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去“三人行”
“五一”假日,出去看风景,看文化,拜访关中西部的三位历史文化名人李颙、张载、诸葛亮。
走出西安的“水泥丛林”,汽车驶上连霍高速,一路向西。
高速公路两边竟也是高楼林立,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视线。车过咸阳,高楼少了,但到处都是工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又一个塔吊,预示着这里不久也将被“化”为城市。
在武功下高速。武功高速收费站旁边有一个高大的苏武雕像,手持标志着使者身份的节,讲述着“苏武牧羊”的故事。武功是苏武的故乡,故乡人十分推崇这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前辈。苏武墓、苏武纪念馆每年都有祭祀活动。这次路过,注目致敬,留待下次专程拜谒。
从武功南下,过了渭河大桥就到周至了。周至原名“盩厔”,后改用同音字“周至”。“周至”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意思都没有。可是“盩厔”就不一样了。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周至县半山半川,山曲水折,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因此周至县城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二曲镇。“盩厔”二字概括了周至的地形地貌,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只可惜这两个字太古,难写难认,1964年依据国务院颁布的《简化汉字总表·附表》规定,改为周至县。这一简化,让两个古字几乎消亡。与盩厔相邻的鄠县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鄠地,夏代属有扈氏,汉初置鄠县。1964年9月,鄠县改为户县。“户”是“鄠”的同音字,意思与“鄠”毫不相干。这一替代,使一个古字甚至一个古国“消失”了。2016年,西安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户”又回归为“鄠”。但不能称“县”,因为“县”升格为“区”了。如果直呼“鄠县区”,则不伦不类,到底是县还是区,分不清楚。于是找到一个古字“邑”与之搭配,相得益彰。“邑”是城市的意思,也指县。“鄠邑”与“鄠县”同义,从而化解了“鄠县区”的尴尬。地名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符号,随意改动会造成历史记忆的流失,变得寡淡无味。“文革”期间,许多古老的地名被“革了命”,改为“东方红市”“红卫兵大道”“反修路”……真是数典忘祖,贻笑天下。
扯远了,还是去看李颙吧。
周至县城二曲路有一个小小的街心花园。花园中央矗立着汉白玉的李颙塑像,在阳光下给人一种圣洁的感觉。塑像背后,大树浓荫密布,浓荫那边是二曲中学的正门,周围氛围倒也和谐。塑像基座的正面刻着“李颙”两个宋体大字,背面的碑文简要介绍了李颙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李颙是周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世称“二曲先生”。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贫病交加,苦度时日,只上过20天私塾,后下苦功夫自学成才。年少时即受张载影响,追随其后,修齐治平,继承和发扬关学思想精神,备受后人称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热潮中,周至县为本地圣贤塑像立碑,可圈可点。唯李颙塑像头大身子小,极不协调,缺乏美感。碑文石刻略显粗糙,修改挖补处比比皆是。此乃“二把刀”工匠所为,而非艺术家精雕细刻之作。怎么会这样大不敬呢?
