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介质向数字媒体加速演进
在中国,出版介质的演进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先后出现过甲骨、简策、缣帛、纸张、磁带、光盘等介质;近年来,互联网和手机的出现,又为出版介质这个大家庭增添了新的成员。下面我们从出版介质的演变入手,看未来出版业的走向。
表2:出版介质的演变历史

简策从发明到普及大概用了近千年的时间,纸张用了300年的时间,唱片用了30年的时间,磁带用了20年,互联网不到10年,手机作为出版物到今天不过几年的时间。这说明新介质的发明速度越来越快,普及的时间越来越短。从光盘开始,出版物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出版领域,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使数字出版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同时,新介质的集成度越来越高。
但是不是所有介质一旦出现,就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呢?不是这样的。从表3可以看出,新介质的出现,对旧介质确实有冲击和取代的作用。
表3:退出和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介质

以音像出版介质为例,当年,盒带终结了唱片,如今,盒带自身也面临被终结的命运。录像带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之后,市场份额由1997年的2.04%(422万盒),下降到2004年的0.23%(65万盒),下降幅度达88.72%。录像带很可能是继唱片之后又一个完全退出音像市场的载体。图1是录像带退出使用市场的历史轨迹:

图1:1997~2004年VT(录像带)发行统计

图2:出版介质形态更新频率示意图
从图2可以看出,出版介质演变中的常青树是纸张。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目前发现的、最适合记录和传播知识的载体共有两种,一种是简策,另一种就是纸张。
简策从商朝开始出现,到东晋被纸张完全取代,经历了近2000年的历史。由于竹木易得,书写记事比甲骨、青铜、玉石等记事材料方便,篇幅不受限制,编连成策后阅读存放也较便利,因而是天然的出版介质。中国先秦时期的典籍,大多都是写在简策上流传下来的。
同样,纸张因其原材料容易获取、制作加工不复杂、书写和印刷都没有问题(因而没有被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所淘汰),便于装订成册,便于携带,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便于阅读,正是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出版介质中的常青树。
广播、电视虽然有传播的优势,但不具有记载和便携的优势,因而无法取代纸张;互联网和手机既便于传播,也便于记载,还便于携带,但由于阅读上是屏读,因此只能对纸质出版物形成冲击,也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
但是,作为一种出版介质,纸张永远不会被淘汰吗?最新情况显示:2006 年5月1日,纸质月票已经开始退出北京市的公交系统,被电子月票所取代;同年10月,民航又宣布取消纸质机票,代之以电子机票。纸张目前虽然还没有退出阅读领域,但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纸张已部分被屏读所取代。2006年在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数字出版年会上,人们看到了一种新型的电子纸产品,它已不是液晶方式显示了,而是采用无背景光的电泳技术来显示字体,阅读起来酷似纸的感觉,但却比纸张有更多的功能。据悉,在未来5年里,电子纸的彩色、卷曲都可能会实现。传统纸张被取代也许真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从介质演变的过程,我们看出了什么?我们至少看出了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介质的演变过程是从平面媒体向声视频媒体演变。
第二,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的演变。也就是说,最初的演变都是一种独立的新媒体出现,或代替、或与旧媒体并存,而自从录像带和光盘出现以后,新媒体不仅是独立的媒体形式,而且还能包容旧媒体的功能,如录像带既包括新兴的视频功能,也包括了录音带中的音频功能,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包容了音频、视频、文字、图形、图像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互联网上的流媒体正在包容广播、电视的功能。特别是到了互联网这种媒体,它不仅包容了以往的旧媒体,我们发现它还可以通过B/S软件,实现出版物的生产和加工,因此我们这里把互联网称之为平台媒体。
第三,新媒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这就是我们在2005年首届数字出版年会上提出的论点:技术的发展是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的。互联网出现不到10年,手机媒体又出现了,来势更猛。而且,新介质从发明到普及的时间越来越短,新介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这里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平面媒体向声视频媒体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是数字化的飞跃。
数字出版不仅是介质的革命,也是整个出版流程的革命,甚至是整个出版业的革命。更广义地说,数字化的潮流冲击的是整个人类的存在方式。因此,数字出版中的“出版”,我们不能把它仅仅当成名词,当成出版物,更应该把它当成动词,当成出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