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 福建学额

卷五十 福建学额

福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闽县学、侯官县学、长乐县学、福清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连江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罗源县学、闽清县学、永福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古田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十五名,增生十五名,三年一贡。屏南县学,额进四名,廪生五名,增生五名,四年一贡。

兴化府学,额进二十名(莆田拨十四名,仙游拨六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莆田县学、仙游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泉州府学,额进二十名(晋江拨十二名,南安等四县拨八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晋江县学、南安县学、惠安县学、同安县学、安溪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漳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南澳同知录送云青二澳童生拨入府学一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龙溪县学、漳浦县学、海澄县学、南靖县学、平和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长泰县学、诏安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延平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南平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顺昌县学、将乐县学、沙县学、永安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尤溪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建宁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建安县学,瓯宁县学、建阳县学、崇安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浦城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松溪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政和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邵武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邵武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建宁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光泽县学、泰宁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汀洲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长汀县学、上杭县学、永定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宁化县学、清流县学、归化县学、连城县学、武平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福宁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霞浦县学,额进八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与福鼎县二年轮流一贡。福鼎县学,额进七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福安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宁德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寿宁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永春州学,额进十八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德化县学、大田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龙岩州学,额进十八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漳平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宁洋县学,额进八名,廪生十六名,增生十六名,二年一贡。

台湾府学,额进二十八名(内闽籍二十名,粤籍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一年一贡。台湾县学、凤山县学、诸罗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二年一贡。彰化县学,额进八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

康熙四十八年议准:直省各府学,于各州、县童生内量拨。惟福建兴化府学,但拨取莆田童生,不拨仙游,与例不符。嗣后,将莆田、仙游二县童生同酌量拨取。

雍正二年遵旨题准:福建之福宁州,及闽、侯官、长乐、福清、莆田、仙游、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龙溪、漳浦、海澄、南靖、平和、南平、建安、瓯宁、建阳、崇安、邵武、长汀、上杭、永定二十五县,照府学额各取进童生二十名。连江、福安二县,改为大学,各十五名。永春、德化、尤溪三县,改为中学,各十二名。

雍正十三年议准:福建福宁州升府,照例取进童生二十名,设廪、增各四十名,一年一贡。新设附府之霞浦县学,取进童生十五名,设廪、增各二十名,俟廪额补足之日,二年一贡。古田县分设屏南县,原取进童生十二名,应加四名。照小县例,与屏南中分,每县各八名。原额廪、增各二十名,亦照数分拨,每县廪、增各十名,仍照县学二年一贡之例,谕年分浅深,两县轮流出贡。水春县升州,原取进童生十二名,应加文童三名,以符州学之数。武童仍照其旧。廪、增额数,应照州学例,各设三十名,三年两贡。大田县向系小学,迩来人文日盛,改为中学,取进童生十二名。其廪、增额数,仍各照旧。又龙岩州,原取童生十五名,已与州、县额数相符,毋庸加增。其廪、增亦应照州学例,各设三十名,三年两贡。

又议准:福建台湾府属彰化县,设学已久,文风日盛。设廪、增各十名,十年之后,准四年一贡。俟人文加盛之日,再照县学之例,题增廪额,并二年出贡一次。

乾隆三年议准:福建龙岩州,人文日盛。岁、科两试文童,应于原额之外,加增三名,共取进一十八名。

乾隆四年议准:福建福宁府之霞浦县,分设福鼎县。霞浦县原取进童生十五名,除两县平分外,其余一名,仍拨归应试人多之霞浦县学。嗣后,霞浦县取进童生八名,福鼎县取进童生七名。原设廪、增各二十名,亦两县平分,各十名。仍照例二年一贡。两县将年久廪生,照考案名次,轮流出贡。如上届霞浦贡一人,下届福鼎贡一人。

乾隆五年议准:永春县升州,人文加盛。应试童生,多至七千名。应照龙岩州之例,酌增三名,共取进童生十八名。武童亦照龙岩州之例,取进十五名。

又议准:福建德化县武童学额,照大田县之例,酌增四名,共取进十二名。

乾隆六年议准:粤民流寓福建台湾府,年久入籍者,台属四邑,均有户册可稽。应童试者七百余人,应另编为新字号。于四邑内,通较粤童文字,共取进八名,附入府学。再有续出应试者,总以八名为额。俟岁、科数次之后,取进人数渐多,再将应设廪、增题请定议。

乾隆十一年议准:兴化、泉州二府,入学额数,悉照定例。凭文拨入其兴化府,所议三七分拨之案,泉州府所立晋江多拨之碑,均与成例不符。应令该学政会同该抚转行各该府,查明销毁存案。倘学臣按临,生童有联名具呈争拨者,将具呈争拨之生员斥革,童生不准应试,并治其违禁之罪。如有聚集多人,混行争控者,除严拿治罪外,仍将该县童生,停其拨入府学,以儆浇风。

