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平台

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平台

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张振海

发展学术文献出版平台,主要是把出版资源集中起来,使出版商可以共享出版资源,加快学术文献的生产和创作。出版商要更多关注最终用户。一是读者对内容是不是满意,满意到什么程度。再就是作者对创作的作品是否满意,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书,作者想出版的书是不是能很快出版。现在的出版周期很长,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版新的文献。学术文献创作的速度或者是读者对文献发展的速度要求远远超过目前学术文献出版领域所提供的速度。这对国内学术文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学术文献出版平台有这些特点:第一,应该有资源支持,广泛地给读者、作者、出版者、编辑共同使用的资源支持,方便利用这些资源,方便创作这些资源,方便出版资源,提高出版的质量。第二,这个平台内容应包括查找、组织、反馈、评价出版质量、帮助学习和研究,也帮助出版商采集稿件,组织出版稿件,进行一些商务处理,使出版资源销售出去,满足不同作者的需求等。第三,出版的概念并不是说印什么才叫出版物,应该定义为以内容作品、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或活动就应该称之为出版。有时可能读者需要一点内容,就专门为这个人出版。比如ROD——需要就读。读者需要读的时候,就要读到想读的内容。还有TOD——想到就有,人的思维不会按照出版者或专家所编好的教科书体系按部就班思考,是发散的、跳跃的,特别是创新性思维。希望这一平台能够使服务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任何时间、地点将合适的知识传给合适的人、需要知识的人,这是这个平台最终的目标。

这个平台较之传统出版有一些变革,不是间断的、停顿的。再有就是动态出版,内容的组织、体系的组织,能够自动实现内容重组减轻作者负担。这样的网络出版平台,体现的技术制高点在内容、组织和变革等三个方面。

内容组织带来最大的变革是什么?互联网通信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变革,实际上最本质的变革是WWW的变革,把文件、网页的组织改成超链接的形式。组织内容的改变,是由顺序的改为非顺序的。有了这一变革以后,互联网一夜之间使普通的老百姓享受到通信技术带来的价值。互联网的发展本质上是内容组织形态的变化使整个世界发生改变。现在都是靠网民无组织形成的,对出版社来说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内容深层次的挖掘技术。我们对知识的需求,对内容的需求都是深层次的。

这些资源从核心知识、一般知识、正式出版物到非正式出版物,核心资源是作为内容支撑的东西。所有其他的资源都是在核心资源的支持下,进一步地发挥传播功能和利用价值。这样的资源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将知识信息载体的一些特征进行关联链接,整合构成描述潜在知识信息关系的网络。

重视核心资源,也重视作者资源、读者资源,是这个平台的重要特色。建这个平台要求资源权威,必须是质量很高的资源。希望在某一领域里,资源组织要关系丰富,而且资源要合法。满足这些条件的用户,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生产者、制造者以及使用者。再一个就是反映和评价,在这个平台里可更好地和用户沟通、分析内容、分析读者需要,为下一步出版、策划提供资源。

这个工作需要内容的语网技术、搜索技术、分析技术等。如深度搜索技术,学术文献领域大量公式、概念、数值、表格,对学术研究来讲非常有价值。现有的搜索引擎不能满足直接搜索一个公式、一个表格、一个图片这样的要求,如果一个表格、一个图片、一个概念解释也可以出版,就会更好地满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同需求。目前是表层的搜索,如一本书、一个网站、一个网页等。至于里面的内容搜索,现在的技术还达不到。

被用户所利用的文档应该不是割裂的。现有的网络平台、技术环境下,读者买了书以后,这本书和出版商没有关系,和出版社提供的其他资源也没有关系。用户使用的时候就会碰到更多问题,没有办法核对事实和考核数据。因此我们提出了智能文档技术,把现有文档和平台关联的文献,和专业学术专著关联起来,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当然,很多新的技术在这个平台里得到进一步体现,如中文支持、新出版形式的衔接等方面的使用。

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平台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为出版服务,这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涉及投稿、选稿和稿件的管理。比如出版社选择专家时,因为编辑的关系资源有限,有时候很难找到合适专家。在这个平台里可提供成千上万的专家供其选择。在学者库的平台里提供了572个专家,这些专家都发表过文献,这些文献或多或少用过。

除了刚才讲的网上读者的使用情况得到及时反馈外,还应该提供全面的线下分析,其他的出版物对这个系统,对这个文献的利用情况、引用情况、下载情况等。比如对读书情况的评价很难有客观标准。除去通常的评价外,目前在学术期刊里图书的引用量大概有500多万条。其中形成独立书目的有30万本书。每年都可及时为出版社提供引用排名、引用时间分布这样的数据,提供学术文献被引用、被利用的情况,帮助出版社更好利用这方面资源。另外这样的平台有助于很好地开展标准化工作,包括资源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