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四川学额

卷五十七 四川学额

成都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成都县学、华阳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十五名,增生十五名,二县轮流三年两贡。简易学、崇庆州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汉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郫县学、崇宁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二县轮流二年一贡。温江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金堂县学,额进九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新都县学、灌县学、什邡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新繁县学、彭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二县轮流二年一贡。新津县学、双流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二县轮流二年一贡。

重庆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巴县学、江津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长寿县学、大足县学、永川县学、荣昌县学、綦江县学、南川县学、璧山县学、定远县学、铜梁县学、安居县学(安居县先经裁汰,其学未裁,后归铜梁县管属。),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合州学、涪州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保宁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阆中县学、南部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广元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苍溪县学、昭化县学、通江县学、南江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巴州学、剑州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顺庆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南充县学、西充县学、营山县学、渠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蓬州学、广安州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仪陇县学、大竹县学、邻水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岳池县学,额进八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三年一贡。

叙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宜宾县学、富顺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南溪县学、长宁县学、隆昌县学、庆符县学、筠连县学、高县学、珙县学、兴文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屏山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夔州府学,额进十四名,廪生三十四名,增生三十四名,三年两贡。奉节县学,额进八名,廪生十三名,增生十三名;大宁县学,额进四名,廪生七名,增生七名,二县轮流二年一贡。巫山县学、云阳县学、万县学、开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石纉厅,童生考试,由同知录送学政,即于夔州府学额内取进。

龙安府学,额进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平武县学、江油县学、石泉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彰明县学,额进五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松潘厅学,额进六名,廪生十五名,增生十五名,三年一贡。

宁远府学未设。西昌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会理州学、盐源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冕宁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越辒厅学,额进六名,廪生十五名,增生十五名,三年一贡。

雅州府学,额进二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雅安县未设学。名山县学、荣经县学、芦山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清溪县学,额进六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天全州,童生取进者入府学额内。

嘉定府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乐山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峨眉县学、犍为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洪雅县学、夹江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荣县学、威远县学,各额进六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二县轮流二年一贡。

潼川府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三台县学、射洪县学、盐亭县学、遂宁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中江县学、蓬溪县学、安岳县学、乐至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眉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二名,增生二十二名,三年两贡。彭山县学、青神县学,各额进六名,廪生十一名,增生十一名,四年一贡。丹眣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邛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大邑县学、蒲江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泸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江安县学、合江县学、纳溪县学、九姓司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资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五名,增生二十五名,三年两贡。仁寿县学、资阳县学,各额进九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井研县学,额进十名;内江县学,额进十二名,各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绵州学,额进十四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德阳县学,额进七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安县学、绵竹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梓潼县学,额进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茂州学、汶川县学、保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达州学,额进十四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东乡县学、太平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新宁县学,额进八名,廪生十五名,增生十五名,与梁山县学三年轮流两贡。

忠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酆都县学、垫江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梁山县学,额进八名,廪生十五名,增生十五名,与新宁县学三年轮流两贡。

酉阳州学、黔江县学、彭水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秀山县未设学。

叙永厅学、永宁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康熙二十八年议准:四川奉节县为夔府首邑,又兼大宁归并,人文渐盛。应复建学,照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

康熙五十九年议准:四川东川府,自六十年为始,取进童生十五名。其补廪、出贡,俟人文渐盛,再行具题。

雍正二年遵旨题准:四川省之嘉定州,照府学额,取进童生二十名。崇庆、简、眉、雅、邛、泸六州,成都、阆中、南部、遵义四县,改为大学,各十五名。温江、新繁、新津、郫、巴、江津、南充、宜宾、富顺、奉节、绥阳、洪雅、遂宁十三县,改为中学,各十二名。

雍正六年议准:四川黎大所,原为州治。自兵燹之后,生童寄籍于各府、州、县、卫、所应试。今生齿日繁,文风渐盛,宜专设一学。自雍正五年为始,取进童生六名。其补廪、出贡,俟人文日盛,题请再议。

雍正七年议准:四川复设华阳县,系由成都县分出。应将成都县额进童生十五名,并额设廪、增各二十名,分半归华阳县学。其现在附生、武生,各按居址分隶两县。至岁、科取进童生拨入府学之数,亦令两县分派量拨。再查成都县学,原系二年一贡。今既分拨两县,自应轮贡。前二年,成都县贡一人。后二年,华阳县贡一人。照此轮转。又威州原取童生十二名,保县八名。查威州僻处边荒,人文未盛,向来间有缺额之时。今既裁归保县,应将保县照中学,取进童生十二名。廪、增出贡,俱照县学例,廪、增各二十名,二年出贡一名。至威州,旧有之廪生三十名,即附于保县食饩,暂照州学例,三年出贡二人。所出廪缺,不准顶补。内有候廪者,亦照年分挨贡。增、附生,于归并后考列优等,与保县学生员序补廪、增。又马湖府已经裁汰,所属屏山县,归叙州府,并未设学。应将马湖府学改为县学,取进童生十五名。其府学旧设廪生四十名,暂准照旧食饩,每年出贡一名,缺出不准顶补。俟扣至二十名之时,方准补缺,并即照县学二年一贡之例。以上各学取进,俱以雍正八年为始。

