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陕甘学额

卷五十六 陕甘学额

西安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咸宁县学、长安县学、泾阳县学、富平县学、临潼县学、咸阳县学、銩稨县学、县学、醴泉县学、兴平县学、渭南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三原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高陵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耀州学,额进八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蓝田县学、同官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同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大荔县学,额进二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朝邑县学,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韩城县学、阳县学、蒲城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华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澄城县学、华阴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潼关厅学,额进九名,廪生十五名,增生十五名,三年一贡。白水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凤翔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凤翔县学、宝鸡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岐山县学、扶风县学、县学、阳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陇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麟游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汉中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南郑县学、城固县学、洋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褒城县学、西乡县学、沔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宁羌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略阳县学、凤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延安府学,额进十八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肤施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宜川县学、安定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甘泉县学、延长县学、延川县学、安塞县学、保安县学、靖边县学、定边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榆林府学,额进十二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榆林县学、怀远县学、神木县学、府谷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葭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商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雒南县学、镇安县学、山阳县学、商南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乾州学,额进十六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武功县学,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永寿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州学,额进八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三水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淳化县学、长武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兴安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平利县学、洵阳县学、汉阴县学、紫阳县学、石泉县学、白河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绥德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清涧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米脂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吴堡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州学,额进十三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洛川县学,额进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中部县学、宜君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兰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皋兰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狄道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三年两贡。渭源县学、靖远县学、金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河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平凉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平凉县学、镇原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泾州学、固原州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静宁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华亭县学、崇信县学、隆德县学、灵台县学、庄浪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巩昌府学,额进十七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陇西县学、安定县学、会宁县学、通渭县学、伏羌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宁远县学、漳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西和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洮州厅学,额进八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岷州学,额进八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庆阳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安化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宁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合水县学、环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正宁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宁夏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宁夏县学、宁朔县学,各额进十七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灵州学,额进十四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中卫县学,额进十四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平罗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西宁府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八名,增生三十八名,一年一贡。西宁县学、碾伯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大通县学,额进二名,廪生二名,增生二名,六年一贡。

凉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武威县学、镇番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永昌县学、平番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古浪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甘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张掖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山丹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安西州学,额进六名,廪生四名,增生四名,六年一贡。敦煌县学、玉门县学,各额进六名,廪生二名,增生二名,六年一贡。

阶州学,额进十七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文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成县学,额进十三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秦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秦安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清水县学,额进九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礼县学、徽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两当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肃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三年两贡。高台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镇西府学,额进三名;宜禾县学、奇台县学,各额进四名,廪生未设。

迪化州学、昌吉县学、阜康县学,各额进四名,廪、增未设。

康熙四十四年议准:陕西平凉卫,原无专学,又不能入州、县学考试,应将平凉府学改为大学,增取八名,专取拨平凉卫童生。(不必另立卫学,其廪、增及出贡不分民卫,俱照考案先后及年月浅深为序。)

康熙五十九年议准:陕西凉州并古浪所,取进童生十二名,人多额少。嗣后增取八名,即附凉州卫学肄业。

雍正二年遵旨题准:陕西之蒲城县及宁夏等卫,照府学额,各取进童生二十名。同、乾、兴安、泾四州,咸阳、武功、、兴平、肤施、洛川、清涧、宝鸡、城固、安化、会宁、文、伏羌、秦安十四县,改为大学,各十五名。商、葭二州,三水、安平、阳、沔、镇原、盛宁、礼七县,改为中学,各十二名。华阴县向系中学,今将潼关卫并入;凤翔、庆阳二府学,向止取十五名,今均照府学额,各二十名。镇番卫向系小学,今人文最盛,改为大学,取十五名。平凉府向系中学,但平凉卫向取进八名,今裁卫附府,准照府学额,取二十名。凉州卫向系中学,今改照大学,取十五名。古浪所向取进八名,今附入凉学,再增八名。凉学廪、增,旧止二十名。今增古浪所八名,准加廪、增各十名。其出照州学例,三年两贡。

雍正五年议准:陕西潼关卫,前经归并华阴县,改华阴中学为大学。今卫改为县,华阴仍照中学旧额,取进童生十二名。所改潼关县学,应照该卫原额,取进十二名,设廪、增各二十名。出贡之年,亦照县学例,两年一贡。

