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六 旗学事例

卷六十六 旗学事例

顺治八年题准:满洲、蒙古子弟,内院、礼部会同考试。通清、汉文者,翻译汉字文一篇。通清文者,作清字文一篇。汉军子弟,令顺天学院考试,与民童一体出题。

顺治十四年奉旨:停止八旗考试。

康熙六年题准:八旗有愿作汉文考试者,各都统开送礼部,移送顺天学院。满洲、蒙古另编一号。汉军与汉人同场考试,文优者即入顺天府汉生员额数内。

康熙九年题准:满洲、蒙古、汉军应试者,照汉童生例,礼部转img502顺天府丞,先行录取,移送学院考试。

康熙十二年题准:八旗照汉生童岁、科两考例,一体考试。

又题准:盛京八旗子弟通习汉文者,与民童同试汉文。

康熙十五年议准:停止八旗考试。

康熙二十六年恩诏:八旗准同汉人一体考试。

又议准:盛京八旗乡、会试,即编入在京满洲、蒙古、汉军数内,一并考试。

康熙二十八年议准:考取满洲生员,宜试骑射。不能骑射者,不准考试。

康熙二十九年题准:考试盛京八旗,令奉天将军、副都统等验射马、步箭,能射者,交与该府丞考试。

康熙三十三年题准:上三旗内府满洲佐领、内管领及五旗王公府属满洲佐领子弟,归并八旗满洲、蒙古考试。上三旗内府旗鼓佐领及五旗王公府属旗鼓佐领子弟,归并八旗汉军考试。

康熙三十四年题准:盛京考取生员,增添八旗内府满洲、汉军佐领子弟。

康熙三十五年题准:守陵千丁家有佐领品级者,有监生部用以年满考职者,其子弟许在盛京八旗汉军内一体考试。

康熙三十六年题准:盛京内府佐领下子弟,嗣后停其考取生员。

康熙五十五年议准:昭陵千丁子弟,照三十五年福陵千丁子弟例,在盛京八旗汉军内考试。

康熙五十七年议准:永陵千丁子弟,照福陵、昭陵例,入奉天汉军内考试。

雍正元年奉上谕:八旗满洲、蒙古秀才内,有在护军执事人披甲上行走者,俱每月给银二两、米二斛,著令读书。

又题准:盛京内府佐领下子弟,仍准同满洲、蒙古、汉军一体考试。

雍正二年议准:八旗生员,特恩给与钱、粮赡养读书。若无考校,恐或怠于诵读。令该旗都统于岁考前,将领钱、粮生员备造清册咨部,转送学政,严加校阅。考居前等者,照常领给。居四等以下者,停其给发。遇下次考居一等、二等、三等,照汉廪生开复例,仍给原领钱、粮。如四等不愿再考,即将学册除名,听其复归护军骁骑当差。

又议准:嗣后,令八旗都统遇岁考之年,将各佐领生员,严催赴考。学臣照考汉生员例,优等补廪、补增,劣等降青、降社。至年老有疾,亦准给衣顶。无故临考不到,径行除名。如丁艰告假、患病缘事及随任等情,据实呈教官,申报提学,仍照例补考。但八旗生员有考箭之例,文理兼长为难。如无甚荒谬,不必苛求定置后等。武生俱照此例。

雍正四年议准:八旗生员,汉教官不能管摄,以致怠忽,并不鼓励读书。嗣后,于顺天府学设立满教授一人,训导一人。令满洲进士、举人、贡生赴礼部具呈,考取文理优通者,拟定正、陪,送吏部引见。其进士、举人授为教授,恩、拔、副榜挨贡授为训导。令其每月将八旗生员考试一次,并以时教令骑射。如有文理不通、行止不端者,即行详革。如该教官怠忽废弛,有玷厥职,许顺天学政题参。

雍正五年议准:盛京幅陨广阔,满、合诸生,散处千里之内,而总属奉天府学。教官训诲不周,稽察未便。现在满、合诸生一百十九人,查明居址,拨归各相近之州、县学,令该教官与本学民籍生员一体管束。每遇岁、科正考,即由该学申送府丞考试,一案发落,按其名次补增、补廪、出贡。其现在府城及承德县界居住者,仍隶府学。嗣后,满、合童生考试之前,先令该将军将各童居址开送府丞,以凭入学时分拨附近之州、县学。

