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清厘籍贯
卷三十 清厘籍贯
康熙十年题准:四川士子,寄籍他省入学者,各直省巡抚查明自顺治元年以来有愿回籍者,令其回籍。蜀抚核明本生籍贯,拨入该府、州、县儒学考试。该学臣即将回籍生员造册报部。直省各学臣,亦于报部册内注明“回籍”,以便查核。如有冒籍四川希图应试者,本生黜革治罪,该地方官参处。
康熙十六年议准:凡监生、生员有冒籍者,许本身赴部自首,改归原籍,免其斥革。在外赴提学自首,改正报部。
康熙三十九年议准:在京冒籍生员,除入籍二十年以上者不议外,余以部文到日为始,限两月内具呈自首,改归原籍。如过期,仍照例黜革。
又议准:凡冒籍中式举人,其收考、送考、出结官,及学政、地方官、教官,皆议处。主考免议。
康熙四十年议准:冒籍进学,久奉严禁。嗣后,如有同省异府、同府异县冒籍入学,许本籍童生出首。将不行查出官员,题参治罪。
康熙六十年议准:直隶冒籍生员,以部文到日为始,限两月内具呈自首,改归原籍肄业。各省亦照此例遵行。
雍正二年议准:各省异籍之人,每临期冒称本省住居远,顶替倩代,无从查核。令该学政饬该地方官并提调官、教官,严行禁止。如有徇私容隐等情,察出,将冒籍之人,与顶替倩代并保结之人,从重究治。该地方官并提调、教官,照例议处。
又议准:寄籍生员内,有食廪挨贡者,照康熙六十年之例,尽行改归原籍。悉照本生年分次序,食廪挨贡。如有子弟牵连入籍者,其父兄既经改归,亦应一体改拨,不准援例冒籍。
雍正三年议准:直隶冒籍生员,自康熙六十年议定,限期两月,改归原籍。今行至四年,犹未止息。嗣后,有未经呈首者,一概不准改归,察出照例黜革。
雍正五年议准:东川一府,改归云南。所有川省府、州、县寄籍东川入学各生,令赴云南应试,远涉为难。应将寄籍东川府入学各生,俱改归川省本籍各府、州、县应试。其东川府土著文、武生,仍归并云南应试。嗣后,邻近府、州、县童生,不许冒考东川府试。
又议准:台湾岁、科两试,饬令该地方官,查明现住台地,置有田产,入籍既定之人,取具邻里结状,方准送考。如有冒籍台地入学者,察出,将该地方官题参议处,本童照冒籍例治罪。至从前已经冒籍进学之文、武诸生,限两月内具呈自首。该地方官会同教官,逐一查明,俱令改归原籍考试。如过期不行呈首,一经发觉,定行黜革治罪。
雍正六年议准:寄籍廪生改归者,俱改为候廪。与原籍诸生,照考案先后,挨次新旧间补。较其食饩年分,挨序出贡。至岁、科考试童生,饬令该地方官,查明实系土著之人,取具廪生的保,五童连名互结,方准收考。倘有仍前冒考者,除本童照冒籍例治罪外,并将廪保黜革。互结各童,一同治罪。仍将收考地方官,照混行收考例,降一级调用。
又议准:江南芜湖寄籍童生,计其入籍已二十年以上。该地方官秉公确查,造具清册,申送学政,准其与考。其已经入籍芜湖之人,不许仍在原籍地方考试。
又议准:粤东、广州、潮州等府属,向有通考之弊。此外,隔府、隔县,混冒入学者甚多。童生取进后,各归本籍,教官多不识面,百弊丛生。应照台湾改归本籍之例,限两月内具呈自首。该地方官会同教官,逐一查明,改归原籍。其廪生改为候廪,与原籍诸生,照考案新旧间补,一体出贡。向后考试童生,饬令地方官查明,实系土著,取具廪保及五童互结,方准收考。倘仍有冒考者,照例治罪,并将廪保黜革。互结童生,一同治罪。地方官照混行收考例,降一级调用。
雍正七年议准:浙属冒籍文、武生员,除入籍二十年以上,有田产、庐、墓者不议外,其余照台湾例,限文到两月内具呈自首,改归原籍。其廪、增生改为候廪、候增,与本籍生员照考案新旧间补,仍照原食饩年分挨次出贡。过期不首,黜革治罪。嗣后,非入籍二十年者,不准收考。
