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陋习
文明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状态。文明是对野蛮的否定与扬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文明更注重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理念,而与文化水平的高低无关。
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守则与诚信。这个“则”,可以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也可以是法规制度。诚信则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润滑剂,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文明”的反义词是“野蛮”。这里谈及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却非野蛮,只是一种陋习罢了。
欧洲的文明程度是很高的,这从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是名副其实的汽车王国。德国拥有全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和发达的城乡道路网络。遵守交通规则已经化作国民的自觉行为,无须管制和强迫。
道路上几乎见不到警察的身影,红绿灯就是命令。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道路繁忙还是车辆稀少,无论行人还是车辆,都没有闯红灯的。车让人早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支线车让干线车,被礼让的司机一定会招手表示谢意。无须警察监督,也看不到中国式过马路的人。外国人搞不明白,既然有红绿灯在,为什么十字路口还必须有交警站岗执勤?有交警在,人们都比较规矩。交警不在,一些人就乱闯红灯。尤其是有“马路杀手”之称的渣土车,多拉快跑、硬闯红灯是他们的拿手戏,不知酿成多少惨祸。
高速公路上,小型车、大型车各行其道,很少有变道的。看不到有车随意在应急车道上行驶。超车用的快速车道只供超车使用,一旦超车成功,马上就离开快速车道正常行驶。正因为大家都是各行其道,所以车速一般都很快,通车效率很高。也正因为如此,德国的高速公路是不限速的(也不收费)。偶有堵车发生,一般都是因为道路维修,极少是因为车祸。此时,更显秩序井然。大家都耐心等候,一辆接一辆往前移动,没有加塞儿的。特别令人赞叹的是,所有车辆都靠向左右两侧,中间留出一条生命通道,方便警车、救护车通过。这是大家的自觉行为,没有人指挥、吆喝。试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联想起国内因为应急车道被阻,消防车、救护车无法及时赶到现场施救而使伤者丧失了存活的机会,真是天壤之别,称之为犯罪也不过分。
交通管理也显得很温馨。高速公路两旁看不到警示语,如“禁止”“严禁”之类的用语,能看到的是极有意思的表情包。道路维修,上下行车道只有一边通行,三车道变为两车道或者一车道,车速缓慢,甚至造成拥堵。这时,路边的电子显示屏上就会闪出一个满脸通红、怒气冲冲的表情包。过路司机看到后会心一笑,心中的怨气也就消失过半。过一会儿,电子显示屏上会闪出一个黄色脸庞、情绪比较温和的表情包,司机就知道拥堵快要结束了。最后,电子显示屏上闪出一个绿色笑脸表情包,表示拥堵已经结束,可以正常行驶了。想想看,这时司机的心情岂不跟这表情包十分吻合?短暂拥堵带来的不良情绪也就烟消云散了。很奇怪的是,作为工商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德国高速公路边除了路标之外,竟然看不到商业广告牌。放眼望去,风力发电机的高塔散布在原野上,形成了一道现代工业的风景线。联想到国内的高速公路,路边矗立着高大的广告牌。“严禁超速行驶”“禁止占用应急车道”“严禁向车窗外抛撒杂物”等警示牌比比皆是,但禁而不止,形同虚设。还可以看到有纸牌警察、纸牌警车插在路边,用以警示(吓唬)过往车辆。更奇葩的是,“电子狗”被广泛使用,不时会提醒司机“前方700米处有违章拍照”,司机立即采取措施,以免被抓拍。而700米之外的违章,就司空见惯且无人过问了。这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言以蔽之,即“中国特色”。
国内有许多车祸是因司机疲劳驾驶所致,其中以大型客货车出车祸居多,现场极为惨烈。德国同行是怎么做的呢?德国的大型车辆都有行车记录仪,司机的驾驶时间有限制,到了规定时间必须停车休息。这就是为什么每到傍晚,高速公路两边的休息区总是停满了大货车。司机就在车上过夜,第二天继续上路。