雍正七年议准:八旗送考童生,照外省考试例,由本佐领考试过,送本参领考取,再报都统,咨送学院。入场之日,各该佐领亲率领催点名、搜检。或生童等仍前代考、夹带,或参佐不秉公考试,查出一并治罪。

又议准:嗣后,八旗考试文生员、举人、进士,于四个月以前,礼部即行文该旗,移取名册。该旗于文到日,将应试之人姓名、年貌备造清册,于两月以前移送到部。由部会同兵部,将应试名册校对清楚。如该旗故意迟延,两月以前不将应试名册送到部者,礼部据实题参。如礼、兵二部不详校名册,以致遗漏舛错者,监射大臣查明题参。仍将遗漏舛错之人姓名补行改正,入于册内,准其考试。再查乡试之年,该学政六七月间始行科试。生员于八月入闱,为时无多,不便拘定四月、两月之限。应于科试考取后,该旗速行造册送部,转送兵部考试骑射。又旧例,八旗考试,本旗各派参领识认送考,以防假冒顶替等弊。但参领一员,不能遍认一旗应试之人。况包衣、庄头子弟,俱散居屯庄,其识认尤难。嗣后,考试每旗派出参领各一员,每参领下派贤能章京一员。本佐领内管领下,派头目、领催各一名,带领应试之人,送参领等官看验。于骑射时,公同送考。并将派出之参领、章京、头目、领催等职名与应试人名册,一并移送礼部注册。礼、兵二部查对名册时,亦传集伊等公同对阅,毋致遗漏舛错。射箭后入场之时,亦令原派出之参领、章京、头目、领催等识认送考。如有对册、考箭、入场之时,派出之参领、章京等本身不到者,即行题参议处。

又议准:盛京礼部所属千丁之子弟,照三陵千丁子弟庄头之例,准其一体考试。

雍正十年议准:八旗童生遇考试之年,礼部行文到日,各参领遍传各佐领下童生,汇齐造册,申请本旗都统,拟定考试日期,行文翰詹衙门。咨取科甲出身满官一员,在该旗公所,会同参领、佐领考试。应考童生,于试日黎明,齐赴该旗公所,听各该佐领点名识认,以杜顶冒等弊。试竣,将录取童生数目,呈明都统。造具三代履历、年貌满、汉清册,移送礼部,转送兵部考箭。其试卷钤印弥封、巡逻、搜检等项,俱交与各该旗委员办理。

雍正十二年议准:八旗人材,当加意振兴,不可任其优游自便。嗣后,八旗生员,遇岁、科两试,务令各该旗都统,饬令参、佐领及满教官,严传赴考。如果驻防各省,随任远方,及实系患病,一时不能赴考者,本生预呈该教官,加具印结,申报学臣存案。仍令八旗都统饬令参领、佐领,于学臣按试文到之前,将各本旗有事故不能到之生员,逐一查明缘由,出具印结,申报该都统行文知照学臣。并饬发教官,令其造具清册,注明某生驻防某省,某生随任某处,或某生实系患病,验明加具印结,申报学臣存案。如该旗都统既无知照,教官又无文申报,一任该生捏词托故,抗不赴考,而该旗各官及该学教官扶同徇隐者,一经察出,将本生照例除名外,仍将该管各官照徇庇例一并议处。

又奉上谕:清厘八旗岁考不到生员,原以杜规避之弊。然不肖旗员,或借此生事苛求,亦未可定。著该都统转饬参领、佐领秉公办理,倘有徇情蒙混,及需索苦累等事,该都统即行查参。

雍正十三年议准:八旗开户人等,来历不一。我朝定鼎之初,有投充者,有养育者,有俘掠者。伊等本系良民,既经开户,即犹之复籍,自应准其居官,并与考试。至于旗下累世家奴,实属出身微贱。若准其一体考试,似非慎重名器之意。嗣后,但许由旗下别途进身,其本身及子孙考试之处,应永行禁止。