又议准:四川乌蒙、镇雄二府改归云南,应将寄籍二府生员,并举、贡、监生,确查的实籍贯,改归应试。除乌蒙府并无土著生员不议外,其镇雄府土著文、武生,及举、贡、监生,俱改归云南应试。该抚造册报部。
又议准:湖南镇溪所学生员九十余名,外籍冒占者三十余名。照冒籍苗、徭改归之例,限两月内具呈自首。地方官、教官查明,改归原籍。其中廪、增改归者,令其以附生应试。俟改归考居优等,方准挨补。嗣后再有冒籍镇溪所者,将该地方官照明收冒籍童生、以占本县正额之例,降三级调用。其混保之廪生,即行褫革。本生照冒籍例治罪。又辰州属之五寨司,向来亦多冒籍,应照此例一体清厘。该学政仍造清册,报部查核。
雍正八年议准:福建通省各郡、县冒籍生员,照台湾改归之例,该地方官会同教官,以部文到日,限两月内许其自首,改归原籍,以便就近稽查。过期不首,斥革治罪。其廪、增改归者,俱改为候廪、候增。俟改归后考居优等,准其与原籍诸生一体按名次帮补。仍照原食饩年分,挨次出贡。
又议准:江苏所属,一水相通。而江、浙两省,复土壤相接。从前隔省及同省异府、同府异县之人,冒考取进者甚多。应照广、浙二省之例,许其具呈自首,改归原籍。逾限两月不首,照例治罪。其廪、增改归,并改归后出贡之处,均照广、浙之例行。
又议准:川省同属州、县互相冒考之弊,嗣后应严行禁止。
雍正九年议准:湖北从前寄籍诸生,照浙江之例,限文到两月,许其呈首,改归原籍。但查自首改归诸生,又多冒名顶替之弊。今湖北生员,有远至数百里、千余里者,居址辽隔,真假难稽。以甲换乙,势所不免。应令该生于自首呈内,开明原籍族党、邻里三代名字,及本身年貌,因何冒籍缘由,该地方官会同该学教官,确查明晰,加具印甘各结①,造册报部。准其改籍应试。嗣后如有冒名顶替等弊,发觉,将出结各官严加议处。其应试童生,照定例,入籍二十年准其收考。如有仍前混冒送考者,将本童查究。并将送考之地方官,照例议处。
又议准:楚省士子,寄籍黔省入学,越占黔省士子额数。应照浙省改归原籍之例,令地方官会同教官,逐一改归楚省。其黔属本省借学诸生,并照例改归,以清冒籍之端。仍令该学政另造清册,报部查核。
雍正十一年议准:江南崇、昭②士子,必查其住居外沙,果有庐舍、坟墓可凭,方许入籍赴通③考试。其住居崇、昭地方者,不得以田地在通,妄行冒籍。若外沙并无住居、庐舍、坟墓,而冒考通籍者,将该童与扶同保结之廪生一并照例斥革。
又议准:粤东冒籍生员捐纳贡、监,应令该学政验明执照,查与学册无异,取具该府、县学及里邻户首并无顶替印甘各结,核定名数,造册报部改归。如有不肖贡、监,贿通地方教官,将并非冒籍之贡、监转售改拨者,发觉,将该贡、监斥革治罪外,该地方教官与该学政一并交部议处。
又议准:粤东寄籍之举人、副榜及恩、拔、岁贡,俱勒限三个月,许呈首地方官,申详督、抚、学政及藩司各衙门,查明改归本籍。其现任教官内,有系本邑及邻邑之人,亦令呈明改归本籍。仍听隔府调补。如逾限不行呈明,一经查出,即照冒籍例题参,分别斥革治罪。至由俊秀寄籍捐纳贡生者,亦令地方官逐一查明,饬令依限自首,一体改正。如有希图朦混逾限不行首明者,发觉,照例详革。
雍正十二年议准:学政首严冒籍,责成廪保认识,尤须教官稽查。乃滇省旧习,教官赴任,挈带子弟随行。每逢考试,即令子弟在现任地方应童子试。廪保碍于情面,不敢检举。遂致有冒滥入学者,殊干定例。应严行禁止。且此等弊窦,或不止滇省为然。嗣后遇岁、科考试,令该教官出具并无子弟随任冒考印甘各结,申送学政衙门存案。如有仍前混考者,一经发觉,除将本童及廪保一并斥革治罪外,仍将该教官题参议处。其从前有随任冒考入学者,以文到日为始,限两月内,许其具呈自首,改归原籍。如过限不行呈首,查出照例黜革。