汽车是这样,自行车也如此。凡骑自行车上路,必戴安全帽。在德国,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多数道路都有自行车专用道,既安全,又快捷。在没有自行车专用道的地方,自行车靠边行驶,汽车与自行车须保持至少1.5米的距离。见不到电动自行车,可能是限制其发展吧。很奇怪的是,德国允许摩托车上高速公路,是那种速度很快的高档摩托车。成群结队的黑衣摩托车手,夹在车流当中,疾驰而去,看着都危险。
不管是在城市道路还是高速公路上,都很少见到警察。电子监控无处不在,一旦发现违反交通法规,则予以严厉处罚。即如占用残疾人停车位这样的“小事”,也会被拖车、罚款。在威尼斯的一座桥上,我们看到河边站着两个黑衣人,用三脚架撑起一台长镜头照相机,向两边张望。心想,这是摄影师在等待好镜头出现呢。走下桥头,到近处一看,才发现这两个人穿的是警服,腰间别着手枪、手铐、警棍、对讲机等。不一会儿,他们打手势拦住驶过来的一条货船。接受检查之后,货船掉头驶去。这才明白,他们是执勤的交通警察——威尼斯水道行船也是有规则的。
我想,不管在哪里,交通规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即有守规的品格和自觉。否则,规则只能是一个摆设,文明也就成了难以企及的奢望。
在德国,乘坐火车、地铁、公交车都很方便。车站有自动售票机,也有人工售票处。有日票(当天多次使用)、家庭套票(限5人当天多次使用,相当于团购)。这两种票都有优惠,很划算。方便之处在于进站不检票。火车站、地铁站不设检票口,买好票就直接进站,没有站内、站外之分。所以,车站就像超市。站台上站满了人。一趟车进站了,一部分人进了车厢,站台上立刻安静了许多。不一会儿,人又多起来了。看起来好像很乱,但一切运转正常。有没有逃票的呢?据说有,但极少。有时检票员随机查票,未购票者会被重罚。整个公交系统靠人们的诚信运作。各地的加油站也是无人值守,需要加油,得自己动手。加好油,去交费就是了。
德国东南部接近捷克的边境附近,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叫作萨克森小瑞士国家森林公园,以砂岩山脉、峡谷著名。游览峡谷之后,我们在附近一个小镇吃晚餐。餐后,按计划投宿于网上预约的位于德捷边境附近的一家小旅馆(相当于国内的农家乐民宿)。找到旅馆之后,发现门是关着的,没有人值班。打电话联系到主人,得到的回答是:钥匙在门口的信箱里,房间号是302,请自行入住。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电话联系。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天早晨离开时,还见不到主人。打电话联系,主人回答:请把住宿费留在房间里的桌子上,锁好门,钥匙放回邮箱。就这样,在一家见不到主人的旅馆住了一宿。
在公路边摆摊卖土特产这种在国内常见的现象,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也能看到。往往是搭一个棚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两排玻璃或塑料瓶子,深深浅浅的黄色,一看就知道是卖蜂蜜的,想必是农家自产自销的。奇怪,怎么没有人呢?甚至附近连房子都没有。德国朋友介绍说,这是无人售货,需要的话,按上面注明的价格,把钱放在桌子上,把货拿走就行了。天哪,这是在荒郊野外呀!
诚信产生信赖,信赖才会有和谐。难道这不是普世真理吗?
还有一些文明行为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散步的时候,遇上陌生人,他们一般都会主动打招呼,用英语问候一声“Hello”,或者用德语问候一声“Morgen”,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友好。14年前来德国,有好多次被当作日本人或韩国人。听到别人用日语或韩语向我们打招呼,虽然并无恶意,但内心极不舒服,就大声说出“Chinese!”这次,再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而且,有时候还有人主动用中文跟你套近乎,说一声“你好”。
有时会看到有人把家具摆在家门口,上面贴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如有需要请拿走”。过一阵子,还真的被人拿走了。有些留学生或移民就这样可以从街上“捡”到一些非常实用的家具。
德国人在公共场合都比较安静,尤其是吃饭的时候。不管是单独就餐,还是跟朋友一起吃饭,他们只专注于盘中的食物,熟练地用刀叉进行处理,优雅地一小块一小块地送进嘴里,然后紧闭双唇,鼓动腮帮,慢慢咀嚼,十分享受的样子,认真得像小学生完成作业,毫不含糊。他们吃饭时不会大声说话、聊天,手中的刀叉也不会发出响声。没有广场舞,没有高音喇叭,因为那会扰民,会打破生活中应有的安静。有一晚住在德累斯顿机场附近一家中等规模的酒店,周围是居民区,每家都有一个小院子,各式各样的房屋都是别墅级的,非常漂亮。这里属于“城乡接合部”,有公交车通往市区。晚饭后散步,安静得让人觉得不像在人间。偶尔有行人和车辆经过,都是悄无声息的。有的一家人在院子里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喝茶,聊天,也是悄无声息的。只有我们这几个异乡客在街上溜达,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感觉到这里的安静主要是人的心静。
