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纵观人类社会,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历史上出版业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技术发明的直接结果。从造纸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机器印刷的发明、照相制版的发明,以及今天的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这些技术革命一次次推动了出版业的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出版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肇始于电子出版、桌面出版的数字化出版浪潮,给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版业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出版业数字化浪潮有了更新的发展,已不只停留在印前环节,从介质的更新、流程的再造,到内容的管理、阅读方式的改变,它已经渗透到出版业的每一个角落,是一场全行业的数字化革命。

2005~2006年,是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并出现重大转折的年度。

此前,数字出版呼声虽高,但这些声音主要来自技术提供商,政府在具体项目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到2005~2006年,这种情况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变化的标志之一是政府部门开始关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数字出版战略,并把它写进了政府文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

2005~2006年,也是数字出版概念被业内广泛认可的年度。在此之前,尽管出版业一直进行着数字化变革,经历了电子出版、桌面出版、网络出版等不同时代,但明确以“数字出版”来概括这次出版业的变革,是2005年的事情,其标志是2005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的召开。继首届数博会之后,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又召开了数字出版年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成立了数字出版研究室和数字出版研究中心,一系列有关数字出版方面的文章发表出来,新浪对数字出版话题组织了专门的访谈和在线直播,这一切都表明数字出版概念已被业界广泛认可,并正在成为新的出版产业的代名词。

2005~2006年,也是数字出版产业链、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正在形成的年度。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提供商已不再孤军奋战,他们上连作者与出版单位,中连运营商,下端则直接面对消费者,一个新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之中。与此同时,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综合各种统计数据,预计到2006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将逼近200亿元。其中,中国网络广告收入将达46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将达5亿元;电子图书(E-Book)收入将达1.5亿元,网络游戏收入将达55.2亿元,在线音乐收入将达1.2亿元;在手机出版方面,到2006年底,仅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将达80亿元。[1]

在出版业全面数字化过程中,观念问题、产业链与商业模式问题、数字版权问题、数字内容监管问题、标准化问题、阅读习惯问题,以及技术壁垒问题等是制约传统出版产业向数字出版产业转型的因素。一方面,技术厂商对数字出版期待过热,另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仍然态度漠然;一方面,数字技术使海量信息的存储、传播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原作者、出版者的版权得不到保护……凡此种种,造成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裂痕,而最大的裂点就是技术提供商与作者及传统出版单位之间没有形成共同的利益接口。

影响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因素仍然是互联网的发展,表现在第二代互联网(IPv6)技术的广泛应用、网格(Grid)与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出现、3G手机与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等;除了这些基础性技术外,还有应用层面的端对端(P2P)技术、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技术,以及博客(Blog)等出版方式的激增。未来数字出版的方向将向个性化、交互式、跨媒体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