雍正十三年议准:川省各属寄籍之生员,限文到两月内,许其呈首该地方官,会同教官,逐一改归原籍。其子弟亦令随伊父兄改归本籍考试。如逾限不首,及子弟有仍前冒考者,一经查出,即将该生究问黜革,并冒考之子弟,严加惩治。
又议准:粤东、广州等府,从前考进雷、琼等府属之贡、监,现在呈首者,该学政造册报部改归。其未经呈首者,以文到日为始,并限两月,自首改正。如限内不首,一概不准改归。将来倘在地方恃符生事,或经访闻,或被告发,查系冒籍之贡、监,照例黜革,仍从重究处。
又议准:川省各府、州、县冒籍入学生员,照浙江之例,限文到两月,准其具呈自首,改归原籍。
乾隆二年议准:江南崇明、昭文士子考试,将薛家等沙画定界址。以崇明之半洋大安戏台沙为准,沙以南赴崇、昭考试,沙以北赴通州考试。其有田产在江北沙州,而现今居住崇、昭境内,及新近迁入通界,未及二十年者,仍在崇、昭考试。其向系沙州,入籍在通,现有庐舍、户册足据,不论是否二十年,有无坟墓,俱准其赴通考试。如将应在该州考试之人,或妄行攻揭,及廪保抑者,亦应照例分别治罪。至从前冒考通籍入学者,照寄籍改归之例,限文到两月内,令其据实自首,准其改归原籍。如逾限不首,即照冒籍例治罪。
又议准:川省实多湖、广等省迁移之人。其各学生员内,有外省之人假借粮名,冒考入学者。定例二年④以来,自俱查明改归。至既经在川置有田宅,承粮应差,父母妻子聚庐而处,即不得听其任意改归。且有此县实系本籍,而希图彼县便宜,或称同姓为本支,或指田粮为证据,本生借名改归,各学互相攻讦。事属纷扰,适滋冒考之弊。应将川省寄籍改归之例,即行停止。
乾隆三年议准:定例,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准应试。盖为无籍可归者而言。如本有应考之原籍,而以寄籍地方现有田庐可据,希图两处考试者,此等侥之习,断不可长。应令地方官逐一确查。如果无籍可归,而入籍之年,又与定例相符者,方准收考。其或寄籍地方虽有田庐,而实有原籍可归,应令地方官彼此关会,将此等童生拨回原籍考试,不得听其两处应试。倘既经查明实系无籍可归,申详督、抚、学臣,许其应考立案,而无知之徒,聚众攻击者,为首者照诬告人杖罪加所诬罪三等律,杖六十,徒一年。为从者减一等,杖一百,仍停其考试。
乾隆九年议准:川省土著甚少,多系湖广迁移之人。各府、州、县,互相冒考入学。嗣后,有住居该州、县而入学他邑者,限文到两月内,自行呈首。将里居、钱粮、庐墓逐一造册,该州、县务彻底清厘,册送学政察核。仍交该教官,与本籍生一体考察。按季报学政,分别劝惩。如逾限不行呈首,即行黜革。
乾隆十年奉上谕:冒籍顶名,例有严禁。况岁、科考试,为士子进身之始,尤宜加意清厘。江苏地方,童生应试,率皆彼此通融互考。且有一人冒考数处,或多作重卷数名,以为院试时售卖之地者。此种弊端,所关士习匪浅。朕思各府、州、县,皆有烟户册籍,难以朦混。诚于州、县考试之时,童生报名,校对烟户无讹,方许廪保填结;府考、院考,皆令原保廪生识认,则冒籍顶名之弊可除。著该督、抚转饬所属,实力奉行,不可视为故事。学政亦不时稽察,如有仍蹈前辙者,察明按律究治。
乾隆十一年议准:福州府之侯官县、闽县、福清县,漳州府之龙溪、漳浦、海澄、南靖、平和等县,通同混考,十有余年。若不彻底清查更正,则伊等子弟仍得含混。应令该抚、学臣,转饬福州、漳州二府,现在冒籍各该州、县及教官彻底清查,有彼此入籍、入学生员,悉令于文到三月内,具呈本县详请更正本籍,免其斥革治罪。仍令该管教官,出具并无冒籍印结,申送学臣查核。倘逾限不首,一经察出,即行斥革。该教官题参议处。
乾隆二十一年议准:广东鹤山百五户民人,除曾经筑垦、见居鹤山者,仍准应试;其余户丁,必俟其筑室住耕,呈明地方官,给有门牌,列入烟户册,方准应试。仍移知原籍,不得两处跨考。其本籍现有庐、墓、田、粮,不愿徙居鹤山者,令即在本籍应试,以清混冒。