雍正十二年议准:陕西商、兴二州属之镇安、山阳、商南、平利、紫阳、石泉、白河七县,均系小学。从前因应试人少,取不及额。今文风日开,仍各照原额,取进童生八名。廪、增亦应仍照原额二十名之数,俟岁、科两试考居优等者补足。又紫阳、山阳、商南三学,廪生已敷原额。自本年起,应准其二年一贡。石泉、镇安二学,现在廪生十四名、十三名不等,暂准其三年一贡。平利、白河二学,现在十名、九名不等,暂准其四年一贡。此四学,统俟廪生陆续补足二十名之数,仍准照例,二年一贡。

雍正十三年议准:陕西西安、延安、巩昌三府,分设直隶耀、同、华、乾、、秦六州。酌减西安府学文童五名,一归耀属之白水,一归同属之朝邑,一归华属之蒲城,一归乾属之武功。又减入学武童一名,归武功。延安府学减文、武各三名,归州。巩昌府学减文、武各三名,归秦州。该学政于按试时,统于各该州并所属县内凭文取进,仍照定例,宁缺毋滥。

乾隆元年议准:陕西同州升府,取进童生二十名,设廪、增各四十名。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时,照府学例,一年一贡。新设之大荔县,取进文童二十名,武童十五名。设廪、增各二十名,于原设州学廪、增各三十名内,酌留二十名于县学,余十名归入府学。照例二年一贡。再雍正十三年,将西安府文童入学数内,拨入耀州属之白水县、同州府属之朝邑县、华州属之蒲城县、乾州并所属之武功县各一名。又拨给武功县武童入学一名。今白水、朝邑、蒲城均归同州府管辖,已另设额数。原拨入三县之入学文童各一名,仍归西安府学。又陕省各府入学皆二十名,西安府学文童额止十八名,武童额止十九名,仍属偏枯。应加文二名,武一名,以符府学之例。

乾隆二年议准:陕西葭州并所属之府谷、神木二县,复改隶榆林府。从前延安府童生入学额内拨入葭州一名,应仍归延安府学。延安府学取进童生十八名。如葭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人文较盛,应于榆林府学额进十二名内,同榆林、怀远二县酌量取进。

又议准:甘肃口外安西、沙州、靖逆、柳沟、赤金五卫所,迩来生齿日繁,未经设学。应将安西五卫所生童,准其赴肃州随棚考试,取进童生十名,暂附肃州学管辖。俟人文增盛之时,再行题请设学。其西宁府属之大通卫,取进童生一名,附入府学。

乾隆三年议准:甘肃移驻临洮府,照该省府学例,取进童生二十名。狄道县升州,照该省州学例,取进童生十五名。皋兰县照中学例,取进童生十二名。

乾隆四年议准:甘肃皋兰,虽改州为县,其土地、人民、读书应试者如故,学额未便议减,仍应照兰州原额,取进童生十五名。

乾隆五年议准:陕西宁夏府属新渠、宝丰二县,既经裁汰,查二县之民,从前原隶灵州、宁夏、宁朔、中卫、平罗五州县,令仍归本籍。其户口原不加多。若将新、宝两县入学二十四名旧额,尽数拨增,未免太浮。令该学政按试时,于五州县内视人文多寡,酌量增取八名,分隶各学。再将八名拨入宁夏府,以符该省大府之额。其武童,亦照文童之例考取。

乾隆八年议准:甘肃口外安西、沙州、靖逆、柳沟、赤金五卫生员,向隶肃州学管辖。但去肃千有余里,稽察莫及。应于五卫适中之安西卫,增设教授一人。五卫生员,均拨归该教授管辖。五卫设廪、增各三名,俟十二年后,六年一贡。

乾隆十一年议准:甘肃兰州原设学额十五名,廪额三十名。自乾隆三年,改为皋兰县,减去廪额十名,童生进额三名。嗣于乾隆四年,准复学额三名,照旧取进十五名。至廪生额数,定例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今兰州既改为皋兰县,应将原补之廪生三十名,令该学政查明年分深者存留二十名,以符县学之额。其余十名,改为候廪,与新案考居优等生员新旧间补。并照县学例,二年一贡。

乾隆十二年议准:潼关县既经裁汰,原设学额十二名,应一半归于厅学,每试取进六名。其余六名,拨入屯户最多之华阴、朝邑各二名;同州府学二名,通融取进。现在之实廪,存留厅学出贡。虚廪存留厅学挨补。其余生童,悉归坐落之该厅、州、县应试。再潼关县学,原设廪、增各二十名,其廪生例应两年一贡。今既改为厅学,止取进童生六名,此后廪、增各缺及出贡年分,不得仍照旧例。应令该督、抚会同学政,定议酌减咨部。至从前旧有之廪生,仍照县学例,两年一贡。

