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图书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内外出版界的重视
首先,传统书业受到了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下降。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倾向与抽样调查”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5年识字者阅读率为48.7%,第一次低于50%。同时,我国国民网络阅读率却飞速上涨,上网阅读率已经近27.8%,与1999年的3.7%相比,7年间增长了7.5倍。
与此同时,报纸和期刊的发行量和回报率下降更快。2000~2004年,我国期刊的总印数和平均期印数持续下滑。5年内期刊平均期印数由21544万册下降至17208万册,降幅为20.13%。北青传媒公布截至2005年6月底的半年业绩,上半年净利润17万元人民币,比2004年同期下降99.7%。全国各大报社的广告营业额也普遍开始大幅度下滑,平均跌幅超过15%。而另一方面,2005年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广告收入均呈现持续性的上扬,网络广告总收入已达到19亿元,几乎与当年期刊的广告总收入相当。
其次,电子图书成为出版社转型的重要命题:部分出版社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主动求变、积极转型。部分出版社面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自己的定位,从传统出版物提供商转型到互联网时代的内容服务提供商。这些出版社通过出版电子图书、增加数据库业务、开展网络营销等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容整合优势”,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不再把业务范围仅仅限制在纸介质,而是主动求变、积极转型。
譬如,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年出版电子图书750种,并基本实现了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同步出版。此外,机械工业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几十家出版社几年以来也不断加大电子图书业务的力度,并在电子图书经营方面摸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第三,美国几大出版集团全面进入网络出版领域,开始出版电子图书。世界三大教育出版集团之一,麦克劳·希尔(McGraw-Hill)公司从2000年开始,已经出版了1700种电子图书。并于2005年8月,与数字杂志技术提供商合作,将其大学教材做成电子图书,通过网络销售。同时该公司还宣布,今后将会把所有的教材都做成电子版本并提供网上服务。
目前,我国的电子图书产业发展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出版社已经利用电子图书出版做了一些以前未曾想到的事情,同时也不难发现这些出版社在内部网络出版机制、内部流程和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明显地走在同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