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增广学额

卷六十三 增广学额

康熙三十八年奉上谕:江南、浙江,人文称盛。入学名数,前已加增。今著于府学、大学、中学、小学各增取五名,举行一次,以示奖励。

康熙六十一年恩诏:直省各儒学,大学加取七名,中学加取五名,小学加取三名。(举行一次。)

雍正元年议准:直省各府学,遵照恩诏,内大学例加取七名。又盛京、奉锦二府,满、合字号,六名者加六名,四名者加四名。其余各学,并视原额加取一倍,后不为例。

又遵奉恩诏议定:满洲、蒙古,照两大学,广额十四名。汉军,照一大学,广额七名。(举行一次。)

雍正十三年恩诏:各省儒学,大学加七名,中学加五名,小学加三名。(举行一次。)

乾隆元年遵奉恩诏议定:奉天府学满字号,照中学例加五名。锦州府学、复州学合字号,照小学例加三名。其辽阳州等学,原额七名、五名者加二名,四名、二名者加一名。

乾隆十三年奉上谕:国家崇儒重道,尊礼先师。朕躬诣阙里,释奠庙堂。式观车服礼器,用慰仰止之思。念鲁国诸生素传礼教,应加恩黉序,广励人材。山东通省入学额数,著增广一次。府学、大学增取三名,中学二名,小学一名,以广圣泽,以光文治。

又复准:山东省钦奉恩诏,增广学额。查灵山卫附并胶州,鳌山卫附并即墨县。应仍照前例,胶州、即墨县之童生,照大学例,各增广三名。灵山、鳌山之卫籍童生,照小学例,各增广一名。其沂州府属之安东卫,附并日照县考试,卷面仍填原卫字号。名虽一学,而补廪、出贡,及入学额数,仍系两学原制。亦应照灵山、鳌山二卫例,将日照县童生照大学例,增广三名。安东卫籍童生,照小学例,增广一名。

乾隆十六年奉上谕:朕问俗观风,南巡江浙。清跸所至,广沛恩膏。更念三吴、两浙,为人文所萃。皇祖圣祖仁皇帝屡经巡幸,嘉惠胶庠;试额频加,覃敷教泽。朕法祖省方,銮舆斯img479;式循茂典,用示渥恩。所有江苏、安徽、浙江三省本年岁试文童,府学及州、县大学著增取五名,中学四名,小学三名,举行一次。该部传谕各该学政,慎加img480择,拔取真材,副朕育才造士至意。

乾隆二十二年奉上谕:朕敬承祖德,问俗观风;嘉惠黎元,培植士类。今者乘春布令,载莅东南;济济青衿,来迎道左。因念三吴、两浙,民多俊秀。加以百年教泽,比户书声。应试之人日多,而入学则有定数,甚有皓首而困于童子试者,其无遗珠之惜耶?宜循旧典,再沛渥恩,将江苏、安徽、浙江三省本年岁试文童,照乾隆十六年例,府学及州、县大学增取五名,中学增取四名,小学增取三名。各该学政其慎加甄录,称朕乐育人才之至意焉。

乾隆二十七年奉上谕:三吴、两浙,文风素盛。前此清跸时巡,嘉惠胶庠,频增试额。兹朕敬奉皇太后安舆,载莅南服。仰惟慈庆之绵臻益广作人之雅化,宜循旧典,以示渥恩。其将江苏、安徽、浙江三省本年应试文童,府学及州、县大学增取五名,中学增取四名,小学增取三名。各该学政,务宜详加校阅,遴拔真才,称朕乐育甄陶之意。

又奏准:前奉恩旨,将江苏、安徽、浙江等三省增取学额,以昭盛典。今浙江本年科试文童,惟杭州等五府尚未考试,现在遵行增取外,其宁波等六府,未奉文之前,先已考竣。应请留俟下届岁考,补行增取。