乾隆三年议准:满洲、汉军考试,各有一定籍贯,不容混淆。惟包衣人员,有投充庄头子弟,隶内务府管辖,编入上三旗者。又有旧汉人在内管领下,及下五旗王公所属包衣旗鼓佐领内者。此等原系汉人,并非满洲。因考试之时,俱由满洲都统咨送,是以从前每有在满洲额内入学中式者。嗣于雍正十一年内,吏部奏准,令各该旗将应考人员分别满洲、汉军,开注明晰,咨送顺天府注册考试。如有汉军冒籍满洲额内中式者,一经查出,将咨送之该旗都统、佐领等官,照蒙混造册例,分别议处。该员照冒考例,革退举人。定例本属严明,但迄今日久,包衣人员或有不知此例者。应行文内务府并八旗满洲都统,将雍正十一年后,有包衣旧汉人,误在满洲额内入学出贡,应归入汉军额内考试者,定限三月查明,取具该参、佐领印结,造册送部存案。嗣后,包衣人员考试之时,务须严饬该管官,逐一查明。除实系满洲、蒙古人员,于本人名下注明满洲、蒙古字样册送外,其投充庄头子弟及内管领、旗鼓佐领之旧汉人,俱注明缘由,另册送部,归入汉军额内考试。其有将汉军造入满洲册内咨送者,察出,即行参奏。照原议将该管都统、佐领分别议处。

又议准:八旗生员遇亲丧,二十七个月停其考试。

乾隆四年议准:向来外省生员,俱系随棚补考。而满学生员,不便于他处补试,是以未经定有成例。嗣后,学臣岁试满学生员,如有患病事故,不能应试者,定限于科考时补考。即科考时,仍有患病事故,未能补考者,定限于下次岁试补考。统令该管官,详细查明,并严加传催,务于限内补试。至实有事故,不能赴考,由该旗、该学造册填注,加结申送学臣。如该生托故不到,即行斥革。该管官扶同徇庇,一并议处。应俱照旧例遵行。再查各省驻防、随任之生员,距京遥远,原与在籍诸生不同。若概令赴京岁考,其中多有未便。若听其竟不岁考,亦属与例不符。今酌议驻防、随任各生,有来京乡试者,即令补行岁试,以符定制。其因路远及有事故不能乡试者,仍照原议,令该教官造具清册,注明某生驻防某省,某生随任某处,加结申详学臣存案。但不许止应乡试而不补岁试,致滋规避之弊。该旗员及该学教官,亦不许借端苛索。倘有混称驻防、随任及已经考过仍复羁留者,明属徇情蒙混,该都统即行查参。至随任回旗之生,仍查明欠考次数,照例补试。

又奉上谕:朕从前降旨,将代赔祖、父亏空,已奉恩免人等,停选、停补者,准归入伊等班次铨用。其应追赔祖、父亏空,革职之员,亦准其一体开复。今朕念旗人有因代赔祖、父亏空,力不能完,治以枷责之罪者,此等人员,与本身亏空及缘事枷责者究属有间。概行摈弃,情亦可悯。伊等如愿考试,著该旗查明,除原案内载有不准考试字样外,俱准一体考试。俾各奋勉自新,以昭朕格外加恩之至意。

又议准:旗人有因祖、父亏空,力不能完,治以枷责之罪者,除闲散人等,准其照例考试外,其已经出仕,及进士、举人、贡监、生员等,如愿考试,亦照闲散人等,准其一体应童子试,并与旗下翻译等项考试,以图上进。但不得借考试之端,希图开复。如查系曾经发遣,并入辛者库(即内管领)赦回,其罪原不止于枷责者,其本身应仍不准考试。

乾隆六年议准:凡八旗远年开户人等,内除从前奉旨准其考试之举贡生监,仍准考试,及从前契买之人委系家奴,其本身及子孙考试之处,仍永行禁止外;至投充、养育、俘掠人等,历年久远,未经开户以前,在伊主家身供役使,曾有主仆之分,今若准令考试,究于名分有关。嗣后,投充、养育人等,虽经开户,其本身及子孙考试应永行禁止。每逢考试之时,各该旗详加查核,毋得开送。八旗另记档案人户,其中来历不一,内有抱养民人,另记档案者,本系良民,应准其考试。及从前奉旨准其居官考试者,原系恩加本身,应仍准其居官考试。其有奉旨后考中举贡生员,并捐纳贡监者,若并行斥革,亦未允协。应将伊等仍留举贡生监顶带终身。至伊等子孙,及一切另记档案人等考试之处,概行禁止。

乾隆九年议准:嗣后,八旗乡试,礼部先期行文八旗,将应考生监人等造册送部。咨送兵部,考试马、步箭合式者,造册img503发顺天府。仍img504行顺天学政,传八旗生员前赴科考及录遗。并img505国子监,传示贡监一体录科。造册移送顺天府,该府尹查明科册、箭册俱有名者,方准入场。如科册有名,而箭册无名,及箭册有名,而科册无名者,俱不准应试。