乾隆二十二年议奏:现在查出冒籍顺天各生,暂停其南北岁、科两试。照定例一年,著落本生自首。即据所首之姓名、三代、籍贯,咨明礼部存案。仍行查该省布政司,转饬本籍州、县官,查明并非假冒顶替,取具印结申司,详复顺天学政,方准咨回原籍,入册收试。如有假冒顶替,即将本生黜革,顶名之人究治。如地方官不能查出,别经发觉,照例议处。至首明冒籍,虽限以一年,而往返咨查,取结详复,必需月日。除已经确查取结者,即听岁、科乡试,其或有咨查原籍未经入册之生,应并停其乡试,以杜冒滥。⑤
奉旨:此等冒籍生员,即永停乡试,亦不为过。若未经查明,遽准与试,必致仍多弊混。著将冒籍各生,停乡试一科,以便通行清厘,永杜冒滥。
乾隆二十三年奉上谕:金德瑛参奏大兴冒籍廪生丁泗既不遵例改归原籍,复勾通谢国宾等扶同出结,出身硬证,已将丁泗除名,并请将谢国宾斥革等语。冒籍生童,向来相沿日甚,最为恶习。理应严究。其定限一年,勒令自首改归,原系从宽办理,予以自新之路。今丁泗既不遵守功令,复串通本地劣衿,捏结朦混;而谢国宾等从中包揽,舞弊营私,若仅予斥革,将来故智复萌,易名冒考,事所必有。终无以杜夤缘顶名之弊,且众人亦不能共知惩创。所有丁泗、谢国宾等,俱著交刑部治罪。
又议复:江苏学政李因培咨呈冒籍顺天自首改正各生,原奉旨内,有停乡试一科之处,细绎谕旨,似指未经查明者而言。今此等业经查明发回之生,是否一体准其乡试等因。查此项冒籍生员,定例均应斥革。今勒限清厘,准其改回,原系格外之仁,自应停其乡试一科,以儆冒滥。
乾隆二十五年奉上谕:据鞠恺奏粤西省内应试生童,多有他省人冒籍,见在严行查办等语。该省地处偏隅,向学者少。他省人士,未免乘机混名冒考。但自乾隆三年,部议停止该省因本地应试无人,准令外省及本省异府人入籍之例。司学政者,自应严为禁饬。何以尚多混行冒考者?此皆历任学臣不能查察所致。著该部查明乾隆三年以后所有广西学臣照例议处;至该学政奏请,将已经冒籍入学各生准照顺天冒籍生员例办理之处,并著该部定议具奏。再此等冒考弊窦,在江、浙等处尚少。他如云、贵、川、广偏僻州县,文风稍陋,他省人或因父兄作幕,或因亲友贸易,遂尔乘便混考,皆所不免。并著各该学政留心查察,无使滋弊。
遵旨议准:广西冒籍,应令该学政彻底清厘。除现在查确者,即勒令改归本籍;其未经查明者,于文到日,勒限一年,著落本生自首。由该学教官会同州、县,核实取结,详送学臣,咨回原籍。仍取具本籍地方官及儒学印结,送部查核。逾限不首者,一经发觉,即将该生斥革。仍将不行严查之地方官及儒学,照例议处。再查本年现系恩科乡试之期,所有已经查确冒籍各生,应照例罚停乡试一科,概不准与试。其有在限内陆续查出者,照例画一办理。并行文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省学政,遵照谕旨,留心查察,毋致冒试滋弊。
乾隆二十九年议准:广东新宁⑥,沿海地宽。有潮、嘉一带客民二千余户,陆续来宁就耕,置有田产、庐、墓,丁粮烟户各册,俱已有名。向为土著所阻,不得入籍应试。频年眐讼,未能静息。应交该督、抚,严饬地方官彻底清查:现在就耕者若干户,有志应考者若干丁。果无原籍可归者,准其入于新宁应试,不得潜回潮、嘉原籍跨考。其有籍可归者,应令仍赴原籍,不得混占新宁之籍。嗣后客民、土著,均不得藉词兴讼。违者治罪。仍将查办缘由报部存案。其新宁学额,不得照江西棚民之例议加。
又议准:台湾四县,多福、兴、泉、漳之人。指同姓在台居住者,认为弟侄,公然赴考。应请敕下该督、抚及台湾道,转饬地方官,查明的系入籍二十年以上,并无原籍可归者,方准考试。如有冒籍赴考者,除将本童及廪保照例治罪外,地方官一并查参议处。至现在已经冒籍入学各生,亦应照乾隆二十一年清查顺天冒籍之例,勒限一年,改归原籍。如地方官奉行不力,该督、抚即行指名参处。
