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提调事例
卷二十一 提调事例
顺治九年题准:府、州、县提调官员①,宜严束生徒,按季考校。凡学内殿堂、斋房等屋损坏,即办料量工修理。其斋夫、膳夫、学粮、学田等项,以时拨给,不许迟误克减。生员除干谒、渎扰外,俱宜以礼相待,勿得横肆凌侮。至于非礼谄谀,严行禁斥。
雍正五年奉上谕:学政一官,所以化导士习、养育人材,职任关系甚重。近年以来,各省督学诸臣颇能仰体朕心,祗遵朕训,矢公矢慎,杜绝苞苴②,深可嘉奖。但向来学臣,恣行贪劣,以国家兴贤造士之途,视为己身射利营私之地。此固本人之不肖,而亦大半由于提调官员赞成之也。其学政本性贪劣,与提调官通同作弊,固不待言。而学政之可与为善、可与为恶者,提调官则引诱之,或挟制之,使之不得全其操守,而于其中网取厚利。此提调官之恶习,而天下之所通知者也。学政原有关防,若提调持正秉公,则学政必不能肆行无忌。学政果能公明廉洁,提调官更当敬礼而玉成③之。岂可反导其为非乎?提调与学政,相为表里。嗣后学政声名不好,应将提调官一并议处。其如何定例之处,著九卿④会议具奏⑤。
遵旨议定:学政考试,凡关防启闭以及拆卷发案,原经提调官之手。学臣稍有营私,提调官得而察之。学政私为网利,提调官得而揭之。乃向来竟有不肖提调官,以学政之考校为居奇。初则饵以美利,继则挟以必从,把持引诱,百弊丛生。若不严立处分,终难尽除积习。嗣后,提调官如听学政贪墨,通同作弊,以及引诱为非者,一经发觉,将提调官照贪官例,同学臣一并革职提问。如学臣暗通关节,私鬻名器,提调官虽无通同引诱情弊,而防范不严,应照溺职例革职。再学臣按郡考试,一切应用员役,俱由提调官送用。嗣后,如有滑吏奸胥招摇撞骗,以及受贿传递等弊,提调官不行访拿究治,别经发觉,将提调官照失察衙役犯赃例议处。倘学臣操守清廉,杜绝情弊,提调官不得遂其引诱,反行挟制把持者,准学臣指参。审实,将提调官照贪官例治罪。
雍正十三年议准:嗣后设有考棚之处,将现在房舍、坐号、旗帜、器物造册三本,一送学政,一存提调,一存承办首县。遇接任时,查明交代。如有遗失,著落典守官补还。或有应修、应补之处,俱报提调,转申学政查核。
乾隆元年议准:定例内开,福建地方,如有借事聚众,罢市、罢考、打官等事,均照山、陕⑥题定光棍之例,分别首、从治罪。嗣后,学臣考试地方,如有奸徒聚众生事、凌胁官长等情,学臣系封锁衙门,内外隔绝,无由禁缉;该提调及地方官并驻防武职立即协拿务获。审实,即照定例办理。若提调及地方官事前不能防范,事后又不严拿,及批审之后,徒以一二软弱无辜抵塞结案者,听督、抚、学臣据实题参。文职交吏部议处,武职交兵部议处。其廪保不加详慎,滥保匪人,以致场内生事者,一并斥革。
乾隆四年议准:考试武生骑射,例由学臣会同武职校阅。武职奉委⑦,若不回避关防,诚恐不肖士子钻营贿嘱,亦未可定。嗣后,凡武职奉到委文之日,加谨关防,封门回避。该提调官留心访察,不得与本地人士私相往来,以及家人、兵目轻行出入。
乾隆八年议准:知府及直隶知州,有表率属员之责。学政按临地方,考试一切事宜皆其提调。应责成该员,于学政按临之前,饬所属州、县,将生员缘事审结各案抄录汇送。学政秉公查核开复、除名,以杜沉搁、夤缘诸弊。
乾隆十一年议准:嗣后学政按临之日,饬令提调官恪遵谕旨,将掉包、诓骗诸弊,详明晓谕。俾应试生童不致堕其术中。并于庵、观、寺院等处严行访缉,如遇面生可疑之人,即行驱逐。如提调官或视非切己,稍存玩忽,不行查拿,别经发觉,将从前不行查拿之提调官照巡绰官失于查察例,罚俸一年。
乾隆十二年议复江苏学政尹会一奏学臣考试,照科场规制关防在内专意衡文,大堂以外诸务,俱听提调官办理一折:查提调例应知府本职⑧,各有应办之事。学政封门,即应退出。其大堂以外,仪门以内,如有换号、代笔等弊,皆须学政督率教官不时稽察。且提调凡关系考校事宜,原听学政查核与主考监临,分管内外,体统本不相同。所奏应毋庸议。