乾隆十年议准:盛京工部五六品官,并司匠所属之千丁,与四品官所属之千丁并无差别。向惟四品官属下千丁,得与三陵及户、礼二部千丁一体考试。而五六品官等所属未得与考,殊未平允。今应照例,准其一体考试,入于奉天八旗汉军内,凭文取录。

乾隆十八年酌归简易案内奏准:考试翻译童生,旧例由顺天府先行考试,合式者方准送院。后经各旗咨取翰林院詹事府科甲出身之满官,赴各旗考试。其实并无去取,事属虚文。请仍照旧例,由顺天府考试,其八旗咨取翰詹赴旗考试之处,应行停止。

乾隆十九年奏准:嗣后,翻译生员,仍照前考试,留为伊等考取中书、笔帖式img506之地。其乡、会二试,应永停止。至将来考取翻译生员时,但作清文论二篇,翻译之是否已可概见,不必仍取翻译,徒滋记诵陋习。

乾隆二十年奉上谕:八旗陈满洲img507,因到京年久,向有考试之例,故姑从而留之。东三省新满洲乌拉齐,与在京满洲等不同,正宜熟习骑射,为国家之用。嗣后,东三省满洲乌拉齐等考试之处,著永行停止。

乾隆二十二年奉旨:八旗童生、生员,遇科岁考、乡试时,停其考试骑射。由举人考试进士时,仍照旧兼试马、步箭。

又议准:今八旗另记档案人等,俱令出旗为民。应照各该旗造送之册,将此项另记档案文武举人、贡生、生员、监生,翻译举人、生员,仍照从前旧例。原系另户抱养民人为子者,归入民籍,仍准考试。如本系家奴,开户另记档案者,其本身系举贡生监,止准顶带终身,不准再行考试。至其子孙,应各照该籍民人例,一体办理。

乾隆二十三年奏准:厘正八旗学册事宜,现将无故不到人数,分别满洲、蒙古、汉军,注明各佐领名下,咨与各该旗都统,按名查核,自然易为清理。再八旗不到生员中,有自康熙五十年间,及雍正七八年以前入学者,计其年力衰老,久与给顶之例相符。请敕下各都统,传齐验看。凡年老有疾者,即行给与衣顶,于学册内除名。如生员中或有已故者,或有荒废愿告退者,或有已经别项出身者,无所稽考,亦请一体饬令各都统查明,按名咨复,以便开除。其实有丁忧、事故不到者,准其呈明。俟下届科考时,一例补考。如复不到者,径行除名黜革。自此番彻底澄清之后,将来岁考之期,预行严切晓谕。凡有事故者,必令赴学呈明详核。不到者,径行黜革。倘教官不实力稽查,即行参究议处。

又奉上谕:御史汤世昌参奏学政庄存与考试满洲、蒙古童生,因不能传递,拥挤闹堂一案,朕以满洲、蒙古童生,皆世受豢养之人,乃不知遵奉教约,恣效外省恶习。此于八旗风俗,大有关系,不可不严行。根究始意,亦不过欲究明情节,将为首者发巴里坤,为从者发拉林种地,以示惩创。乃派出查实之大臣等,于案内情事并未严行穷究,而拟罪之处,又不允当。所审皆旗人,故不能不掣肘。而朕岂肯一任其意存瞻徇,而颟顸img508了事耶?当经亲临复试,随获夹带如许之多,因复亲加鞫讯,务得实情。而童生海成系包揽传递,首先倡议闹场之犯。一闻复试,辄将闹场时带出之卷,倩人补作,捏饰投递,希图狡脱,已属刁顽。至在场放鸽传递,包揽受贿各情,业经罗保等供证确凿。乃于朕前又复挟仇诬陷和安,肆其狡狯,抗不吐实。及加严讯,而狂悖无礼,竟有何不杀之之语!满洲世仆中,有此等败类,断不可留矣。因降旨将伊正法。其附和闹场之罗保、和安、即得奚纳,并搜出怀挟,又复强辨之纳拉善,俱著发往拉林种地。至随从闹场,及挟带草稿字片之乌而希苏等四十人,本应如议发遣,但既经责训示惩,俱从宽令其在旗披甲,永远不准考试。满学教授旺衍,系专管伊等之人,临时已不能约束,而大臣等询问,伊尚摸棱img509含糊,不肯吐实,著发往热河披甲。img510