高速公路上的休息区密度很大,几乎不到10多公里就有一个。其中有规模较大的,有停车场、加油站和餐饮店。有比较小型的,除停车场之外,仅有一座卫生间。卫生间虽小,但所需物品一应俱全,如感应水龙头、卫生用纸等。一般都比较干净,但却看不到管理人员。尤其是卫生用纸,有卷筒纸,也有抽纸。大家都是按需取用,没有浪费,更没有人把纸“顺”走。
对于垃圾分类,德国人是很认真的。在家里,自己就做了严格的分类。每家门口都放着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可回收的与不可回收的分开存放。垃圾车会定时把这些垃圾运走。
德国人爱养宠物狗,这是出了名的。不光散步带上狗狗,开车外出也带着狗狗。主人把车门一开,狗狗就熟练地跳上车,在它应该在的位置“就座”。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在副驾驶位置有一只狗在抬头张望。带狗出门,必定有牵引绳,还得有养狗证。据说,狗狗要在专门的宠物学校培训合格后才能拿到“毕业证”,有了“毕业证”才能被带上街。这也算是文明的例证吧。
走过欧洲许多城市和乡村,很少见到在门窗上安装防护网的。家家户户不设防,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国内的大小城市,防护网无处不在。有的几十层的高楼,从底层到最高层布满防护网,整座大楼像一只鸟笼。人们把自己关在笼子里,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
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我们说欧洲人文明程度高,并不等于说他们就没有不文明的行为,他们也有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陋习。
本以为文明如欧洲人,对于吸烟的危害应该是了然于心的。经常会从媒体了解到,欧洲对烟草有严格的管控,对吸烟的危害的宣传力度也很大。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大街上的烟民不在少数,烟民中的年轻女性又特别多。这是为什么呢?新潮吗?时尚吗?真搞不明白。有时候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女孩——从年龄看,只能叫她们女孩——个个叼着细长的烟卷,嘻嘻哈哈地吞云吐雾,旁若无人。烟民的众多,从满地的烟头就可以有个大体的判断。在城市的公交车站、火车站、地铁站、高速公路休息区,随处可见满地的烟头,似乎也没有人清扫,更别说有环卫工人乃至公务员满大街捡烟头了。在慕尼黑地铁站,竟然见到三只老鼠在站台上悠闲地走过,完全不见“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样子。
外国人对中国大妈的广场舞颇有微词。的确,广场舞的音响实在扰民,连我们自己都看不下去,甚至会因此发生冲突。但德国年轻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天晚上,住在德国瑞士边界博登湖附近一家名叫ibis HOTEL的酒店。四层楼,四星级,有一定的规模。酒店外的广场上不知有什么活动,只听到快节奏的音乐震耳欲聋,年轻人的尖叫声一阵胜过一阵,搞得人无法入眠。本以为到12点就该结束了吧,哪知到了凌晨4点才慢慢散去。一夜无眠。当天是周四,并非周末,折腾个什么呀?又一天,住在柏林,小宾馆位于一个十字路口,人来人往,车辆穿梭,喇叭声、有轨电车的轰隆声不绝于耳。当晚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消防车、救护车的鸣笛声不时响起。第二天才知道,附近一个街区发生了枪击事件……
外国人很厌恶中国人随地吐痰,中国人也在认真纠正这个毛病。但外国人用纸巾捂着嘴巴大声咳痰的“文明”行为,也文明不到哪里去。有几次在餐馆用餐,突然从某个角落传来一声爆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仔细辨析,原来是某个人在擤鼻涕。纸巾捂鼻,耸肩用力,响声便爆发出来。那个响声,还真找不到一个拟声词来描摹它。可能是因为白种人鼻子高,鼻腔空阔,产生共鸣,所以才会有那么大的声音。这与他们吃饭时的极度安静形成鲜明对比。
