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香港的发展

一、互联网在香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的应用逐渐在全球普及。此时在香港,互联网的应用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相关费用来源于港英政府津贴。1994年底,香港上网的家庭不足1%。[1]但是一些香港商人及部分留学海外的学子,看到了互联网在美国等地迅速发展的形势以及它的发展潜力,便在香港陆续开始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r)服务。但是,受到香港电讯条例的限制,早年的ISP大都是无照经营。1995年3月3日,香港警方商业调查科大举搜查多家无照经营的ISP,之后,领取公共非专利电讯牌照的ISP大幅激增。1996年底,领有互联网服务商牌照的公司,已增加至约80家,用户人数达到20万户。[2]

香港的互联网热潮兴起于1998年底,短短一年内,香港的互联网站由约100个迅速上升为1000多个。到1999年底,香港共有159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拨号上网用户为173万多人,网络用户占全港人数的25%[3]。到2000年底,香港共有235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拨号上网的注册账户有228万多个,拨号上网用户占全港人数的33%。[4]

香港特区政府在推进互联网在本港的普及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1998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局(Economic Services Bureau)及文康广播局(Broadcasting Cultureand SportBureau)分别就香港电讯和广播政策进行全面检讨,并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大幅修订法例。1999年5月,香港特区政府向立法会提交了《1999年电讯(修订)条草案》,旨在精简颁发电讯经营牌照的手续以适应电讯业的发展、加强保障业内竞争的相关措施等。2000年6月,立法会通过该修改条例。这一条例的实施,为香港互联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998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数码21新纪元”的信息科技策略,并积极落实各项措施,希望将香港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数码城市。

此外,特区政府在港岛南区纲线湾兴建“数码港”,推动了香港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最短时间内吸引了世界顶尖的信息科技、信息服务公司及专业人士汇聚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