满洲风俗,从来淳朴。八旗子弟,务以学习国语,专精骑射为事。即欲学习汉文,亦当潜心诵读,量力应考。若自揣不能成文,而徒以传递怀挟,妄冀侥幸功名,是方其学习汉文时已视为玩法舞文之具,人品心术尚可问耶?即如正黄旗童生廷瑞,年甫十岁,前经朕亲试,观其气质,将来未始不可当差效力。乃为之祖父者,不思导之以正,转令入场传卷,而所延馆师江宁人胡君治,又代为作文,托人传进。此外,如海成倩作文字之庄焕等,俱以南省之人,在京潜住,诱人子弟,以饱囊橐。此辈文本平庸,在原籍既不能自取科第,又不能为枪手作弊。而代旗童img511中,则固属游刃有余,覮法img512网利,蠹害人心,尤属不浅。应审明按律重拟,以绝根株。

今旗童闹场,本案已经审明完结。以后满洲、蒙古现任三品以上大臣之子孙,及亲兄弟子侄,有应试者,俱令自行奏明,必国语、骑射皆有可观者,方准入场考试。并照乡试之例,请派监试御史,及监场都统各员,前往弹压。此次庄存与所录,尚属秉公而交卷之人,非闹场之人可知,著加恩仍准作生员。再京城旗童考试,既多沿习骛名,则盛京应试,亦可概见。著交该将军、礼部侍郎及府丞,详悉定议具奏。向有不识事体者,往往以各省驻防子弟应随地准令赴考,以博乐育人材之名。所见尤为乖谬,断不可行。使朕沽名从之,则其为弊,将必甚于辇毂之近,岂可胜言耶?又向来直省童子初应试,俗称观场。地方官亦视为无足重轻,滥行收录。以致府、县考案,漫无节制。且今之犯案者,即若辈也。殊不知小考即士子始进之阶。乡、会试甄拔进士、举人,初不出院考所取生童之内。使府、县送考人数过滥,学政看卷亦易为所混淆,岂详慎取士之道耶?嗣后,各直省府、县考试,毋得滥行收录。俱著酌量按照地方人数,核实取录,以昭慎重。其临试时,并著遵照条例,严立关防,审择考校,从此陋习可除。而各该学政亦得从容阅卷,不致鱼目混珠之弊,其于学校甚为有益。著将此通行晓谕知之。

又奏准:嗣后,盛京满洲、蒙古八旗内,若有三品img513以上大臣之子孙,及亲兄弟子侄应试者,亦照京城之例,遵旨令其自行奏明。必国语、骑射皆有可观者,方准考试。其三品以下官员,及闲散之子弟,俱由本佐领保结,转送将军衙门。先考国语、骑射,务使俱有可观,再送治中考试汉文,严加甄别去取,不得滥行录送。临场之时,除照例咨明将军,派协领一员弹压外,并咨礼部侍郎,派委司官一员。将军、礼部侍郎仍亲身前赴学院衙门,会同府丞搜检弹压。

又议复御史德宁条奏考试旗童,于进额外多取一半为备卷,如复卷与原卷不符,及字迹不对者,不准取进,在备卷中另取一折:查定例,学政考试文、武童生,照定额选取佳卷,招复出案,不得于额外多取复试。原以防学臣暗通消息,临时更换之弊。至复试时,有文艺不符,字迹不对者,大率由传递代作,学臣正须从此跟究情弊,惩一儆百,岂得仅如该御史所奏,黜退另取,容隐了事?且因复试除去一二名,如无佳卷,例得宁缺毋滥。所奏应毋庸议。

乾隆二十四年议准:查学政考试童生,点名时,先行搜检,俟给卷归号坐定,然后封门出题。今顺天考试八旗童生,遵旨奏派御史。应令会同学臣,在至公堂严行搜检。其头门、二门点名,仍照例交大、宛两县及治中办理。封门之后,童生各归号桌,一切换卷、窜号、代倩、传递等弊,御史同该学政严行稽查。其有喧哗不遵场规等事,均令都统弹压。至场外巡逻人役,仍令治中等严行查察,以专责成。再卷面戳用红号,向例系提调官办理。今既派用监试御史,应于考试先一日入场,监视用戳红号底簿。该御史密封交提调官收掌,以昭慎重。其监试御史,应令该学政预期行文都察院,奏派满、汉御史各一员,并行文兵部。钦遵谕旨,照例按左右翼,每翼题请钦点副都统各一员,参领、章京各二员,入场弹压。该副都统、御史、参领、章京等,于考试日净场后,俱各散归,不得留宿场内。