涂鸦和文身在欧洲很流行。文明乎?陋习乎?真有点儿说不清。那么好的建筑,墙面被涂上怪异的文字或图形,是印象画还是恶作剧?不好辨识。文身文到不见真身,让人心生恐惧。我看到一个小伙子右臂上纹着两个行书汉字——“情”和“热”。如此着迷于中华文化,让人对他产生好感,但又不明白“情热”是什么意思。原来,他喜欢“热情”这个词,却把书写格式弄错了,“情”在上,“热”在下,弄出个不明不白的“情热”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国民之间,民族之间,往往会有些行为习惯为外人所不能接受。有的真是不够文明的陋习,有的却是人家的风俗习惯,与文明程度无关。
以吃饭为例,中国人用碗、筷吃饭,外国人用盘子、刀叉吃饭;中国人端起碗大吃大喝,外国人把盘子放在桌子上,用叉子挑起食物送进嘴里,即使喝汤,也是放在盘子里用勺子舀着喝;中国人喜欢聚餐,图个热闹,好多双筷子伸向一个盘子去夹菜,外国人即使聚餐,也是各人在自己的盘子里折腾,而不同吃一盘菜。就像吃火锅,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围着一只大火锅,涮呀,吃呀,说呀,笑呀,热气腾腾,痛痛快快。有人说这不卫生,换成小火锅,各涮各的,气氛顿时变了样,这饭便吃得挺没意思。当然,这些不同可能与食材因素也有关系。中国北方人面条、稀饭一大碗,南方人用小碗盛米饭,能放在盘子里搁在桌子上吃吗?中国人吃面条、喝稀饭吸溜声很大,外国人觉得不文明。可是,面条、稀饭能闷不作声地吃吗?有时看到老外吃面条——不管是中国面还是意大利面,他们用叉子把面条绕来绕去缠在叉子上弄成一团,艰难地送进嘴里,然后闭嘴咀嚼,像吃牛排一样。面条岂能这样吃?有时看见外国人把沾着奶油的手指头放在嘴里一遍又一遍地吮吸,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一国人有一国人的吃法,你能说哪个就一定文明,哪个就一定不文明吗?中国有些地方的人喜欢吃狗肉,老外十分不解,甚至提出抗议,指责中国人不“人道”(实为“狗道”)。如此说来,印度人该指责吃牛肉不“人道”。我想,真该受到指责的是斗牛场上把尖刀插进牛背的血腥游戏。然而,西方人对此却欢呼雀跃,兴奋不已。还有,面对日本人滥杀鲸鱼,全世界都显得软弱无力,道义之士又在哪里?
文明或丑陋,在基本的层面应该有共同的判断,并且存在普世的真理。属于正常的生活习惯或民族风俗的,应该包容和尊重。即使对不良行为,也该就事论事,不能以偏概全,把污水泼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人需要反省,检点自己的行为,不可将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之类的陋习当作一得,把伤疤当作奖章,招摇过市,虽遭人耻笑而不知收敛,实在是既失人格,又失国格。中国游客吃自助餐,吃相难看,偷拿食物,为舆论所诟病。半夜在莫斯科机场转机,我就亲眼看到有些同胞横躺在座椅上睡觉,周围却站着无法入座的旅客。同胞们睡得心安理得,人家是一脸的无奈和不屑。
作为礼仪之邦,我们很自豪。可现在我们说这句话的底气还有多大?儒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是人格塑造的一种高境界,是待人接物的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实行过?有多少人真正达到了这个高度?毛泽东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句话没有错,但它有严格的界定和明确的指向,是用来处理阶级矛盾的,是批判对敌斗争的温情和软弱的。这句语录在“文革”中被拿来滥用,成为“武斗”“打砸抢”的挡箭牌。而一切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的行为举止都被斥为资产阶级情调,大老粗的陋习成为日常生活行为的楷模,“造反有理”变成强词夺理。“文革”流毒,遗患久远,至今未能清除。后来,曲解“白猫黑猫”导致拜金主义盛行,价值观念扭曲。所以,陋习顽固不化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有的老年人不自爱,不自重,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被年轻人指责为“倚老卖老”。这与他们年轻时的经历不无关系。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一代青年,一部分在磨难中成长为社会精英、国家栋梁,一部分不思进取,还活在那个无法无天的时代,成为“文革”遗老。“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话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现在,我们教育小孩子要举止文明,可惜大人却没有做出好的榜样。学会跟陌生人打交道,学会遵守公共礼仪,学会出门问禁、入乡随俗,这些都是文明举止的必修课。中国人要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恐怕还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