乾隆十七年奉上谕:据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福建巡抚陈宏谋奏称:兴化府属莆田、仙游二县童生,取入府学额数,向系三七分拨。前任学政吴嗣爵奏准凭文拨取。而历次拨取,仍系三七之数。本年科试,学政冯钤将莆田少拨二名,有童生黄天锡等,群相喧拥,恳求添拨,现在严饬查办,以惩恶习等语。莆、仙二县童生,取进府学,三七分拨,相沿已久。吴嗣爵之奏,未必不明知三七分拨,本无所偏枯,而姑藉此为陈奏塞责之地。部议以凭文录士言之,似属有理,遂照所奏复准。逮既经定例之后,接任学政,即当遵照办理。若以吴嗣爵所奏原未允协,亦宜奏明更正。乃葛德润任内历次考试,仍系三七分拨。若果专就文艺酌取,岂有悉能暗合之理,其中显有迁就情节。该学政冯钤,此次考试,少拨莆童二名,遂致刁童喧拥滋事。此等恶习,固应严加惩儆。而始事之筹画未周,接任之因循姑息,则吴嗣爵、葛德润二人之咎。著令伊二人明白回奏。吴嗣爵已简任道员,交与江苏巡抚庄有恭据词代奏。钦此。

乾隆十八年议准:直省州、县文风,此优彼绌,势有难齐。旧日额数,果其行之已久,原系因地取才,自不应有意更张,徒滋扰累。查兴化之莆田、仙游,向系三七分拨;泉州之晋江,应试童生比各邑尤多,文风比各邑最盛,向系四六分拨,均无偏枯,应皆照旧分拨。嗣后,兴化府学额进童生,遵照旧例,莆田分拨一十四名,仙游分拨六名。泉州府学额进童生,亦照旧例,晋江分拨十二名,南惠、同安等四县共分拨八名。令该学政永远遵行。

乾隆二十二年议复福建总督杨应琚题请台郡粤籍生员,额设廪、增一疏:查乾隆六年议准,粤民入籍台湾考试,另额取进八名,即附于台湾府学。原与分县设学者不同,且历次取进人数,现在仅六十八名。若照小学之例,另设廪、增各十名,未免浮滥。应仍照定例,与该府学生员一体凭文考校,拔补廪、增,不必另设额缺。如果人文日盛,廪、增额隘,该督、抚等另行题请,到日再议。

乾隆二十九年议准:查福建屏南一县,本系古田所分。将该县入学原额,以八名留于古田,八名归于屏南。其廪、增额缺各二十名,亦均分两学。嗣以屏南童生稀少,又请准古田童生报名寄考,谓之寄屏额取四名。其屏南本籍童生,谓之正屏,亦额取四名。又恐正屏廪保乏人,定为每逢廪、增缺出,正屏、寄屏轮流间补。今该县廪生十缺,寄屏已占六缺;增生十缺,全属寄屏,正屏并无一人。将来日久相沿,寄屏必多于正屏,于帮补未免偏枯,恐正屏各生无由鼓励。应将廪、增十缺,各分为五,两不相占。嗣后缺出,按照正屏、寄屏的籍充补。其现在多余寄屏廪生一名,增生五名,俟事故开缺,逐渐以正屏补数。

乾隆三十一年议准:福建屏南县学,正屏文风逊于寄屏。凭文录取,一等多系寄屏。其正屏列一等者,非系实廪,即名次居后。一有廪、增缺出,既不能准寄屏额外多补,必致空缺久悬。渐至正屏廪保乏人,多所未便。应于卷面注明正、寄字样,俾衡文者可以酌取。将来廪、增额缺,得以渐次补足。

乾隆三十九年议准:查福州府之屏南县,原系古田所分。从前分县时,将该县文、武入学额数,以八名留古田,八名归屏南;廪、增各二十缺,亦均分两学。嗣因屏南童生稀少,复议准古田童生报名寄考,谓之寄屏,取进四名。其屏南本籍童生,谓之正屏,亦取进四名。廪、增十缺,各半分拨。但正、寄相杂,恐滋冒考之弊。嗣后,将寄屏进额四名,拨归古田县。准其岁、科两试各取进十二名,廪、增各十五名。屏南县取进四名,廪、增各五名。俱作为定额,删去正、寄字样。再古、屏二县廪生,从前照分学之例,两县轮流,二年一贡。今既分隶各学所有,古田县廪缺较多,应改为三年一贡。其屏南廪生五缺,照该省小学例,定为四年一贡。

注释:

①谕,此处作“知道”、“知悉”解。

②轮流,原文误为“输流”,径改。

③实廪,指正额廪生。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监生选正官》:“近年准贡事起,初犹以实廪,十年科举三次者加纳,既而甫补廪,未科举者亦滥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