又奉上谕:上年降旨,令八旗三品以上大臣,有子弟应试者,自行奏明,方准入闱。特因旗童在场喧闹滋事,是以为伊父兄示之节制,俾知崇实黜浮,破除积习,非概从禁制遏其进取之途也。乃今年乡试届期,伊等既不遵旨自奏,礼部又为含糊具请。似此巧为尝试,将使故智益萌,伊于胡底?我八旗淳朴素风,娴国语,习骑射。其人果有足录,均可量能擢用。若科目者,特备储材一格耳。今乃艳心诡遇,又从而钓弋其名,渊薮其弊。是以国家启迪后生之途,转为蠹坏人材之具!可乎?且我朝开国以来,名臣硕辅,莫不志秉忠忱,才优韬略。初非从事占毕者。即仕跻大僚,内而大学士、尚书,外而总督、巡抚,勋名气节,指不胜屈。大约皆非出于甲、乙两榜。即近时大臣在科第中有名者,不过如鄂尔泰、尹继善二人而已。然其见用,实以其心地材干,初不以其文也。其他img514列科名,而名实不副者,亦指不胜屈。若奉宽、国柱者流,以满洲本色论之,皆不能至骁骑者,而乃托名斯文,平日又不肯潜心力学,惟事希心袭取,视为功名捷径,甚至怀挟夹带,无弊不作。即立法严行搜检,而所派大臣非亲即故,俗称官官相护,亦复有名无实。此所关乎风俗人心者甚巨,朕安得不力为振刷,以挽颓风?伊等至此,尚不思痛自湔改img515,一似窜身入闱,即可侥幸万一,势必欲朕尽停旗人乡、会试而后已乎?所有礼部单开不循例自奏,遽任子弟册送考试之尹继善等,著将该部及该旗曾否抄录前奉谕旨,行文知会伊等之处,令该部、旗及伊等本人据实明白回奏,再行降旨。至僧保住、傅岩乃系内务府人员,进身岂患无阶?而亦令子弟骛名科举,又显违旨不奏,尤为庸妄。著将僧保住、傅岩革职,并将伊子弟革去生监,在内务府库使笔帖式上效力行走,不准给俸。俟五年无过,该管官奏明,另请批差。其朦混奏请之礼部堂官伍龄安等,著交部严察议奏。

乾隆三十年奉上谕:前经降旨,八旗三品以上大臣子弟,果有娴熟国语、练习弓马者,遇考试之期,该父兄自行奏明,准其入闱。原因八旗淳朴素风,近来未免沾染虚浮,艳心诡遇,且从而钓弋其名,渊薮其弊。是以示之节制,俾知崇实黜华,非概从禁制遏其进取之途也。乃迩年来八旗大臣,竟无奏请子弟应试者,未免多生顾虑,因噎废食。伊等既不潜心力学,而于国语、骑射,又未见专攻娴习,顿觉出色无自。不如兼收并进,犹可为造就之资也。我国家满洲世臣,宣力赞政者多,原不藉文章一途。但承平百余年,满洲词臣,文藻黻饰img516,亦不可少。大臣子弟中,果能于国语、骑射之外兼习文艺,在伊等延请师资,扩充闻见,较之寒素之家,成材自易。嗣后,所有八旗大臣子弟,仍准一体考试,无庸奏明请旨。倘伊等仍不以实学就考,如前怀挟;或进身之后,仍蹈虚浮陋习,托名斯文,无裨实用,朕又何难随时惩治,俾知所儆惕乎?可将此通谕知之。

乾隆三十一年议准:八旗生员内,有汉军及驻防满洲文、武各生,人数众多,远近散处不一。仅以满洲教官二员统理,一切稽察考课,实属有名无实。嗣后,除在京八旗文、武生员,仍责成满洲教官实心督课,严加管束外,其在外屯居及各驻防文、武各生,应令满洲教官查明,造册申送学臣。按其住址,分发各州、县教官,照民籍例就近考课约束。其举报优劣,并岁科、帮补、出贡事宜,仍移会满洲教官查办。如果州、县教官徇庇失察,照例议处。至生员告给衣顶之后,学册业已除名,考课亦行停止。其中优劣,该教官自难查察。嗣后,告顶文、武各生,亦应照贡监归地方官约束之例。凡在京者,令该教官查明造册,申送本旗都统管束。其屯居及驻防者,该教官造册申送地方官,会同理事同知就近约束。如有违犯,随时惩治,报部查核。

