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书坊禁例
卷七 书坊禁例
顺治九年题准①:坊间书贾,止许刊行理学、政治有益文业诸书。其他琐语淫词,及一切滥刻窗艺、社稿②,通行严禁。违者从重究治。
康熙二年议准:嗣后如有私刻琐语淫词、有乖风化者,内而科、道③,外而督、抚,访实何书,系何人编造,指名题参④,交与该部议罪。
康熙二十六年议准:书肆淫词小说刊刻出卖共一百五十余种,其中有假僧、道为名,或刻语录方书,或称祖师降乩。此等邪教惑民,固应严行禁止。至私行撰著淫词等书,鄙俗浅陋,易坏人心,亦应一体查禁,毁其刻板。如违禁不遵,内而科、道、五城御史,外而督、抚,令府、州、县官严行稽察、题参,该部从重治罪。但除该管官员外,亦不许旁人讦告,以致奸徒扰害良民。
康熙五十三年奉上谕: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而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严绝非圣之书。近见坊肆间多卖小说淫词,鄙亵荒唐,渎乱伦理。不但诱惑愚民,即缙绅子弟,未免游目而蛊心。伤风败俗,所关非细。著该部通行中外,严禁所在书坊。仍卖小说淫词者,从重治罪。
乾隆三年议准:查定例,凡坊肆市卖一应淫词小说,在内交八旗都统、察院、顺天府,在外交督、抚等,转饬所属官,严行查禁。务将书板尽行销毁。有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卖者杖一百徒⑤三年。该管官弁不行查出者,一次罚俸六个月,二次罚俸一年,三次降一级调用。盖淫词秽说,最为风俗人心之害。例禁綦严,但地方官奉行不力,致向存旧刻销毁不尽。甚至收买各种,叠架盈箱,列诸市肆,租赁与人观看。若不严行禁绝,不但旧板仍然刷印,且新板接踵刊行,实非拔本塞源之道。应再通行直省督、抚,转饬该地方官,凡民间一应淫词小说,除造作刻印定例已严,均照旧遵行外,其有收存旧本,限文到三月,悉令销毁。如过期不行销毁者,照买看例治罪。其有开铺租赁者,照市卖例治罪。该管官员任其收存、租赁,明知故纵者,照禁止邪教不能察缉例,降二级调用。
乾隆十九年议准:《水浒传》一书,应饬直省督、抚、学政,行令地方官,一体严禁。
注释:
①题准,奏经皇帝批准。《清会典事例·吏部二五·满洲铨选》:“康熙五十三年题准,由将军副都统选取本处应用之人,坐名补授,咨部注册。”
②窗艺,即窗稿,旧称私塾中学生之诗文习作。社稿,古代生员研习之作,供“会课”所用。清顾炎武《日知录·十八房》:“曰社稿,则诸生会课之作。”
③科、道,指科道官。明清时,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统称“科道官”。
④题参,上本参奏。《清会典事例·户部二二四·蠲恤》:“该州、县官不严行查禁,由督、抚题参,交部议处。”
⑤徒,即徒刑,古代五刑之一。《清史稿·刑法志二》:“明律渊源唐代,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所谓徒刑,即将罪犯拘禁于一定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之刑罚。时间则依其罪行轻重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