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学宫事宜
卷一 学宫①事宜
顺治元年定: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直省府、州、县各行释奠于先师之礼。以地方正印官主祭,陈设礼仪均与国子监丁祭同。
康熙二十五年议准:直省武官协领、副将以上遇文庙②祭祀,并令陪祀行礼。
康熙二十九年议准:学宫关系文教,凡官民等经过者皆下车马,并禁于学宫内放马污践。
康熙四十九年奉上谕:直省府、州、县致祭先师,凡同城大小武官均照例入庙行礼。
雍正二年议准:圣庙音乐佾③舞,大典攸关。圣祖仁皇帝④颁发中和韶乐,非常异数。今阙里⑤所奏,音节未谐。令衍圣公选择数人,给文赴太常寺⑥演习订正,俾得转相传授。
雍正三年奏准:将文庙祭器、乐器式样,刊刻颁行直隶、各省,画一制造。
雍正五年议准:致祭至圣先师孔子,大典攸关。今直省惟司、道、府、州、县官于丁日行礼,其督、抚、学臣,则先期一日于阶下行九叩礼,谓之祭丙,典制所无。且行礼前后仪节,涤器、视牲、晋爵、奠仪文隆备,但行九叩礼,亦未允协。嗣后省会之区,每遇春秋二季,于上丁日督、抚、学政率司、道、府、州、县等官,齐集致祭。如学政考试各府,即于考试处文庙内行礼。至各府、州、县守土正印官,率领各属员,亦于上丁日行礼,毋得简率从事,均照典制遵行。
雍正十一年议准:凡府、州、县文庙、学宫,有应行修理之处,该地方官据实确估,详明督、抚、学政,于学租银内动支修理,俟工竣日委员验明。责令该教官敬谨守护,遇有残缺,即会同地方官查验详明,酌量修补。地方官及教官,遇有升迁、事故,离任时,将文庙、学宫,照社稷各坛例造入交盘项内。接任官验明并无倾圯,出结接受。如有损坏失修之处,即行揭报参处。
雍正十二年议准:直省文庙祭器、乐器有未全备者,该地方官详明督、抚,照额设原数备齐。如有损坏,亦即详明修补。府、州、县官并教官离任时,俱各查明交代。如有损坏、遗失之处,或教官已经详报,而该地方官不行修整,责令该地方官赔修。如教官未经详报,即著落教官赔修。
乾隆元年议准:顺天府学为首善之区,领袖诸庠,所系綦重。应将文庙祭器、乐器,照额设原数确估,依式成造。准其于藩库存公耗羡⑦银内动支,报部核销。其教习乐舞之处,即交与该府丞,拣选通晓音律、娴于佾舞之人,会同该学教官,召募童生,专心演习,以备春秋丁祭。并通行直省,凡文庙祭器、乐器有未制备者,均动项成造,仍于完竣时报部核销。
乾隆六年议准:学宫从祀先贤、先儒神位次序,以京师太学成式通行直省府、州、县。遵照书题,按东西先后次序安设。
乾隆八年钦定:圣庙乐章,颁发曲阜及天下学宫,俾乐生肄习,虔肃将事。
乾隆九年议准:直省文武大员及各属正印官,于朔望文庙行香礼毕之后,应亲诣崇圣祠行礼。或有事不能亲诣,即委令教官敬谨行礼。
乾隆三十三年议复御史曹学闵奏请太学增建璧池一折:考古帝王立学之制不同,六经所载儒者之说亦复互异,王者惟当审其道之同,不必强合其制之异。按“辟颿”之名,始见于《灵台》⑧之诗。其指为天子之学,则始见于《王制》。先儒并以为周文王始作辟颿,原非三代所共之学。毛苌《诗传》曰:“水旋丘如璧曰辟颿,以节观者。”郑元⑨《诗笺》曰:“筑土壅水之外圆如璧,四方来观者均也。”据毛之说,则因自然之丘而引水环注。据郑之说,则因自然之水而外束以圆堤。然总为行礼之时,虑观者拥睞而设,与明伦设教之意本不相关。盖古者太学在郊,故孔颖达《正义》⑩曰:“辟颿内有馆舍,外无墙院。”《后汉书》称环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是由外无墙院,故得环门观之也。今太学在都城之内,立庙以奉至圣,分舍以馆诸生。堂宇深严,较之引水以遏人行更为周密,何必执泥古法,凿疏无用之沟渠。我皇上重道崇儒,尊饰圣庙,栋宇阶陛以至瓦屋,皆依王者之礼,已足惬四方观瞻之愿,励多士景仰之心。其引水旋丘,乃周人一朝之制,非千古必不可废之经。况胶庠、瞽宗
,代各异名,何曾沿袭?帝王建学,自有教养之实政。拘泥形制,以复古为名,亦何裨于学校?应毋庸议!
乾隆三十七年议准:盛京学宫,每岁春秋祭祀,沿用民间鼓乐,于文庙定制有违。令该府尹等将需用乐、舞等器,按照钦定皇朝礼器图如式制造。其额设乐舞生,照阙里之例,酌选稍通音律者,送太常寺肄业。俟熟谙时,咨回本学,令其转相传授。
注释:
①学宫,旧指各府、县等孔庙,为儒学教官衙署所在。
②文庙,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称“文庙”。
③佾,古时乐舞行列。《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
④圣祖仁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
⑤阙里,春秋时孔子住地,在今山东曲阜城内。因有两石阙,故名。孔子曾在此讲学。后建有孔庙,规模颇大。
⑥太常寺,据《清史稿·职官二》载,有“管理寺事大臣一人”,“卿,少卿,俱满、汉各一人。”“卿掌典守坛庙社,以岁时序祭祀,诏礼节,供品物,辨器类。前期奉祝版,稽百官斋戒,祭日帅属以供事。少卿佐之。”
⑦耗羡,清赋税所征加耗在抵补实际损耗后之盈余。
⑧《灵台》,《诗·大雅》中篇名。其中有云:“经始灵台,终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於论鼓钟。於乐辟颿。鼍鼓逢逢。瞍奏公。”
⑨郑元,即郑玄,因避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所改。
⑩《正义》,即《毛诗正义》,唐代所颁官书《五经正义》之一。包括汉毛公为《诗经》所作之《传》,郑玄所作之《笺》,及唐孔颖达所作之《正义》,四十卷。
胶庠,周代学校名。周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语本《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郑玄注:“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
瞽宗,殷时乐人宗庙和学校。西周时大学则有“东序”、“瞽宗”、“成均”、“上庠”、“太学”之称。
盛京,清留都。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其自东京辽阳迁都沈阳,天聪八年(1634年)尊为盛京。顺治入关定都京师顺天府(今北京市)后,以此为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