离开周至,沿310国道西行。道路坦荡如砥,畅通无阻。高大的行道树遮住一条林荫大道,放眼望去,满目青翠,反而比高速公路更有韵味。从周至到眉县,一路上看不到麦田,国道两旁种植的几乎全是猕猴桃,间或能看到花卉苗木园和草莓大棚。秦岭北麓的气候条件使得周至、眉县成为猕猴桃生产基地,所产猕猴桃品质好,销路好,闻名全国。广大农民靠种植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发家致富。过去有“金周至银户县”之说,指周至、户县盛产小麦,是产粮大县,而今种小麦的人越来越少了。
310国道把横渠镇一分为二,张载祠坐落于镇中心路北,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院,西院是正院,为张载祠的主体部分;东院是偏院,是张载讲学的地方。张载祠的前身是崇寿院,张载少年时在此读书,晚年辞官归乡,在此创办横渠书院,讲学传道。元代在横渠书院旧址建张载祠,以纪念这位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此后,一直保持着前书院后祠堂的格局。从旧照片上看,横渠书院在解放前夕已破败不堪。解放后虽有修葺,在“文革”中却成了“破四旧”的对象,又遭劫难。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文物保护,拨专款修缮横渠书院,使得这处文化古迹焕发青春,成为国家AAA级景区,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
张载祠正门犹如一个四合院的大门楼。“张载祠”三个金色楷书大字的黑底门匾高悬在正门上方。两边门柱上是一副黑底金字的对联,上联是“三代可期井田夙报经时略”,下联是“二铭如揭俎豆能往阐道功”,概括并赞扬了张载一生的追求与建树。拾级而上,跨过高门槛,站在门厅的台阶上,满院风光尽收眼底。台阶下,一条砖铺的甬道直通大殿。甬道两旁古柏参天,西边靠近大殿的那棵是张载手植,高约10米,树干盘旋,宛若蛟龙。甬道东西各有一排厦房,用作展览室。东展室里介绍张载的生平,西展室里介绍关学的形成与发展。大殿内供奉着张载坐像,此乃写意之作,是眉清目秀、气度非凡的书生模样,比寺庙里千篇一律的神明塑像要好很多。东西墙壁上悬挂的展板以图片和文字来讲述张载的故事。大殿之后是书院楼,大玻璃柜中摆放着清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牌匾,这是历经“文革”而幸免于难的历史见证,也是张载祠和横渠书院的镇馆之宝。在东院,正北坐落着横渠讲堂,是先生讲学的地方。想想看,先生坐在高高的讲台上,下面的长方形广场上坐满了来自各地的学者、弟子,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东西两侧为碑廊,现存30余通石碑,其中仅有两三通是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其余大多为今人题刻或仿古复制。广场中央矗立着香港学团捐赠的“大儒张载像”,黑色大理石基座上站立着张载的全身塑像,峨冠博带,器宇轩昂,是一件不错的艺术品。
从张载创办横渠书院,到元代建张载祠,至今1000多年来,书院与祠堂完美地结合在一座院落内,体现出后人对张载及其思想精神的崇敬与传承。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院落建筑,几度辉煌,几度衰落,历经10多次较大的修缮,可算是历尽沧桑,源远流长。有张载祠在,我们便有一个凭吊先贤、追寻圣明的立足点,有一个继往开来、行稳致远的起跑线。
参观张载祠,在有形的古柏、殿堂之外,更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的是张载的思想和情怀。张载少年时拜谒武侯祠,就写下了“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的警句,表现了他的生活理念和追求。后来他还写下了“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的联句与弟子们共勉,其勤奋好学、励精图治的精神堪为典范。这要比“头悬梁,锥刺股”更接地气,更人性化。《西铭》《东铭》是张载对弟子们的教诲,也是他主张的做人的准则。《西铭》谈做人,《东铭》谈做事。《西铭》《东铭》在韩国备受推崇,作为教材让学生学习。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出中国士人的理想境界、最高追求和历史担当,是完美的中国思想、中国表达,凝练犀利,气势磅礴,彪炳史册,流传千古。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行草《横渠四句》被视为书法珍品。毛泽东主席出门携带的书籍中就有张载的著作。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开幕式上,“横渠四句”由巨型电子屏幕映出。2003年,温家宝总理把“横渠四句”讲到了美国哈佛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和讲话中多次引用“横渠四句”,阐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横渠四句”这个说法是由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来的。