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云南学额
卷六十 云南学额
云南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昆明县学、宜良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富民县学、罗次县学、禄丰县学、易门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呈贡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①。晋宁州学、安宁州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昆阳州学、嵩明州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曲靖府学,额进二十二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南宁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瞮益州学、陆凉州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马龙州学、罗平州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寻甸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平彝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宣威州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临安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建水县学、石屏州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阿迷州学、宁州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通海县学、河西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峨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蒙自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贗江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河阳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新兴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路南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江川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广西州学,额进十八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二贡。弥勒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师宗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元江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二贡。新平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开化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文山县,未设学。
广南府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宝宁县,未设学。
昭通府学,额进十名,廪生八名,增生八名,四年一贡。恩安县,未设学。镇雄州学,额进十名,廪生八名,增生八名,四年一贡。永善县学,额进十名,廪生八名,增生八名,四年一贡。
东川府学,额进十名,廪生八名,增生八名,四年一贡。会泽县,未设学。
楚雄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楚雄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镇南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南安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广通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定远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黑盐井学、琅盐井学,各额进八名,廪生八名,增生八名,四年一贡。姚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大姚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白盐井学,额进十二名,廪生八名,增生八名,四年一贡。
武定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二贡。禄劝县学,额进十四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元谋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景东厅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
大理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太和县学、浪穹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赵州学、邓川州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云南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宾川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云龙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鹤庆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二贡。剑川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永昌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保山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永平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腾越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顺宁府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二贡。云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顺宁县学,额进八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
蒙化厅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
