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传媒网站的发展
公营的香港电台于1994年10月建立了网站,成为香港最早上网的传统媒体。1995年8月23日,《星岛日报》推出全港首份电子报纸《email》,即通过电子邮件来发行报纸。同年,《明报》亦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成为印刷传媒中最早拥有网站作宣传的香港报纸。[5]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出版的《香港年鉴》公布的资料,香港报纸在网上发展的主要数据如下:
1996年有2份英文日报及3份中文日报出版网络版。
1997年有2份英文日报及6份中文日报分别利用互联网出版。
1998年有2份英文日报及6份中文日报分别利用互联网出版。
1999年有2份英文日报及8份中文日报分别利用互联网出版。
2000年有3份英文日报,以及6份中文日报和6份中英文双语日报,分别上网出版[6]。
1998年至2000年初高涨的互联网热潮,带动了传媒网站业务的发展,当时,无线电视、《苹果日报》及《经济日报》都成立了独立部门,专门负责网上的多媒体业务。
但是,2000年年中,香港互联网的经营形势急转直下,网站的减薪裁员风潮集中反映了这一形势的突变,香港传媒在网络中的发展也受到了冲击。
2000年6月,《南华早报》旗下的SCMP网站宣布裁减18名员工,并将尚未正式向外宣传的实时新闻网站关闭,此举正式拉开了香港互联网站裁员潮的序幕。2000年10月《南华早报》集团不得不将旗下的“资本网”结束。2002 年2月,该集团还停止了电脑杂志《PC HOME》的出版业务。
2000年7月,“壹传媒”集团旗下的“壹传媒互动有限公司”及《苹果日报》网络有限公司亦宣布大幅裁员近100人,占全体员工人数的三分之一。
根据香港报纸的资料,短短半年间有10多家与传媒相关的网站相继关闭,1035名从业人员失业。
在互联网的寒冬时期,香港媒体网站纷纷寻找各自的方式以求拼出一条生路。例如,完全没有传统媒体背景的传媒网站《Cyber日报》以配售或新股形式上市,以图获得发展资金。另有一些传统媒体与高科技公司或门户网站进行联合,例如,《明报》下属的《亚洲周刊》将50%股权出售给香港互联网业的龙头企业TOM网,希望获得更为强大的财力支持。
网站内容也是各媒体网站开发的一种营利资源。《东方日报》所属的Orisun.com于2001年6月11日与“美国道琼斯通讯社”(Dow Jones)达成协议,成立“道琼斯东方网讯”实时中文财经信息频道,根据协议,“Orisun.com”每日向“道琼斯通讯社”提供平均约200条财经新闻,而“道琼斯”则将以“道琼斯东方网讯”为品牌的中文财经信息向本地及国际金融机构销售,双方均可借此扩大公司收益。
目前,内容收费在香港网站较为普遍,仅从新闻收费方式看,就包括对新闻内容收费、对过往新闻收费、对查询新闻服务收费、对专门的电子版收费、对PDA版新闻收费、对短信新闻收费等。
随着互联网业的逐渐复苏,目前,香港媒体网站大多进入了平稳期,各个网站根据自身的特点,根据整个媒体企业的发展规划,在以各种方式开展着网上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