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出版的建议
新科技推动出版革命,已经是事实,也是不可逆转的未来出版趋势。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新形态的出版和图书经营的推动往往不在传统图书出版业,而是业外。中国内地新浪网已网罗了名作家在旗下。国内电子图书出版业务,90%以上不是由原有出版社开发的,而是由北大方正、中数图、中文在线、超星、时代盛典、书生等技术提供商开发而成。未来出版业仍然会存在,新形态的出版必然兴起。即使是传统的出版社因为新的出版形态而没落,但不表示出版业本身的没落,问题只是传统出版业是否渐被淘汰出局?传统出版原来的经营者是否能保住江山,依然是未来出版的主人翁?中文图书出版社面对当前新科技带动出版的革命,确实处于两难之局,困惑无比。传统出版业造成如今落后于形势的境地,一方面确实是客观因素的艰巨造成的,另外必须归咎于自己。对未来的出版,作为传统出版人有如下的想法和建议:
第一,传统出版人应有的认识:革命通常是从观念更新开始的。新科技推动未来出版的革命,已经不是在传统图书经营和出版原有范围内的改进,这是史无前例的革命。传统出版人必须从这种认识去理解、去部署未来的图书经营与出版。从纸张印刷图书出版到结合数据化、多媒体、电子化与网络化的未来出版,其变化是一种物理上的突破。明确地说,新的未来出版是对原有出版模式、形式、格式的颠覆,非有大颠覆的概念不会有大的创造。现在我们的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是沿用纸张印刷的格式去开发的,并未能产生真正符合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格式的新出版。因此,它的成效也不会对传统出版有太大突破,也显示不出新出版的价值。即使这样,内容还是传统出版业的优势,如何利用新的科技,创造全新的出版优势,是传统出版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传统出版社的未来转型应该从这里开始。
业界应有另一种认识,过去的十多年,每个新出版开发的先行者都有的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自己捷足先登,创造一番全新的业务,甚至有一统江山之念。然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新形态出版的开发,不是一家公司能推动的,一个新品类的出版,不是一个企业所能垄断的。以出版最重要的数据库的开发为例,涉及到很多方面,单一的企业没办法完成,只有通过多个数据库的协作,而且形成一个共同的销售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市场。
第二,当前的发展战略:即使到了今天,出版的主导仍然是纸张出版,但是显然已经迈进了纸媒体与电子媒体共存的时期。此后的发展,是前者收缩后者推进,进程会因图书的性质和读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香港商务印书馆作为一个出版企业,应该将这个时期作为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媒体的过渡,一个公司应该从财务上以过渡时期作为一种长远的投资,作为一个风险的投资,一定要有发展策略,没有财务过渡的策略,很难去开发未来的出版。至于中间,香港商务印书馆可以用很多战略,包括同时开发数据库,同时出版多种经营,它可以与不同的媒体、不同的公司合作,这都是过渡时期要考虑的种种策略。
第三,政府的角色。一般政府对新技术的开发,倾向于硬件和软件的开发,而比较忽略市场的推动,运用政府力量,支持用户,催生市场,是新技术开发者最后成败的关键。世界上成功推出某种创意或产业的国家或地区,往往就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单靠现时中文图书出版业的企业力量,无法亦无能力去跟进一日千里的信息科技的发展及市场的可能性的预测。政府应该建立信息产业的综合研究和分析,随时帮助图书出版业作发展上的参考。国家和地区教育部门、信息产业部门和出版部门要分工合作,推动教育界对数码电子教育的认识和使用,这固然关系到信息新产业,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国家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同时,政府、行业和单位自己要大力举办各类相关的研讨会和培训班,尽早培育起新出版业的“新人类”(包括编辑出版形态、经营方式以及服务方式全方位的新出版)。在研讨和培训背后,有更深的意义,借此等活动,形成共同理念,营造共识,促使新产品构思以至市场规模和规范的早日出现。
第四,即使传统出版人对未来的出版有理性和专业的认识,如果大家在实际生活中没能走进E生活,那么我们会永远与社会脱节,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社会生活的新动态,也不能开发出有创造性的“出版品类和新形态的市场”。这种需要跟传统出版产业性质并无二致。可是直到今天,绝大部分的传统出版人,还生活在纸的世界中,这确实是我们未来出版开发的最大障碍。
[1]《信报财经新闻》2001年11月1日。
[2]香港特区政府新闻《信息年代是香港经济增长的动力》,2001年1月27日。
[3]《香港年鉴》,香港特区政府印务局,1999年。
[4]《香港年鉴》,香港特区政府印务局,2000年。
[5]苏狄嘉,《跨世纪走进香港——“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服务回顾及前瞻》,载《传媒透视》2000年第一季P.6-P.8香港电台印制。
[6]《香港年鉴》,香港特区政府印务局,1996~2000年。
[7]黄毓民于1988年至1992年期间曾任珠海书院新闻及传播系教授,1994年与郑经翰合作担任时事节目“龙门阵”主持,两人因该节目广受社会大众欢迎,一举成名下被冠以“名嘴”。
[8]丁文玲:《数字阅读市场:远流城邦交锋》,载《出版参考》,2005年1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