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复姓改名

卷三十三 复姓改名

顺治九年题准:凡告改学、改姓、改名者,俱属弊窦,概不准行。如果姓应归宗,名实犯讳者,发落毕,呈请批夺。

康熙二十七年议准:查定例,官员复姓更名,在京具呈吏部,取同乡京官印结;在外具呈该地方官送部,准与复改。但监生、吏员,名数甚多,其中恐有假冒顶替情弊,亦未可定。嗣后,监生、吏员改名复姓,必经该省布政司,及直隶府尹、守道转送到部,方准复改。若州、县官违例越申到部者,概不准行。

雍正七年议准:浙省旧俗,多有以出继外亲之姓,与考入学。又有因试不获售,急于进取,归以他姓赴考,侥img387入学者。许其具呈自首。令本学教官,逐一究明的实姓名,加结申详改正。该学政于册内注明报部。嗣后生员,悉用本姓的名应试。童生务令以本姓赴考。如生员不复本姓,及童生冒姓入学者,除本人斥革外,仍将失察之教官及滥送之地方官,照例议处。

奉旨:依议。其借他人姓名入学者,令该教官逐一查明,申详改正之处,著行文直省,一体遵行。

乾隆四年议准:举人、进士中,由生员中式者,自其应童子试时,该学政即取具廪生认试保结,及该学印结,方准考试。由贡、监中式者,亦先由国子监取具本地方官结,及同乡京官印结,方准录送入闱。是于始进之日,所以防范顶冒者。立法已严,惟其中有实系自幼出继,应行归宗之人,是以定有具呈改正之例。嗣后,举人、进士内有果系出继归宗者,仍令具呈到部,并取具同乡官印结,准其复还本姓。

乾隆八年议准:咨革监生,其犯罪情轻者,止许原名捐复,不准改名另捐。凡从前易名复捐者,俱准自首,将执照缴销,免其治罪。倘隐匿不首,经地方官查出,除黜革外,仍照违制例治罪。如犯事到官,即行追照审拟。地方官不得藉此扣限迟延。

乾隆十一年议准:闽省历来考试,多不用本姓、本名,捏造三代,随意填写。必俟发案后呈请更正。并有不更正者。应令该督、抚、学政,通行各该州、县及教官,于文到日,彻底清查所属士子。有假捏姓名,未经更正者,定限三月内,悉令呈请更正。该学教官,出具所属士子俱系本姓、本名,并无诡捏印结,申详存案。倘逾限不首,该教官朦胧出结,另经发觉,本生斥革治罪,仍将出结之教官查参议处。其童生考试,有不用本名、本姓假捏入学者,查出,本童斥革治罪。仍将保结廪生,一并斥革。

乾隆三十二年议准:命名取字,在士子尤宜恪遵功令。不应稍存肆妄,干名犯义。今陕、甘生、童名字,种种僭越。如刘姓则名兴汉、绍汉,李姓则名继唐、嗣唐,王姓或名宗帝、法帝,以至他姓之名帝裔、帝命、帝玺,某帝、某宗、乘乾、御天等字样者,不一而足。应责成该学政,行文各学官,彻底严查更正,汇册报部。并严饬府、州、县,于收考时,逐名查勘饬改。违者立予重惩。至各省生、童,有如此等妄诞取名者,依照此例,悉行查改,严饬凛遵。

乾隆三十五年奉上谕:本日阅顺天府进呈恩科乡试录,内有中式举人名姓,与已故尚书张照全同者。其人籍隶宣化,该处为直隶边境,见闻僻陋,或偶然适合,亦未可知。但张照系旧日大臣,且其学问字法,近所罕有,岂新进后生所能几及。即使心存慕兰,亦不应矜妄若此。又旗人有名乾元者,不知此二字著于《易》义,岂臣下所宜命名。均著礼部查明,即行更名注册。

又复准:嗣后举、贡、监生,如有任意命名,致涉谬妄,有乖臣子敬谨之义者,即行严饬更正。至前代圣贤、名臣、大儒,姓同者不得更袭其名。如姬姓或名绍旦,朱姓或名景熹,皆涉狂诞。均饬令一体更正。再如本朝大臣,及现任大臣,后进自应避忌,亦不得名姓全行相同。应一并饬令更正。举人、贡生,会同督、抚咨部,其中有候选者,并咨吏部。生员,学政汇册咨部。捐纳贡、监,分咨户、礼二部并国子监。童生,饬地方官于府、县试时更正。该学政仍谆切示谕,随时查察。毋得再有干犯。

注释:

①本处分段为标点校注者所分。

②中式,中,音仲,符合。中式,即符合要求。此指科举考试合格。《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

③认试,当为“认识”之误。详参前卷二十二“童试事例”中“雍正十三年议准”条。

④功令,旧指政府对学者考核、录用之法令或规则。《史记·儒林列传序》:“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⑤乾元,语出于《周易》,与“坤元”对称。《易·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孔颖达疏:“乾是卦名,元是乾德之首(“乾”有“元亨利贞”四德),故以元德配乾释之。”按唐肃宗年号曾用“乾元”(758—7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