乾隆十三年议准:陕西华阴县屯籍士子,向居潼关一县之半。今潼关县裁归同知管辖,华阴屯户统归经理。朝邑应试童生无几,前议学额,华、朝各分二名,稍觉不均。应将原潼关县取进童生十二名,酌留九名于厅学,余三名,以二归大荔县,一归朝邑取进。潼关原设廪、增二十名,各减去五名,仍留厅学各十五名,以食饩年深者十五名为实廪,余作候廪,照考案新旧间补。县学现在之虚廪、实廪,留于厅学,两年一贡。俟三次岁考后,存廪十五名,三年一贡。

又议准:西安肤施县屯民,改隶宜、保、靖三县管辖。应试童生,不便仍向肤施收考。嗣后,肤施县改隶宜、保、靖三县屯民,令其各归该县考试。至屯民应考人数无多,宜、保、靖三县学额,无庸议增。肤施县学额,亦无庸议减。补廪、挨贡,仍照往例办理。

乾隆二十七年议准:陕西华亭县属之瓦亭驿并附近之十三村庄,归并固原州管辖。所有文、武生员,准其拨入固原州管束。内有实增改归者,应作候增,照考案与固原州学一体间补。

又议准:甘肃大通卫,取进童生一名,向系拨归府学。今改为大通县,又将西宁县北川一十八堡居民一千余户拨归管理。文、武童生,较前实已加增。应将大通县岁、科两试各增取文童一名,岁试增取武童一名。共取进文童二名,武童二名。毋庸拨府,一并归县学管理。俟将来人文渐盛,再行题请开设廪、增。

乾隆二十八年议准:大通卫改县设学,从前已进之生员,均拨入大通县学管束。其实廪,俱改为候廪。俟设廪、增时,照例新旧间补。

乾隆三十三年议准:大通自改县后,拨归庄堡生齿日繁,人文渐盛。应将西宁府学廪、增各四十名额内,各拨二名,归入大通县学作缺,六年一贡。

乾隆三十四年议准:乌鲁木齐地方,仰蒙圣恩加意抚绥,驻兵屯田,招徕开垦,生齿繁盛,渐如内地。自设立义学以来,兵民子弟俱各踊跃。现在读书、习弓马者,均有成效。照安西、敦煌等县之例,设立学额,以示鼓舞,于新疆自有裨益。应将迪化、宁边二厅兵民子弟内岁、科两试,每厅各取进文童四名,岁试取进武童四名,交与两厅管束。其考试事宜,及生童取进各卷册,均照安西之例,归于陕甘学政,咨部办理。但查乌鲁木齐距肃远,诸童应试维艰,应令陕甘学政,按临肃州之前,将考试文、武生童题目封固,预行密送驻img461大臣。俟厅、道将录取应试文童名册呈送到日,驻img462大臣严行扃试。试毕,仍将试卷封固,移送学臣,按额取进。其武童外场弓马技艺,由厅、道录送驻img463大臣考试,分别等次造册,并俟考试策论毕,将册及试卷一并移送学臣。于弓马技艺册列上等而策论文理亦能通顺者,按额取进。如文、武童生试卷不能足额,均照例宁缺毋滥。其设立训导,及帮补廪、增,出贡年分,俟人文充盛,生员数满百名之后,再后题请。

乾隆三十八年议准:巴里坤地势延袤,幅员辽阔。在昔仅为关外藩屏,今自新疆式廓以来,拓地万有余里,巴里坤为四面适中之区。迩年,城郭民屯繁庶,久同内地。兼之属国来往,商贾辐辏,实为边陲一大都会。应遵旨将巴里坤改设为府,即以乌鲁木齐为属州,所有哈密辟展木垒及附近设有职官之处,并归管辖。查巴里坤厅属兵民子弟,敦书讲射,渐已蔚然可观。向随安西所属三县,赴肃州考试,往返四千余里,难以跋涉。应照乌鲁木齐迪化、宁边二厅封题考试之例,专设学额,岁、科两试取进文童各四名,岁试武童取进四名。俟人文渐盛,另请加设廪、增。令陕甘学政,按临肃州之前,将文、武童生试题封固密行安西道,将该府、县录送童生严密扃试,封送学政,按额取进。其武童外场弓马技艺,由府、县录送,该道会同驻img464大臣考试,分别等次造册,并考试策论,将试卷一并移送学臣,按额取进。如试卷不能足额,均照例宁缺毋滥。其余悉照乌鲁木齐之例办理。

