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安徽学额
卷四十七 安徽学额
安庆府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怀宁县学、桐城县学,各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潜山县学、太湖县学、宿松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望江县学,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①,二年一贡。徽州府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歙县学、休宁县学、婺源县学、黟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祁门县学、绩溪县学,各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宁国府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宣城县学、泾县学,各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南陵县学、宁国县学、旌德县学、太平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池州府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贵池县学、青阳县学、建德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铜陵县学、石埭县学、东流县学,各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太平府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当涂县学、芜湖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繁昌县学,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庐州府学,额进二十二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合肥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舒城县学、庐江县学、巢县学,各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无为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凤阳府学,额进二十三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凤阳县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临淮②乡学、怀远县学、定远县学,各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虹县学、灵璧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寿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十八名,增生十八名,二年一贡。凤台县学,额进八名,廪生十二名,增生十二名,三年一贡。宿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颍州③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阜阳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颍上④县学、霍邱县学、太和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亳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蒙城县学,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滁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全椒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来安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和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含山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广德州学,额进二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建平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六安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英山县学、霍山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又分拨庐州府学文童额进三名,归于六安州及所属,凭文取进。
泗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盱眙⑤县学、天长县学,各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五河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又分拨凤阳府学文童额进二名,归于泗州及所属,凭文取进。
康熙二十八年遵旨议准:增广江浙入学名数,小学十二名,中学十六名,大学二十名,府学二十五名。
康熙五十七年议准:江南宁国府南陵县改为大学,取进童生二十名。
康熙六十年议准:江南铜陵县改为中学,照例考取。
雍正二年遵旨题准:安徽所属之广德州,怀宁、桐城、宣城、泾、凤阳五县照府学额,各取进童生二十五名。无为、六安、泗、宿、亳五州,潜山、太湖、宿松、黟、宁国、旌德、太平、贵池、青阳、建德、当涂、芜湖、合肥、含山、建平十五县,改为大学,各二十名。望江、东流、繁昌、舒城、庐江、临淮、定远、蒙城、怀远九县,改为中学,各十六名。
雍正十三年议准:安徽寿州分设凤台县。查凤台赴考生童,不及寿州十分之六。入学额数,应四六分取,补廪出贡亦当区别。应将寿州原取进文童二十名酌分八名,武童十五名酌分六名,拨入凤台县学。州学原设廪、增各三十名,酌分十二名入县学。州学准其二年一贡。县学准其三年一贡。至现在文、武生员,亦应四六分隶。
又议准:安徽庐州、凤阳二府,分设直隶六安、泗、亳、颍四州。酌减庐州府学文童三名、武童二名,拨归六安州。酌减凤阳府学额五名,以二归泗,二归颍,一归亳。令该学政于按试时,在于⑥该州及所属县内凭文取拨。
乾隆二年议准:安徽颍州升府,又新设阜阳一县。颍州府学,取进童生二十名,于所属州县内取拨。新设附府之阜阳县,应于原颍州学二十名额内减去五名,取进童生十五名。颍州府学,设廪、增各四十名。阜阳县学,设廪、增各二十名。于原设州学廪、增各三十名内,酌留二十名于阜阳县学,余十名拨入颍州府学。其府学不敷之廪额,将凤阳府拨归颍州并各县学之廪生十四名,拨入府学新设四十名额内。其余缺额一十六名,应照例于颍州府学考取优等生员挨次帮补,增生额亦照此取足。俟廪额补足时,先将凤阳府拨归之廪生,较其食饩先后,照例一年一贡。其余年分浅者,亦准其陆续挨贡。阜阳县学,照例二年一贡。再颍州既经升府设学,亳州又改归颍州府管辖,从前凤阳府拨入颍州学二名、亳州学一名,应仍拨还凤阳府学。
乾隆十九年议准:临淮县既议裁并凤阳,其学额十六名,应援照江苏海门县裁归通州,县学改为海门乡学之例,将原隶临邑住址生童,另编临淮乡字样考试。其入学额数及廪、增出贡,悉仍其旧,注明学册,报部察核。并照从前各省教官分拨管学之例,将凤阳县训导分拨临淮乡学,董率士子。
注释:
①增生二十名,原文“二”字下缺笔成“一”字,径改。
②临淮,原文误为“临准”,径改。
③颍州,“颍”,原文误为“颖”,径改。
④颍上,“颍”,原文误为“颖”,径改。本卷以下此误尚有多处,不再注出,径改。
⑤盱眙,音虚怡,原文“盱”误为“禖”,径改。
⑥在于,此处之“于”字疑为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