乾隆三十四年议准:吴县太湖内东西两山,一切民事,分隶太湖同知就近管理。其分隶地方,俱以湖面为界。所辖举、贡、生、监,遇有丁忧、服满、事故等项,准其就近取结送部。监生北闱乡试,亦令归厅给文。其乡、会科场起送,并举报节孝等案,应令吴县儒学查明送厅转详。至文、武生员,该厅既未分设儒学,应仍由吴县儒学管束。岁、科考试文、武童生,亦由吴县办理。
乾隆三十五年议准:江苏省和州、江浦二州县,交界之丰乐、宋家、唐家、马家、华家、黄墩等六圩,统归江浦县管理。其考试、报捐等事,亦应改隶江浦县。所有现隶和州之捐纳各生,应改换江浦籍贯,以杜日后混冒争竞之端。
乾隆三十八年议准:童生应试,有籍可归者,饬令拨回原籍,以杜两处歧考之弊。至入籍已久,安居乐业,无殊土著。而原籍地方,并无田产、室庐,则虽有原籍之名,实无可归之业。若概行拨回,未免涉于纷扰。嗣后除寄籍未久,原籍尚有嫡亲伯叔、兄弟,及本人名下确有田产、室庐可倚者,仍照例拨回原籍,不准在寄籍地方冒考报捐;即已捐贡、监,俱饬令改回外,若原籍仅存疏远族属,本人名下并无田产、室庐,其入籍年分已与定例相符者,该地方官查明确实,申详督、抚、学臣立案,准入于寄籍地方应试、报捐。仍令地方官彼此关会,不许两处歧考。违者从严究治。其有妄攻冒籍,聚众横击者,即行按律治罪。
乾隆三十九年户部⑦奏准:现今大、宛两县捐纳贡、监生,以及捐职人员,其实非土著,有原籍可归者,统令呈报改正。其余各省寄籍之人,或因游幕、游学,行商服贾⑧,因而联附宗亲,相依入籍,所在皆有。应一体改归,以昭画一。嗣后各省捐纳贡、监生,及捐职人员,其有实非土著,并无宗族、坟茔、田房、产业,而原籍本有户册可归者,统限一年之内,听其自行呈首。在外由州、县申送督、抚,咨复改归;在内取具同乡京官印结,赴部呈明,换给执照。如逾限不改,查出一并照例查办。
注释:
①印甘各结,即印与各取甘结。甘结,旧时所行之一种画押字据。多为保证某事,并声明不尔则甘愿受罚。元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左右与他取了甘结。”
②崇、昭,即崇明、昭文之简称,见本卷下“乾隆二年议准”条。崇明,县名。原系长江口沙洲,唐初始露出水面。五代吴置崇明镇,元升崇明州,明改崇明县。昭文,旧县名。清雍正二年(1724)分常熟县(今属江苏)置,与常熟同城而治,辖城东偏。相传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读书选文处,故名。1912年并入常熟。
③通,即通州,五代后周置,治处在静海(今南通市)。元曾改路,寻升为州。清雍正初升直隶州。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泰兴、如皋以东地区。因直隶顺天府有通州,俗称此为南通州。1912年废,改本州为南通县。
④定例二年,即上条所称“乾隆二年”。
⑤此处分段为标点校注者所分。本卷下同。
⑥新宁,按,据《清史稿·地理志十九》载,清广东省广州府领县十四,新宁为其一。其地理,“南滨海。海中有上川洲、下川洲。”
⑦按,此虽为清户部奏章,因涉及捐纳贡、监生籍贯清厘问题,故礼部亦收入其《学政全书》。
⑧服贾,经商。《书·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孔传:“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贾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