乾隆三十五年议复盛京兵部侍郎富德条奏各驿站丁,请照户、礼、工三部所属壮丁之例,一体考试。童生中式后,仍照常在驿当差一折:查雍正八年盛京兵部侍郎永福具奏站丁援例考试生员,奉上谕:事虽应行,但此途一开,俱各染于汉习。而于汉仗img517武艺,正项差使,恐不无懈弛之处。此事尔会同驻img518盛京文、武大臣等悉议具奏。钦此。经会同议复:驿站人等,关系紧要。若准其考试,则有力之家,尽以读书考试为名,规避差遣,必致有误驿站事务。应将奏请考试之处毋庸议。奉旨:依议。交部注册。钦遵在案。嗣于乾隆九年,据盛京兵部侍郎兆惠奏请将各站丁令其考试,复经奉旨议驳。是此项人丁,既系在驿当差,无论人丁多寡,终以汉仗武艺为重。原不得藉应试为名,有旷正项差使。况向例,既准考补驿丞,本有进身之阶,更无需必习文艺。且如该侍郎所奏,考试取进之后,仍令在驿当差,是以生员兼充驿丁,更与体制未协,应毋庸议。

乾隆三十七年议准:奉天府属满、合生员,散居各州、县者,于雍正五年议令拨归各该学,与民籍诸生一例收管。乃历年考试时,该将军既未将各童居址查明,造册移送;至入学后,该府丞复未行查分拨,均属不合。应将不行遵办之该将军及府丞咨部查议。所有现在满、合诸生居址,应即交与该将军,查造清册,咨送府丞衙门。其补廪、补增、出贡等项,由府丞查明,檄行各该学申送。仍令奉天府学照例注册。再查向来该府丞造报满、合各生清册,惟将旗分、佐领填注册内。嗣后,应于各名下注明某州、县字样,送部查核。

乾隆三十八年奏准:考试翻译生员,照学臣录取文童之例,先由该本旗都统严行扃试。奏派大臣复考取录。点名时,加派御史二员,于东、西两砖门分旗点进,并派王、大臣逐名搜检。围墙以外,责成步军统领衙门加意巡逻。

乾隆四十年议复奉天府府丞李绶条奏奉天满、合字号生员,分拨各该生居住之十二州县学,应酌定考试章程一折:据称各学满、合生员格眼册应由提调造送等语。查奉天满、合生员,拨归居址相近之各州、县学,一体管束。每遇岁、科正考,即由该学申送府丞考试。原以该生等平时既归各学管束,则考试造册,即由各学分办,于稽核始为详密。若不责之原有管束之教官,而委之素不相习之提调,转多未便。且查格眼册内,年貌、经书,例应各生赴学自行填写。倘改由提调造册,势必于未考之前,概令诸生先赴提调衙门填册。则预期传集,事更涉于纷扰。

又称各学申送满、合生员,试卷不能一律。嗣后,应由提调衙门备办。卷面上填满、合字号生员,不填州、县学字样等语。查奉天满、合生员,既散居各州、县,其岁、科试卷由各学申送,本属应行承办之事。至试卷,例应各照定式置办,不许长短不齐。久经著有明文。今满、合卷,幅长短、阔狭尚有参差不一者。此自由该衙门不能饬属遵例所致。若如该府丞所奏将各学应办试卷章程另议更张,而易一提调备办之条,转增一书吏需索之弊,于事理殊未妥协。该府丞既为严密关防起见,应令遵照定例,将试卷式样檄发各该府、州、县学,依式造办,不得长短互异,致便检查。其各学散处之生,考试等第,例系统归一案发落,则卷面止应填满、合字号,原不应填州、县字样。其现有一二学填写之处,应令该府丞饬行禁止,以符体制。

又称考试满、合生员,锦州所属四学,皆应归治中一体提调,其帮增、补廪、出贡等事,俱由学政关行治中转饬办理等语。查满、合生员考试册卷,奉天所属八学,由治中呈送。而锦州四学,则径申府丞。原因隔府辽远,人数亦复无多。该府丞据各学所送册卷,逐一详查,并无贻误。至考试届期,锦州四学与奉天八学,同日合考。该治中专司提调,自应一并稽查,何得以册卷由学径详,致有区别?查现年解部满、合试卷,其中锦州所属之学,亦径钤盖奉天府治中关防,是隔府诸生,临场点名、给卷之事,未尝不由治中经理,并非专管奉天八学考试也。至出贡、补廪等项,由该府丞查明,檄行各该学申送,仍令奉天府学照例注册,立法至为简当。若不径行各学,而必由治中转饬,于事体既涉纷繁,而沉搁勒索,弊端百出,更非整饬img519学校之道。

