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术开发商的建议
第一,应建立一个支持决策的权威性文献检索平台。建立这样的平台使其能支持各类用户群对文献资源获取的最广泛需求,支持国家与各类机构资源战略保存的需要,力求在规定的文献质量范围内,保证资源收录的完备性和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同时,保证信息加工的准确性、检索系统的高度查全查准性能,使其成为中国各类文献全文信息的权威检索工具,可靠地支持科技查新、情报分析等调研与决策活动。
第二,应建立智能化知识仓库与知识服务平台。基于我国目前已有的期刊、文献等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在未来完全可以根据各类用户的知识需求,开发专业性的知识仓库。建立智能化知识仓库与知识服务平台,借助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这些知识仓库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际工作。
第三,应建立大规模增值性整合出版传播平台。以后的数字出版,数字知识数据库都不应仅仅限于文献信息的简单检索,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的智能化信息处理功能,对文献内容及其公众检索行为进行深度内容挖掘,构建文献的知识网络关联,以及读者、作者、编者的群体互动管道,构造数字出版所特有的整合传播模式,形成在文献高度增值利用的知识发现驱动下的文献传播机制,大幅度拓展文献传播范围和资源利用价值。
第四,应建立可支持二次开发利用的战略馆藏。应采用全数字化信息加工技术,保证资源的可二次开发和利用价值。信息加工、存储以及数据库接口符合最先进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合法取得著作权许可,所有数据将具有长期馆藏价值与利用价值。
第五,应建立一种以知识为元素的全新的搜索引擎。我们现在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搜索引擎全是基于词语为元素为指针的检索方法,这种检索方法的弊病是非常大的,由于信息的海量存在,检索出来的结果有时候非常庞大,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知识内容下的关联。这样,我们就很有必要开发新的引擎模式,以便能有效地检索和利用知识。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文献引证关系链接、读者交互推荐链接、内容微观聚类链接、作者链接、科研机构链接、知识元链接等的基础上,构成每篇文献的“知识节”,使整个数据库构成一个反映知识体系和知识关联的知识网络,以达到最终以知识为元素为指针的检索方法,大幅提高文献的增值利用价值和内容揭示能力。
第六,开发内容管理系统,为出版单位实施跨媒体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平台。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内容管理”(Digital Content Management),我们常说“跨媒体出版”,跨媒体的本质是跨越介质形态,正是因为跨越了介质形态,对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就不单纯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不管什么样的介质,内容都是一样的,介质只是承载内容的载体,或只是人们消费内容时的一种固化的阅读器而已。由于出版物不同于其他产品,出版物具有知识内容,是纯粹的内容产品,因此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肯定要突破单一媒体形式,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s),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将是一个方向。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第七,应建立基于移动通讯网络,以手机搜索引擎、手机二维条码为技术的手机出版系统。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出版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据网易科技消息,代表我国3G标准的TD-SCDMA已经成熟,并开始进行商用,目前已经开始在青岛、保定和厦门进行商用测试。3G时代将使免费WAP产品得到创新、手机上网开始普遍、免费WAP广告市场激增,同时,也使手机出版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数字出版既包括新兴媒体的出版,也包括传统媒体的出版。实际上,在今天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出版已不复存在,即使纸质出版物,其出版流程也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
以此推演,我国出版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人类社会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展的,出版业也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全面数字化转型。在这种难以置信的高速转型过程中,原有的行业分工正在打破,全社会正在向着一种高度融合又高度个性化、高度交互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将代替传统的出版传媒业。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十一五”到来的时候,国家把数字出版的战略和项目纳入到了政府的发展纲要中,新闻出版总署继2005年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之后,又于2006年召开了首届数字出版年会。数字出版正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出版单位的重视,它也正在成为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9]
[1]参见本书各专题报告。
[2]林穗芳:《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原载于《出版科学》2005年第四期。
[3]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4]匡文波:《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5年第5期。
[5]《中国已经形成完整彩铃产业链》,www.bookicp.com,2006年3月3日。
[6]计世资讯:《调查显示2006年手机游戏市场面临井喷》,http://data.chinabyte.com/77/ 2337077.shtml,2006年3月16日。
[7]《2006年手机动漫产业市场规模将达3166万元》,http://www.ciweekly.com/artide/2006/0531/ A20060531537090.shtml。
[8]列表中的内容主要来自各软件商网站的说明。
[9]主报告中一些未注明出处的数据,大多来自各专题报告,具体出处参见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