展室内有一块展板上专门介绍了冯友兰先生对张载的评价。他说:“毛泽东哲学思想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就前一个方面讲,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接着马克思、列宁讲的;就后一个方面说,他又是接着王船山和张横渠讲的。”可见张载的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离开张载祠,沿310国道继续西行20多公里,来到岐山县五丈原下,盘旋而上,到达诸葛亮庙西侧。这里开辟了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建了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排一排的摊位,兜售着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和地方小吃,我们好像走进了大排档。绕了很大一圈,终于看见了庙门,写着“五丈原诸葛亮庙”的竖匾挂在大门上方。舒同体的7个大字竖排成两行,右边是“五丈原诸”,左边是“葛亮庙”,极不得体。诸葛亮庙坐南朝北,建筑格局与一般庙宇大同小异,雕梁画栋,颇具规模。内有诸葛亮衣冠冢。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军帐之中,葬于何处,至今是谜。这里面有一个神秘而血腥的故事,听来让人毛骨悚然。庙内楹联甚多,不乏名家之作,都是歌功颂德,褒扬孔明先生的美德。历来赞美诸葛亮,都在于他的“出将入相”“鞠躬尽瘁”。岳飞手书的《出师表》碑刻装饰在廊壁上。有些对联写得比较实在,如“五丈原高恨当年空陈二表,三分鼎峙载先生名著千秋”“短兵五丈原,长眠一卧龙”,表现历史事实,有悲壮、肃杀之气;有些对联写得太夸张,如“伐曹魏名留汉简,出祁山气吞中原”,明显是浮夸之词嘛!诸葛亮出祁山无功而返,伐曹魏失败告终,哪来的“气吞中原”?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有成绩但没有成功,是一个失败者,但却成就了“忠臣贤相”的一世美名。
参观后走出诸葛亮庙,站在五丈原头往下看,一条长长的坡道通往原下。近处正在大兴土木,一座工厂已经显出雏形。远处有一块一块的绿色农田,更远处隐约可见渭河如带,泛着灰黄的光。一条高铁线路匍匐在渭河岸边,那应该是西宝高铁了。此刻,不免浮想联翩。想当年,诸葛亮也许正是站在这里向北张望,眼下就是滔滔渭水,河面比现在要宽得多。渭河北岸的高原上是他的对手魏将司马懿的驻军之地。诸葛亮屡下战表,司马懿按兵不动。诸葛亮欲求速战速决,司马懿决意以拖待变。诸葛亮以患病之躯率军出征,终于熬不过去了,鞠躬尽瘁,死在五丈原上。蜀军草草收兵,撤回汉中。其实,诸葛亮此次伐魏是必败无疑的,因为他在战略上错了,在战术上也错了。三国之中,蜀国是弱小的。刘、关、张死后,更是一蹶不振。诸葛亮为实现先主夙愿,呈上两份《出师表》之后,领兵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勉强得很。这是战略错误。蜀军的大本营在汉中,作战的前沿阵地在五丈原,中间隔着大秦岭,走的是褒斜古道,山路崎岖,距离遥远,“难于上青天”,即使有木牛流马也无济于事。后勤补给无法保障,这仗怎么打?这是战术错误。诸葛亮践行了他对先主的承诺,却完成不了先主交给他的任务,这是诸葛亮的悲剧。即使是以艺术手法美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也难以掩盖其最后的失败。
在返回的路上,我把张载和诸葛亮做了比较。张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老百姓熟知的诸葛亮是虚构的艺术形象。张载的哲学思想光耀中华,千年流芳;诸葛亮虽有论著,但格局有限。张载心系天下,以为民谋福祉为己任;诸葛亮以做忠臣贤相为人生目标。天下有几人知道大儒张载?天下几乎无人不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为思想家的张载,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而受到后人敬仰;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活在文艺作品中,活在后人的争议中。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这是很中肯的。至于李颙,虽不能像张载那样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但也是关学的主要人物,对继承和发扬关学思想有过重要贡献,值得纪念。
晚上看电视新闻,各地著名旅游景点游客爆满,人头攒动,拥堵不堪。我们今天却游得怡然自得,不嘈杂,不拥挤,一路顺风,春意浓浓;尽览田园美景,浸润圣贤古风。子曰:“不亦乐乎!”
(2019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