又议准:安西府学,原由渊泉、玉门、敦煌三县取拨。今安西府改为直隶州,裁汰渊泉县,除已进之生员改拨各学管辖外,其原设学额,未便议裁。应将安西州及玉门、敦煌二县,各取进童生六名,以符旧额。再安西府及渊泉县两学,原设廪生各二名,今既裁改,应准拨归新改州学,照旧食饩。

乾隆三十九年议准:安西府改为直隶州,并裁汰渊泉县。府、县两学,原设廪生各二名,前经题准,拨归新改州学。其原设增缺,亦应一体拨入州学帮补。现在廪、增各生,本隶渊泉者,拨入州学,即以实廪、实增注册。其籍隶玉门等处者,改归原籍各学,应作为候廪、候增。遇县学有缺,新旧间补。至现在取进镇西府属童生,暂发宜禾县督课。俟该督题定后,再为分拨。

又议准:迪化州改为直隶州,宁边州同改为昌吉县。其所设学额,应照原议。岁、科两试,准其各取进文童四名,岁试取进武童四名。令陕西学政按临肃州之前,将题目密送巴里坤道,严行扃试。仍将试卷封送学政,按额取进。再查迪化州,初议为镇西府属州,曾经议请照内地州、县酌拨府学之例,于迪化州岁、科两试文、武生童内,酌拨府学各一名。今迪化州改为直隶州,宁边州同改为昌吉县,已不由镇西府管辖。其文、武生童,无拨府之例。应将该州、县应试童生照额取进,各归本学收管。毋庸酌拨府学。

又议准:巴里坤改为镇西府,附府设宜禾县。岁、科考试,原议令该学政于按临肃州之前将试题封固,密行安西道扃试。仍将试卷封送学政,按额取进。武童弓马技艺,由该道会同驻img465大臣,分别等次,移送学政,按额录取。但该道现已移驻乌鲁木齐,距巴里坤路途遥远。而新设之直隶迪化州及昌吉县文、武生童,现议由学政封题密送该道扃试。若照原议,将宜禾县文、武生童仍令安西道扃试,不惟道路遥远,往返需时,且口外各处设学,学政考试,系一时封发题目,恐该道亦不能分身兼理。嗣后,宜禾县考试童生,先由该府、县录取造册,呈送陕甘学政。俟学政按临肃州之前,将题目封发镇西府严密扃试。并将试卷密送学政,按额录取。其武童外场弓马技艺,由该府会同巴里坤镇考试,分别等次造册。并将考试策论同试卷一并封送学政阅取。至镇西府学,应于所属宜禾县生童内岁、科两试各拨府学文童二名,岁试拨武童二名。

乾隆四十一年议准:甘肃特纳格尔等处,改设奇台、阜康二县。专设学额,岁、科两试。奇台、阜康二县,各取进文童四名,岁试取进武童四名。奇台县系镇西府管辖,应照内地之例,拨入府学文童一名,武童一名。查镇西府所辖宜禾县,原定拨府学二名。今奇台并隶镇西府,定为拨府学额三名,于所属宜禾、奇台二县凭文拨取。其阜康县,系直隶迪化州管辖。取进文、武生童,各归本学收管,毋庸酌拨府学。学政按临肃州之前,将考试文、武生童题目,密送镇西府并巴里坤道严密扃试。封送学政,按额取进。如试卷不能足额,照例宁缺毋滥。

注释:

①沔县学,原文“沔”字中“硏”旁误为“丐”,径改。

②增生二十名,原文“二”字后掉一“十”字,径补。

③按,原文中“不必另立卫学,其廪、增及出贡”为小字注文,其后换页之首行“不分民卫,俱照考案先后及年月浅深为序”为大字正文。然细味其意,自“不分民卫”之后应仍为小字注文,径改。

④原文称“酌减西安府学文童五名”,其下又称:“一归耀属之白水,一归同属之朝邑,一归华属之蒲城,一归乾属之武功”,尚缺一归属,文中有误。按,与其下“乾隆元年议准”条中“乾州并所属之武功县各一名”相对照,此处在“一归华属之蒲城”后,当缺失“一归乾州”之句。

⑤随棚,“棚”,指考棚。原文误为“随栅”,径改。

⑥屯,即屯田,旧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

⑦乌鲁木齐,原文为“乌噜木齐”。按,《清史稿·志五十一·地理二十三》“迪化府”条载:“乾隆二十年,平准噶尔,始内属,改名乌鲁木齐,筑土城。”

⑧式廓,规模,范围。《诗经·大雅·皇矣》:“上帝耆之,憎其式廓。”朱熹《集传》:“式廓,犹言规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