雍正八年议准:四川新设十四县,除大定、璧山、定远、安岳四县,先年裁县未经裁学,应照旧遵行外,应将新津、郫、新繁三县原取进童生十二名,原设廪、增各二十名,与新设之双流、崇宁、彭三县平分,各取进六名,廪、增各分十名。仍照县学二年一贡之例,新旧两县轮流出贡。德阳、梁山二县,原取进童生各八名,原设廪、增各二十名,与新设之罗江、新宁二县平分,各取进四名,廪、增各分十名。亦照县学二年一贡之例,两县轮流出贡。至绵州分设彰明一县,将原额取进童生十二名,绵州得七名,彰明得五名。原额廪、增各三十名,以二十名归绵州,以十名归彰明。照州学三年两贡之例,于应贡之年,州贡二名后县贡一名,周而复始。眉州分设青神、彭山二县,将原取进童生十五名,眉州得七名,青神、彭山各得四名。原额廪、增各三十名,以十四名归眉州,青神、彭山各分八名。仍照州学三年两贡之例,州贡一名后青神县贡一名,州再贡一名后彭山县贡一名,亦周而复始。又荣县原系小学,人文称盛。今分设威远一县,将荣县、威远均改作中学之半,取进童生各六名,廪、增各分十名,照县学二年一贡之例,两县轮流出贡。又奉节原系中学,今分设大宁一县,人数仅三分之一。应将原取进童生十二名,奉节得八名,大宁得四名。原额廪、增各二十名,以十三名归奉节,以七名归大宁,仍照县学二年一贡之例,两县轮流出贡。以上分设新旧各县,均照旧额分拨取进。应俟人文充盛之日,学政具题再议。

雍正九年议准:四川茂州羌民,准其与汉民一体应试,取额不必加增。

雍正十年议准:四川成都、华阳原系两县,又系省会首邑,与他处分设者不同,均照中学例,每县各取进童生十二名。

雍正十二年议准:四川夔州府,原属之达州梁山,地广人众。今达州既升直隶州,梁山又拨入直隶忠州,应于夔州府学额进童生二十名内减去六名,以四归梁山,二归达州。于该州及所属县内,凭文分取。

雍正十三年议准:黔省毕节县属之赤水河北地方,拨归永宁县,统归川省管辖。所有钱粮户口,业经造册归川。惟考试一事,赤水河北地方应考童生,自永邑归川之后,即赴永宁考试入学,已逾三年。而文、武生员岁、科两试,至今仍赴黔省,殊属未便。应将毕节县河北地方之文、武生员,逐一查明,改归永宁县应试约束。仍令该学政将拨归之文、武生员备造清册,送部查核。并严饬改归之子弟,以永宁县之籍贯考试,不得两地冒考。

又议准:州省各属土司苗童,与汉童一并凭文去取,卷面不必分别汉、苗,取额不必加增。

乾隆六年议准:四川嘉定、潼川自改设府治以来,迄今七载,宜分设学校,以隆作育。应将嘉定府之乐山县学,改为嘉定府学。其乐山县学,即附于嘉定府学内。潼川府之三台县学,改为潼川府学。其三台县学,即附于潼川府学内。均无庸另建学宫。嘉定、潼川府学额,照龙安、夔州二府之例,各取进童生十五名。至廪、增出贡,向例新设进额之府、州、县学,统俟岁、科数次之后,人数日众,方准议设。惟新旧改拨之学,乃有旧学廪、增年分浅者拨进新学之例。查乐山、三台二县,原系州学,设廪、增各三十名。改县以来,因未设府学,尚仍其旧。今府学既设,应将二县学廪、增各三十名内,择其充补年分浅者,各以十名拨入各府学。其本学各留二十名,以符县学定制。所有拨入府学之廪生十名,仍按其在原学应行出贡之期,挨次出贡。此外添设廪、增及出贡之处,照例岁、科数次之后,人数渐多,再行酌议增设。

