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5~2006年出版社开展按需出版市场分析与预测

3.2005~2006年出版社开展按需出版市场分析与预测

数码印刷技术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数码印刷机的出现使得传统印刷和出版之间的分界被打破,出版社开始从编辑环节迈向印刷环节,融入印刷领域。在出版社开展的数码印刷业务中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普通的数码印刷业务,另一部分则是书、报、刊的按需出版业务。2005~2006年中国出版社在数码印刷业务上顺利开展,而在图书按需出版业务方面却步履维艰。按需出版在我国仍然处于萌芽状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在2006年7月份所作的一份出版社开展按需出版市场调查的结果显示: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按需印刷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自主生产按需印刷机械和自主开发按需印刷技术能力较差,过分依赖高昂的进口设备和软件,造成平衡点过低,从而限制了中小出版社的进入和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传统出版社轻视宣传,也使得按需出版的社会影响力不大,造成订单的稀少和机器的闲置。

(1)出版社开展按需出版业务所占比例不足5%

2005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73家(包括副牌社34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20家(包括副牌14家),地方出版社353家(包括副牌20家)。在中央级220家出版单位中,采用按需印刷技术开展按需出版业务的单位尚不足10家,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出版社数量占半壁江山的北京地区,也只有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石油出版社、冶金出版社、气象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对按需出版业务进行了尝试。

图18:中国开展按需出版业务情况

(2)数码印刷平衡点[2]过低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在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由于采用先进的机器降低成本,喷墨数码印刷的平衡点平均在2000册,激光数码印刷机的平衡点也在1000册。而在我国,由于按需印刷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设备厂家自主生产数码印刷机械和自主开发按需印刷技术的能力较差,因此出版社只能依赖高昂的进口设备和软件,并支付昂贵的维修费用,最终造成印刷的平衡点过低。2005~2006年与2004年相比,我国数码印刷的平衡点上升缓慢,平均仍在200册左右,这个数字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按需出版的生产规模。

图19:发达国家数码印刷与传统印刷的平衡点示意

图20: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印刷平衡点上的比较

(3)2005~2006年中国新书按需出版业务进展放缓

在我国,印刷和出版在现有的体制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环节,印刷不受我国书号制度的限制,因此出版社的数码印刷业务开展顺利。与此相反,以书报刊为内容的按需出版业务则要受到书号等出版资源的限制。同时,在书报刊这些传统纸媒体的按需出版业务开展中,又只有图书受到书号数量的严格制约。这主要是由于期刊报纸具有固定连续性刊号,而标准、专利又由于数量庞大,因此拥有总署特批的书号,它们不需要占用新的书号即可出版。在图书中,重印书由于不占用新的书号,因此对它的影响主要来自印刷平衡点。主要受书号影响的是那些新书,而牺牲大批量印制图书的机会去满足小批量的按需出版业务则意味着利润的受损,是出版社不愿意的。因此,2005~2006年由于书号等出版资源的限制,新书的按需出版业务放缓,而继续保持增长的是期刊、标准和专利这类出版物的按需出版。

(4)期刊、专利、标准等与商业性印刷是目前出版社按需印刷业务的主要应用领域

我国出版社开展按需出版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图书、期刊、报纸、标准、专利等等。同时出版社为了维持经营,也会开展一部分的数码印刷业务,包括个性化印刷品、商业印刷、会议资料等。而且在目前由于按需出版业务处于低谷,数码印刷业务反而占到较大比例,按需出版业务量所占比例不足50%。此外,与2004年相比,2005~2006年图书的按需出版比例急剧下降,几乎下降到零;期刊、报纸、专利等按需出版业务由于出版社进行信息深加工,继续稳步增长;包括个性化印刷品、会议资料以及其他商业印刷品在内的数码印刷业务也随着推广,市场不断拓宽,尤其是个性化印刷品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5)专业出版社是按需出版市场的主要突破口

在所调查的开展按需出版业务的出版社中,90%以上的按需出版业务集中在专业出版领域,譬如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等。这主要是由于专业出版社有稳定的受众和市场,针对性强,减少了推广的环节。有需求才有市场,专业上的优势推动了它们采用按需出版业务,同时也是市场的有力保证。事实证明,专业出版社是按需出版市场的主要突破口。

图21:出版社按需印刷业务的主要应用领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