城里赶。有的城市为了建成大都市,扩大城市规模,引进人才,大学本科毕业就可落户,半年时间就弄进来几十万人。但配套设施又跟不上,给就学、医疗、生活必需品供应带来很大的压力。只需要大学毕业的人才,其他人才就不需要吗?试想,一座城市,只有专家、教授、工程师等高级人才,没有服务行业,能发达起来吗?每年春节放假,北京人没有早点吃,生活垃圾没有人处理,难道不是事实吗?城市化也罢,新农村建设也罢,还得按规律办事。与其消灭城乡差别,不如均衡发展城乡经济,使其保有各自的特色。城市就是城市,乡村就是乡村,有差别比无差别好。只要能过上好日子,在哪里还不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