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取录经解
卷十五 取录经解
乾隆元年奉上谕:圣祖仁皇帝四经之纂,实综自汉迄明二千余年群儒之说而折其中。视前明大全之编,仅辑宋元讲解未免肤杂者,相去悬殊。直省学政,职在劝课实学,则莫要于宣扬圣教,以立士子之根柢。每科、岁按临时,预饬各该学,确访生童中有诵读御纂诸经者,或专一经,或兼他经,著开明册报。俟考试文艺之后,就四经中斟酌旧说异同之处,摘取数条,另期发问。只令依义条对①,不必责以文采。有能答不失指者,所试文稍平顺,童生即予入泮②,生员即予补廪,以示鼓励。务宜实力奉行,以副朕尊经育才之至意。
乾隆四年奏准:岁、科两试,于四书经艺外,另摘录本经四五行,令作讲义一段,约二百字为率,毋许宽泛繁冗,亦不得草率塞责。其有违背经旨,及宽泛、草率者,生员不准取优等,童生不得拔置前列。
又议准:举报优生,应注明通晓何经,或五经、三经,即僻邑中通一经者,俱得举报。但所注通晓之经,止凭学臣面询核定,并无试牍可稽,恐日久视为具文。而拔贡所试经解,只就场中出题之处摭拾问答,亦徒滋空疏剿袭之弊。嗣后举优、拔贡,应钦遵谕旨,将御纂诸经中,摘取先儒异同之说,令其条分缕晰,作经解一篇,一体解部。复于文理清通之内,择其平日立品端方者,方准入选。
乾隆八年议准:向例,考试生、童,条对则另试一场,讲义则同四书经义并试,似属繁复。嗣后学臣考试,只令在御纂诸经中,摘取先儒异同之处发问,令生、童等条对。其摘录本经呈作讲义之处,应行停止。
乾隆十二年议准:各省学政,考试经解,惟应于册报生、童另期发问。有能答不失指者,即以“经解”二字印记卷面,再衡其文艺之平顺与否,酌予补廪、入泮,以鼓励穷经之士。其不在册报者,不必概分作经解,转倒③真赝④混淆。其向来补钞经解同原卷解部之处,一概停止。
乾隆十七年议准:向例,学政岁、科按临时,预饬各该学,确访生童中有诵读御纂诸经者,开明册报。俟考试文艺之后,另期发问。但考试事竣,然后发问经义,则生、童之应行补廪、入泮者,招复已定,不便临时更换,以滋弊端。嗣后,应令学政按临之初,即将册报能对经解之生、童总试一场,果有答不失指者,卷面上加以“经解”印记,以便查对。再查生童试卷。俱由提调弥封⑤。卷面浮票,亦例应本生于交卷时,自行揭去。其经解答不失指之人,学政无从知其姓名,以核其正试文艺之卷。应令提调官将该生、童正试卷,同原试经解之卷,先一日一并投纳,呈送学政。于印戳考经解坐号时,即将该生童正试之卷一样印定坐号。如经解卷系天字一号,正试卷亦印天字一号。临点时,将经解卷唱名给发,留正试卷于内。至分场正考时,不得将已用之坐号重印他卷,则阅正试之文艺,即可查对经解之卷。照例办理。
乾隆三十八年议准:考试经解,与正卷一同印定坐号,原为学臣校阅便于查对。但生童正考尚未入场,即预定坐号,或恐不无滋弊。嗣后考试经解,将坐号簿封发提调,于正考卷面,注明经古坐某字号,以便查对。毋庸先期送署用戳。正考日另派坐号,不得仍坐经古原号。
又议复山东学政李中简奏生、童正场经文改用经解一折:按试士之法,四书文外继以经艺,诚以经艺原本传注,发为文章,尤觇心得,非如经解仅征记诵之功也。向例,学臣按试时,生、童有诵读御纂诸经者,先期摘条发问。听其册报。其不在册报者,毋庸概试经解。原以劝课初学,不使真赝混淆。至正场考试,仍用经文,避出熟习拟题,非工不录。久经著为令典。惟在学臣平时训饬,并悉心校阅。经文草率者,生员不置上等,童生不准入学。则浮套陋习,自可革除。若学识未充,希心袭取,虽改作经解,仍不免于空疏,于试士实无裨益,应毋庸议。
注释:
①条对,本指臣下逐条对答天子垂询。《汉书·梅福传》:“后去官归寿春,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辄报罢。”颜师古注:“条对者,一一条录而对之。”此则指生、童就学政所问而逐条解经。
②入泮,古代学宫前有泮水,故称学校为泮宫。科举时代学童入学为生员,称为入泮。《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文秀带病去赴试,便得入泮。”
③转倒,转,反而,反倒。《诗·小雅·谷风》:“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原文“转倒”作“转到”,误,径改。
④真赝,指真品和赝品。原文赝为膺,误,径改。下文同。
⑤弥封,科举制度中糊名考试之法。《宋史·选举制》载,宋太宗雍熙时规定殿试试卷糊名,真宗令礼部考试一律采用。后即成定制。清代沿之,乡、会试试卷均采用弥封制。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其姓名,用《千字文》编“红号”。另由誊录将试卷(即“墨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送考官评阅。放榜日,按取中之“朱卷”红号调取墨卷拆封,才唱名写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