又议准:学政按临考试,合一郡生、童及各处赶考商贩人等,聚集府城。提调一官,所关甚重。向来各属知府,多借名公事委之州、县办理,官卑望轻,不足以资弹压。查外场稽察弊窦,防范招摇撞骗之徒,其责全在提调。嗣后除暗通关节弊生于内者,责在学政外,其一切招摇撞骗、贿通传递,不行拿究,一经发觉,将该提调照雍正五年议准之例,分别议处。至若知府本无要紧公事,将提调委之州、县,以致前项弊窦不行杜绝,除议处提调之州、县外,将知府一并附参,照例议处。
乾隆十九年议准:查直省设立学政,承以提调官,所司皆考校事宜。学政于地方事固无稽察之责,至于事关考校,则稽察是其专责。学政于地方官,固无管辖之权。至于提调之官,则管辖未尝无权。方今功令森严,学政久无败检闲之事,为提调官所挟持。但或畏过之情重,而任事之心轻。平时待府、县若同侪,止图弥缝⑨取容,不思规模自立。及其久,府、县乃视学政为无足重轻,以致呼之不应,令之不行,体统凌替,有由来已!嗣后应令各省学政,约束幕宾、亲友、胥吏、家人,凛遵法度,务正本清源,以绝借口造言之端。至于顶冒枪手、招摇影射、妄传线索、显造飞语、匿名揭帖等事,关系风俗人心,殊非微细。学政一有见闻,即严饬提调官密访拿审。提调官如容隐私结,轻为出脱,即据实参奏,请旨敕部,按律例处分。若提调官借无根之言,挟制学政,冀其畏祸隐忍,经学政陈奏,敕下督、抚审实,从重治罪。倘学政自以无权无责,苟且自全,别经发觉,除提调官治罪外,将学政一并严加议处。
乾隆二十四年议准:嗣后各省学臣发审事件,应即咨明督、抚稽查。提调等官,仍行具文通报。除例应当场完结者,听提调官随时发落,报明学政完结,并报督、抚、藩臬销案外,其枷责以上罪名,俱照例议拟,报明学臣。即详解藩臬,核转督、抚分别批结咨题。若提调等官,奉到学臣批檄,不行通报,除罪有出入,分别故失,照例参处;即罪无出入,亦应照“应申上而不申上”律罚俸九个月。庶承审之提调官,各顾考成,而案件不致有出入玩视之弊。
乾隆二十八年议准:嗣后各省学臣,与知府遇系姻戚、宗族,临考试之期,改委该府之同知⑩及通判办理提调事务。其直隶州设有考棚,应酌委州属知县一员提调。凡知府直隶知州,均毋庸回避改调。
乾隆三十二年议准:应试童生,如有顶名冒考等弊,例应提调官稽查究拟。至于教职一官,职司训迪,不得干与词讼。嗣后童生中如有告讦顶名冒籍等事,应遵照定例,责成提调办理,不得更委教官查报。违者参处。
又议复山东学政张若蟲条奏学政按临各府,必须知府提调。如有公事,须先详抚臣,酌量另委一折:查知府系方面大员,责在綦重,原不容擅离职守。如猝遇地方紧要事件,须上省出境,必其事有重于提调者,方准委员代办。至寻常事件,不必知府亲身赴省,自当提调试事,不得借端推诿,致与定例不符。况各府路途远近不一,学政按临,生、童云集,临期另行派委,必待文移往返,始行考试,诸生不免守候,转恐另生弊端,于公事实无裨益。应毋庸议。
注释:
①提调官员,提调本谓在非常设机构中负责处理具体事务人员,此则指负责管领、调度士子考校等事务之官员。
②苞苴,指馈赠之礼物。《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引申指贿赂。
③玉成,原为爱之为玉、助之使成之意。张载《西铭》:“贫贱忧戚,庸玉女(汝)于成也。”后用为成全之意。
④九卿,秦汉以来中央各行政机关之总称。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别。
⑤此处分段为标点校注者所分。
⑥山、陕,山西、陕甘简称。
⑦奉委,奉到委文之简称,见下文。
⑧由本卷可知,清学政按临考校,常例由知府亲任提调。
⑨弥缝,缝,缝合。弥缝,此指设法遮掩以免暴露。唐吴竞《贞观择要·论择官》:“互相姑息,惟事弥缝。”
⑩同知,官名,明清定为知府、知州之佐官,分掌督粮、缉捕、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清代州之同知,则称为州同。
通判,官名,宋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明清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任远较宋初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