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遐想
“去看看统万城吧!”
靖边县教育局几位老师的陕北口音浓重得化不开,我还没来得及弄清楚“统万城”到底是哪三个字,就已经站在统万城的城门外了……
2002年5月的一天,我应靖边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邀请来这里讲学。从西安到靖边,小汽车几乎走了一整天。车过铜川,宽敞的一级公路变成了弯弯曲曲、上上下下的山路。刚从熙熙攘攘、拥挤不堪的大城市走出来,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感到无比的开阔和敞亮。金锁关,哭泉,黄陵,洛川,甘泉,延安……一路走来,神清气爽,好不自在。过了延安,向西北方向前进,看不见大山,满目皆是黄土高坡,沟沟坎坎,路也变得越来越难走。载着直径一米多的钢管的大型汽车把本来就不算宽敞的公路碾压得坑坑洼洼,来往的大小车辆都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地艰难爬行。在不远处的河道里,一座座桥墩拔地而起,那是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往高处看,“西气东输”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埋藏管道的沟壕和摆放在沟边的黑色钢管在坡头上蜿蜒着,像一条巨蟒,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随处可见的“磕头机”优雅地伸屈着,不慌不忙地从地下深处吮吸着黑色的乳汁。这一段路,汽车走得很费劲,司机师傅不停地换挡,车子显然是在爬坡。但奇怪的是,虽然越走越高,但地面却越来越平坦。从最后一条沟里爬上来时,看到的竟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不对,应该说是高原。这是和延安一带的山顶一样高的高原啊!司机师傅说:“到靖边了。”陕北的景象在我的脑海里早已打上了一个固定的烙印,这时却不得不惊讶于这坡缓路平的靖边了。
到靖边第三天的活动就是参观统万城。
经过一路颠簸,穿越柳林、沙蒿、山坡、小河,泛着白色光亮的统万城遗址出现在眼前。无所谓入口,无所谓城门,大部分城墙已掩埋在沙丘之下。我们走着走着便“登”上了城墙,走过一段缓坡,就到了城墙西北角的最高处。站在残存的20多米高的统万城城头,我举目眺望,竟一时无语……
阳光下,万籁俱寂,偶尔有几只鸟儿在空中飞过,也是悄无声息的,静得似乎听得到千年的回音。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年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自立为天王,国号大夏,成为五胡十六国之一。赫连勃勃从公元413年开始耗巨资,征民夫,历时6年,于公元418年建成“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统万城。
这是怎样的一座城池?虽经千百年岁月的侵蚀,至今还铁骨铮铮,坚固无比。据史料记载,当年筑城,匈奴人用大砂、黏土、石灰做材料,筑城的土都经过蒸熟,“其坚可以砺刀斧”。
匈奴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马到之处便是疆土,却为什么要修建如此坚固的城堡?又为什么能掌握如此原始而又高妙的建筑艺术?更令人不解的是,早在汉武帝时代,匈奴人已经被赶到大漠以北的贝加尔湖一带,而赫连勃勃竟在大漠的最南端,在与中原王朝最接近的地方建造自己的都城,这岂不是一着险棋?抑或包藏着什么深谋远虑?据传说,大夏国公主、赫连勃勃的妹妹曾驻守延安,而且从统万城到延安有地道相通,足见赫连勃勃的触角已经向南延伸了几百里,大山南面天府之国的关中岂不是他觊觎的对象?然而,延安以南的崇山峻岭又岂是匈奴骑兵的驰骋之地?
曾经的号角阵阵,曾经的战马嘶鸣,曾经的血肉横飞,终于寂静了,寂静了千百年,寂静得大地茫茫,只有风沙肆虐时才显出它的脾气和威严。
阳光下,荒漠无际,矮矮的沙蒿一丛一丛地连绵成远处一道灰黄的地平线。不远处,稀疏的几棵白杨树在风中抖动着,已经不成阵势。树下有一道小小的沙梁,那是风沙吹过时留下的痕迹。同样是这片土地,在1600多年前可不是这般模样。史书记载,当年赫连勃勃经过这里时就被它的美丽景色迷住了,赞叹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可以想象,“临广泽而带清流”是何等的景象;泽波粼粼,流水潺潺,牧草丰茂,大树蔽日,这对游牧民族来说该有多么大的吸引力。难怪赫连勃勃感慨地说,从没见过如此美丽的地方!