乾隆三十年奉上谕:向来选拔贡生定例,惟府学准选二名,州学、县学均系额取一名。其江苏、安徽二省,有分设各县,仍统于新、旧两学中汇拔,贡入成均肄业。兹当翠华临幸,正值选拔之年。因念分设各邑,版籍既繁,胶庠亦盛。仅令两学拔取一人,怀才者或不免拘于常格,无以昭鼓励而广甄陶。著加恩将江苏、安徽二省,所有分设各县准于本年选拔时,每学各取一人,俾得均沾惠泽。该学政其悉心秉公遴选,务取文行兼优之士,用副广励学宫至意。

又奉上谕:三吴、两浙,文风素盛。昨于起銮之先,已特降恩谕,将江南分设各县,准于本年选拔时,每学各取一人,以广教泽。兹当翠华莅止,因念成均既多予拔尤,而黉序亦宜增试额,用循旧典,以示渥恩。其将江苏、安徽、浙江三省本年应试文童,府学及州、县大学增取五名,中学增取四名,小学增取三名。该学政务宜慎加遴选,详悉校阅,副朕乐育作人至意。

乾隆三十二年奉上谕:畿辅为首善之区,人文渐被,多士蔚兴。兹因循览河堤水利,临幸天津。业已恩施黎庶,而观风所莅,并宜嘉惠士林,用光黉序。所有直隶本年入学名数,大学增额五名,中学增额四名,小学增额三名。该学政其悉心甄录,务拔其尤,以副朕乐育人材之意。

又复准:直隶省遵奉恩诏,增广学额。查顺天府暨宛平、大兴二县,一学实分三学。应照三大学例,各增五名。其宝坻县分设宁河县,俱系小学。应照小学例,各增额三名。魏县归并大名县,改为大名乡学,与大名县学俱系中学。应照中学例,各增额四名。

乾隆三十五年奉上谕:畿辅为首善之区,人文渐被,多士蔚兴。上届临幸天津,曾加恩广额,用光黉序。乃者慈禧普被,欢洽敷天。业已特开乡、会恩科,汇征叶吉。而鸾辂经临,推恩行庆,并宜嘉惠士林。所有直隶通省本年入学名数,大学增额五名,中学增额四名,小学增额三名。该学政其悉心甄录,务拔其尤,以副乐育作人至意。

乾隆三十六年奉上谕:朕因东省大吏之请,祗奉皇太后恭诣岱岳拈香,并顺道躬谒阙里。恩施所被,遍洽群黎。更念齐鲁为弦诵之邦,地切近光,人文蔚起,并宜式敷教泽,嘉惠胶黉。所有山东省本年入学名数,大学著增额五名,中学增额四名,小学增额三名。该学政其悉心img481录,遴拔真才,副朕乐育人材至意。

又复准:山东省遵奉恩诏,增广学额。查灵山卫业已归并胶州,并非各为一学,且于乾隆十六年减去进额三名。若胶州既照大学例,增额五名;灵山卫复照小学例,增额三名,未免浮滥。应于胶州增额五名内,酌与灵山卫一名。

注释:

①乾隆十三年,原文“十三”后无“年”字,径补。

②黉序,古时学校。《北齐书·文宣帝纪》:“诏郡国修立黉序,广延髦俊,敦述儒风。”

③胶庠,古时学校。《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郑玄注:“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④青衿,代指学生。《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明清时专指秀才。

⑤安舆,即安车。舆,本谓车箱,因即指车。《老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安车,古代一种小车,可以安坐,故名。《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适四方,乘安车。”郑玄注:“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孔颖达疏:“古者乘四马之车,立乘。此臣既老,故乘一马小车,坐乘也。”《新唐书·赵隐传》:“懿宗诞日,宴慈恩寺,隐侍母以安舆临观。宰相方率百官拜恩于廷,即回班候夫人起居,绅以为荣。”

⑥翠华临幸,指皇帝驾临。翠华,本为皇帝仪仗中一种以翠鸟羽作饰之旗。《汉书·司马相如传》:“建翠华之旗。”后用以指代皇帝车驾。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⑦拔尤,尤,特异者,突出者。《庄子·徐无鬼》:“夫子,物之尤也。”王先谦《集解》引宣颖云:“言其出类拔萃。”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⑧副乐育作人至意,按本卷上下体例,此处“副”后当缺一“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