又称考试满、合生员,应调取锦州四学教官,赴省送考等语。查生员应试,各该教官例应送考,以便稽查顶冒诸弊。惟奉天满、合各生,住居锦州府属州、县者,于该府丞调考时,该学教官俱不送考。诚以各学教官,于本籍诸生训课约束,是其专责。若因该处满、合生员就近管束,即饬令赴省送考,既恐以跋涉、资斧,开扰累之端;而于本任职守,转滋旷误。且查满、合生员,分隶锦州者,每学或仅有十数人,或仅有数人不等。该府丞于校试之余,果能留心察核,何虑耳目难周!况各生平日虽系分拨各州、县学管束,而岁、科两试,仍赴省候考,与奉天府学生员无异。其有无假冒违碍等情,原可责令该府学一体查察,并非各该教官不行送考,遂致无人弹压。所奏均毋庸议。

注释:

①内院,指内三院,清官署名。清天聪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合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

②行走,即入值办事之意。清制,调充某项职务即称在某处或某官上行走,如南书房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御前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等。

③幅陨,犹幅员也。幅员,地广狭称幅,周围为员(圆),合指疆域。如:幅员广大。按《诗·商颂·长发》:“幅陨既长。”郑玄笺:“陨当作圆,圆谓周也。”原文“陨”字左偏旁作“巾”,当误,《康熙字典》中无此字。

④满、合,清八旗考生编号。按《清史稿·志八十三·选举三》载:“乡试中额,顺治八年,定满洲、汉军各五十,蒙古二十,嗣减满洲、汉军各五之一,蒙古四之一。康熙八年,编满、蒙为满字号,汉军为合字号,各取十名。”

⑤包衣,据《辞海》云,系满语“包衣阿哈”之简称。亦作“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隶”。汉译为“家奴”、“奴隶”、“奴仆”或“奴才”。历史上满族社会之最低阶级。为满族贵族所占有,没有人身自由,被迫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来源有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所生子女等。清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治后,包衣有因战功等而置身显贵者,但对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

⑥庄头,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所设田庄管理人。近代庄头本身也是地主或二地主。庄头往往只交定额地租给庄主,但对庄客或奴仆却尽可能压榨和奴役,以取得更多剥削收入。

⑦蒙混,原文为“混”,误,径改。下同。

⑧随任,原文为“随住”,误,径改。

⑨翰詹,即上文翰林院詹事府之简称。

⑩中书,官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若进士经朝考后以内阁中书任用者,并可充乡试主考差。翰官阶为从七品。

img520笔帖式,官名。清代在各衙署中所设之低级官员。掌理翻译满、汉章奏文书,以满洲、蒙古和汉军旗人担任。笔帖式为满语士人之义(一说为汉语“博士”音译)。

img521陈满洲,与本条下文中“新满洲”相对。“陈”,原有、旧有之义。“满洲”,清代满族自称。满族原为女真人后裔,初称女真(明和清初文献作诸申),清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旧有族名,改称满洲。辛亥革命后,通称为满族。

img522颟顸,糊涂,不明事理。

img523摸棱,亦作“模棱”。对事情正反两面含糊其辞,态度不明确。《旧唐书·苏味道传》:“(苏)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摸棱’。”

img524因原文过长,在此据文意试为分段。本卷下同。

img525覮法,枉法。覮,音委,本谓骨弯曲,引申为枉曲。《新唐书·李img526传》:“(河南)尹萧炅内倚权,覮法植私,img527裁抑其谬,吏下赖之。”

img528三品,原文“品”处为空白,据上下文意补出。

img529湔改,湔,音煎,义为洗涤。湔改,谓涤除旧有恶习。

img530黻饰,黻,音弗,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之花纹。黻饰,借喻文采之美。

img531汉仗,按《汉语大词典》释云:“谓体貌雄伟。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十三:‘选将之法,与选士不同,智勇固所在先,而汉仗亦须兼顾。’”

img532整饬,即整顿。《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整饬元戎。”原文“整”上为“敝”,误,《康熙字典》无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