在那个崇尚武力的年代,在这个自古就是汉人与匈奴人兵戎相见、进行拉锯式争夺之地,一切只能服从战争的需要。据记载,自从赫连勃勃在统万城建都,除了南方的强敌之外,还有来自宁夏、漠北的外族敌人,经常藏在城外的森林中,伺机暗杀大夏士兵。守城将领出于安全需要,下令将城外的树木砍烧殆尽。再加上人为的开发利用和破坏,风沙不断侵袭,绿茵逐渐退去,统万城最终被沙漠吞噬掉了。史料记载,统万城在8世纪时“大风积沙”,在9世纪时“堆沙高及城堞”,在10世纪时“深在沙漠之中”……一个因战争而兴起的城市,最终不是毁于战争,而是毁于沙漠,岂非大自然的惩罚?
站在统万城城头,向北望,一望无际的是毛乌素沙漠的腹地;身背后,连绵不断的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广袤的沙漠气势汹汹地向南扩展着它的领地,黄土高原拖着孱弱的身躯节节败退。人类剥夺了大地的绿被,大地用沙漠来报复人类。大自然到底是人类的敌人,还是人类的朋友?当你把它当作敌人的时候,你不一定能够战胜它;当你把它当作朋友的时候,你可能会在与它的和平共处中获得安宁与繁荣。
阳光下,站在白色的统万城城头,思绪翩跹,眼前忽然幻化出另一种景象:当年绿荫掩映下的统万城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所在,城内,街道纵横,商铺林立;城外,南来北往,车水马龙。血腥的厮杀与贸易的往来原来是如此贴近,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同生共长;看起来水火不相容,而转化起来又易如反掌。边防要塞在物资交流、民族融合中也曾发挥过特殊的作用,做出过贡献。战争是为了追逐一种利益,商贸是追逐利益的另一种战争,只不过在不同的背景下,对利益的追逐采用了不同的形式罢了。
统万城的残躯静静地躺了上千年——叹息曾经的辉煌,悲哀瞬间的灭亡。赫连勃勃“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梦想早已破灭,但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千百年之后,掩埋于沙漠之中的统万城竟成为匈奴民族留给后人的唯一的都城遗址,而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
在统万城遗址西南50多公里处,坐落着靖边县城。一提到靖边,便自然会想到“三边”——靖边、定边、安边。“靖、定、安”三个字,又使人自然地联想到这是个战乱不断、灾荒连年的边塞不毛之地,是个安定压倒一切的地方啊!历代统治者都要重兵把守这里,既为抵御外敌,又为镇压内乱。可怜的老百姓处于兵荒马乱和沙漠南侵的双重蹂躏之下,自然是痛苦不堪。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陕甘宁边区的三边分区,曾经为民族解放做出过贡献。但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不但没有中止,反而不断加剧,生态平衡到了崩溃的边缘。解放后,一方面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一方面“与天斗,与地斗”,斗出了新的环境破坏,沙漠已推进到靖边县城了。
近30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靖边已成为重要的能源基地。这里的石油和天然气,源源不断地通过运输车辆和输送管道供应给北京、上海等城市。治理沙漠正在科学有序地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同时,人们忽然发现了统万城的现代价值。于是,呼声骤起,从民间到官方,大家都要求保护好统万城遗址。1996年,统万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21世纪,申报统万城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逐步展开……人们期待着遗址的保护能给历史留下一个见证,能给后人留下一份记忆——一个消失了的民族曾经的辉煌,一座都城从繁华到衰败的演变,一段沙漠吞噬绿原的故事。一位历史学家说过:“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就会知道应该往哪里去。”掩埋在沙漠中的统万城将会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
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想从这里得到什么启示,有些人只看到了它的经济价值。于是,商业开发的积极性膨胀起来,接踵而来的旅游者登上统万城遗址,欣赏这里的白城、黄沙和蓝天。风沙的侵蚀尚未被阻止,人为的破坏又开始了……
历史上的统万城并没有让它的建造者“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梦想变成现实,现实中的靖边城早已失去了它“绥靖边地”的作用。这块正在蜕变的土地,除了奉献出石油和天然气之外,还应该有统万城所承载的文化遗产。
(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