永北厅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
丽江府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丽江县学,额进七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
普洱府学,额进十五名,廪生十二名,增生十二名,二年一贡。宁洱县,未设学。
镇沅州学,额进八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恩乐县学,额进八名,廪生八名,增生八名,四年一贡。
右②开化、广南、昭通、东川、顺宁、丽江、普洱等府,俱有亲辖地方,不属州、县。岁、科两考,学政即由各该府所录送亲辖童生内,取入③府学充附,不于州、县拨取。
康熙二十二年题准:云南土官族属子弟及土人应试,附于云南等府,三年一次。共考取二十五名。附于各府学册后,解部察核。
康熙三十一年议准:云南自平定以来,人文渐盛。将师宗州复设学正一员;元谋、定边二县,复设训导各一员,以专训迪。各照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马龙州、宁州、呈贡县,各照中学例,取进童生十二名。其廪、增及出贡,俱各照州、县学例。
雍正元年议准:云南丽江府,于康熙四十四年设学,止设廪生三十名,不便照府学廪四十名、每年贡一名之例。应照州学例,三年贡二人。
雍正二年遵旨题准:云南之安宁、晋宁、寻甸、建水、石屏、新兴、赵、邓川、剑川、腾越十州,昆明、宜良、南宁、通海、河西、河阳、太和、浪穹、保山、楚雄十县,照府学额,各取进童生二十名。陆凉、瞮益、宁、阿迷、宾川五州,呈贡、蒙自、云南三县,改为大学,各十五名。和曲州,改照中学,十二名。再黑、白、琅三井④,另为设学,照小学额,各取进八名。
雍正三年议准:云南威远地方,夷人子弟,令就元江府附考。于府学定额外,加取二名。
雍正四年议准:东川府改归云南,应试人少,酌取进童生十名。其补廪、出贡,及加增学额,俟人文渐盛,题请再议。
雍正五年议准:云南东川府土童,有能作文艺者,该抚具题到日,照湖广考取苗、例,另编字号考试。于东川府学额数内,酌量分拨一二名。
雍正六年议准:云南乌蒙府、州、县⑤,取进童生各十名。
雍正七年议准:云南普洱既改为府,照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俟人文渐盛,再议加额。所设教职,即在元江府学调拨训导一员,以司启迪。其从前附入⑥元江府学各生,俱令拨入普洱府学,该学政另造清册报部。
雍正十年议准:云南镇沅府及恩乐县,新经改土归流。均照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分定土著、寄籍各四名。其设立廪增、出贡之处,俟人文充盛之日,题请再议。
乾隆四年议准:云南宣威州,自雍正八年设学,额进童生八名。又由贵州威宁州拨归生员一百四十余名,内原有廪生二十余名,自应准设廪额。但该学生员未及二百人,尚非人文⑦充盛之地。应照县学例,设廪、增各二十名,将现由威宁拨归之实廪充补。其虚廪与本学生员,照考案名次,新旧间补。增生亦照此例。其出贡年分,亦照县学例,两年一贡。查新设之学,初补首廪,俟食饩十年始行出贡。今宣威州学,既有威宁拨归之旧廪,应查明年分深者,先准出贡。其余陆续挨贡。遇拔贡之年,亦照县学例选拔,如无佳文,宁缺无滥。又云州额进童生十二名,额廪三十名,惟出贡照县学之例,两年一贡。嗣后,应照州学例,三年两贡。
又议准:云南威远土州,从前附元江府考试。于元江府额进二十名外,加取二名。今威远土州,改隶镇沅府。其从前元江府加额二名,应拨归镇沅。于府学取进定额外,加取威远童生二名。
乾隆九年议准:云南东川、昭通二府,及镇雄州永善县,自雍正五年设学,至今人数已多。每学酌设廪、增各八名,于岁、科两试优等内序补。新设廪生,俟十二年后,府学三年一贡,州、县学四年一贡。
乾隆十三年议准:云南镇沅、普洱二府,及恩乐县,黑、白、琅三盐井,均设学已久,文风日盛。镇沅府学,准设廪、增各十名。黑、白、琅,普洱,恩乐等五学,均准设廪、增各八名。新设之廪生,俟十二年后出贡。
乾隆二十三年议准:云南东川、昭通二府,及镇雄州永善县,于乾隆九年每学设立廪生八名,俟十二年后,准其起贡。今已届起贡之期。嗣后,应照广东钦州学之例,四年一贡。
乾隆二十五年议准:云南黑、白、琅三井,普洱,恩乐等五学,于乾隆十三年开设廪、增各八名。镇沅府亦于是年开设廪、增各十名。原议俟十二年后准其起贡。今届起贡之期,准照昭通、东川二府属出贡之例。嗣后,四年一贡。
乾隆三十一年议准:普洱自改府之后,又设有宁洱一县。府、县止有训导一员,士子难资启迪。准其改为教谕,以专训课。
乾隆三十六年议准:云南之永北、蒙化、景东三府,各改为直隶厅。仍照原额,各取进文生二十名,武生二十名。原设廪、增及出贡年分,俱毋庸裁改。元江府原额文、武生各二十名,系与他郎通判合取。今改府为直隶州,他郎改归普洱府,应将元江直隶州学额改为文、武生各十五名。广西府原额文、武生各二十名,系与五通判合取。今改府为直隶州,五
改归曲靖府,应将广西直隶州学额改为文、武生各十八名。所减二名,作为五
之额,拨归曲靖府。元江、广西各原设廪、增各四十名,今改为各三十名,三年二贡。镇沅府原额文生十名,内有威远同知拨入二名,武生八名。今改府为直隶州,威远改归普洱府,应将镇沅直隶州学额改为文生八名。其武生八名,及廪、增额数,出贡年分,俱毋庸议改。⑧
普洱府原额文、武生各八名,今威远拨归文生二名,他郎拨归文、武生各五名,应增为文生十五名,武生十三名。原设廪、增各八名,今增为十二名,二年一贡。武定府原额文、武生各二十名,系和曲、禄劝二州及元谋县分拨。今改府为直隶州,裁汰同城之和曲州,应将和曲州本额文生十二名,并拨府十名;武生八名,并拨府十名,归入⑨武定直隶州。仍照大学之例,定为文、武生各二十名。武定原设廪、增各四十名,今改为各三十名,三年二贡。至禄劝州改为县,本额文、武生各八名,并拨府文、武生各六名,应定为禄劝县学额进文生十四名,武生十四名。原设廪、增各三十名,今改为各二十名,二年一贡。元谋县本额文、武生各八名,并拨府文、武生各四名,应为文生十二名,武生十二名。原设廪、增及出贡年分,俱毋庸议改。
姚安府原额文、武生各二十名,系拨姚州、大姚县文生各八名,白井文生四名;拨姚州武生十一名,大姚武生九名。今该府既裁,应将府学原额酌归姚州、大姚县文生各八名,武生各八名;白井文生四名,武生四名。姚安府原设廪、增,应行裁汰。姚州、大姚、白井各原设廪、增,及出贡年分,俱毋庸议改。
鹤庆府原额文、武生各二十名。今改府为府属州,仍取进文生二十名。其武生二十名,应改为十五名。原设廪、增各四十名,今改为各三十名,三年二贡。弥勒、师宗、建水三州,均改为县。弥勒县照原额取进文、武童生各十五名;师宗县照原额取进文、武童生各十二名;建水县照原额取进文生二十名,武生十五名。弥勒、师宗、建水各原设廪、增各三十名,今改为各二十名,二年一贡。顺宁府原额文、武生各二十名,今新设首县,应将府学裁去文、武生各八名,作为顺宁县学。府学原设廪、增各四十名,今改为各三十名,三年二贡。丽江府原额文、武生各十五名,今新设首县,应将府学裁去文、武生各七名,作为丽江县学。府学原设廪、增各三十名,今改为各二十名,二年一贡。顺宁、丽江二县,均设廪、增各十名,四年一贡。各府、州所裁廪、增,应归于现在所隶本籍,作为候廪、候增。岁、科两试,各按考案新旧间补。
乾隆三十八年议准:云南元江直隶州新平县训导,改为普洱府宁洱县训导,移驻他郎,专司约束训课。
注释:
①二年一贡,原文误为“二十一贡”,径改。
②“右开化、广南、昭通、东川、顺宁、丽江、普洱等府”,“右”,此处为“上”、“前”之意。即指上文先后所提及开化等七府。
③取入,原文误为“取八”,径改。
④黑、白、琅三井,即前“楚雄府学”条中之“黑盐井学”、“白盐井学”、“琅盐井学”。
⑤乌蒙府、州、县,按,据《清史稿·志四十九·地理二十一》中“云南”条载:“(雍正)五年,以四川乌蒙、镇雄二府来隶。六年,降镇雄为州,属乌蒙。”“九年,改乌蒙为昭通府。”其内“昭通府”条则载:“雍正五年,改隶云南。六年,设流官,置恩安、永善两县,降镇雄府为州,并属府。九年,改今名。”由此可知,雍正六年,乌蒙府时辖镇雄一州和恩安、永善两县。
⑥附入,原文误为“附八”,径改。
⑦人文,原文误为“人交”,径改。
⑧本条中各段落为标点校注者所分。
⑨归入,原文误为“归八”,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