乾隆十二年议准:四川岳池县,设学已久,文风渐盛。应照小学例,设廪、增各十名。新补廪生,俟十二年后,准三年一贡。

乾隆十七年议准:四川眉川,原系中学,取进童生十二名。自雍正二年改为大学,取十五名。嗣因分设彭山、青神两县,于雍正八年,将州学额十五名,以七名归眉川;八名归两县,各分四名。其原额廪、增三十名,以十四名归州;十六名归县,各分八名。照州学三年两贡例,一州两县轮流出贡。今眉州、彭山、青神人文日盛,应准量为加增。嗣后,眉州学,加取进童生三名,定为十名。彭山、青神二县学,各加取二名,定为六名。其廪、增额数,各量加三名。眉川定为十七名,两县各定为十一名。俟岁、科两试后,准以新加之额顶补。其廪、增,既经酌加,出贡亦宜略为变通,应照各州、县学之例,一体挨贡。

乾隆十八年议准:四川绵州及德阳、罗江、新津、双流、新繁、彭、郫、崇宁等八县,自雍正八年分设,迄今二十余载,化洽人众。从前分拨取进学额,诚属过隘。嗣后,绵州学,加取进童生三名,定为十名。德阳、罗江二县,各加取二名,定为六名。新津、双流、新繁、彭、郫、崇宁六县学,各加二名,定为八名。其廪、增额数,及出贡年分,均照旧办理。

又议准:成都、华阳二县学,均加廪、增各五名,定为十五名。合两县廪额,正符州学廪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之例。嗣后,三年之内,令两县轮流各贡一人。

乾隆二十年议准:四川眉州学,三年两贡。彭山、青神二县学,二年一贡。均未免太优。嗣后,眉州学,照资州之例,改为二年一贡。彭、青二县,照清溪之例,四年一贡。

乾隆二十一年议准:四川巴县,缙云山岭以西,分归璧山县管辖。所有文、武童生,即令赴璧山县应试。两县均系重庆府属,学政临考时,酌量于府学额内,将璧山、巴县文、武童生凭文拨取数名,毋庸更定额数。至巴县嘉陵江以北,分归江北镇同知管辖,文、武童生,仍归巴县考试,毋庸设学改额。

乾隆二十六年议准:四川之直隶茂州及所属保县,直隶松潘厅,宁远府之越卫等处,均属边徼地瘠,向学寥寥。而取进额数,茂州、保县各十二名,松潘、越各八名。人少额宽,徒滋冒滥。至直隶资州,直隶眉州,直隶达州之新宁县等处,应考童生自七八百名至千余名不等。而取进额数,资州八名,眉州十名,新宁四名。人多额少,较之茂州等处,不无偏枯。应将茂州、保县二学取进生员,各减四名。松潘、越二学,各减二名。即以减去之数,于资州酌加四名,眉州酌加二名,均足十二名之数。新宁原额四名,酌加四名。尚有减去之二名,应俟松、茂等处人文稍盛之日,奏请增给。其取进武童,及廪、增额数,均照此增减。仍行令该学政另行查办,报部核准备案。

又议准:松潘厅改为直隶同知。嗣后,松潘所属生童,准其附入成棚考试。

乾隆二十七年议准:四川之茂州,原额廪、增各三十名,三年二贡。应减去廪、增各十名,二年一贡。松潘、越,原额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应减去五名,三年一贡。保县原额廪、增各二十名,二年一贡,正合小学之例,仍照旧例办理。至茂州、松潘、越现有之廪生,暂准其照旧食饩出贡,俟岁、科两次之后,照新议减定之例办理。所有减去之廪、增二十名,准于资川加五名,为二十五名。眉州加五名,为二十二名。新宁加五名,为十五名。余剩五名,查新宁与梁山,系雍正八年两县分学各四名,廪、增各十名,轮流四年各贡一名。嗣于雍正十三年,将夔州府学额内拨四名归于梁山,以足原额八名之数。而廪、增额数,并未加增。今应加入梁山五名,为十五名。其资州、眉州,现在廪生无多,暂照旧例二年一贡。俟岁、科两次之后,三年两贡。新宁、梁山合照州贡之例,三年两县轮流各贡一名。

乾隆二十九年议准:四川嘉定、潼川二府,设学已久。先经议准,俟岁、科数次,人数渐多,再行添设廪、增。今两府拨补取进生员,各有二百余名,是人数已多。而廪、增仅设十缺,殊于府学定例未协。应准其各添廪、增十名。至出贡之期,在从前由乐山、三台二县拨府之廪生十名,固应仍按其原学挨次出贡。而此后陆续帮补之别县廪生,自未便与乐山、三台二学分年出贡。应将嘉、潼二府廪生,定为两年一贡。其乐山、三台二县,现在廪、增各二十名,已符县制,亦应两年一贡。俱于乾隆三十九年起,各归各学办理。

又议准:四川叙州府属之屏山县,多有可垦地亩,移驻通判管理。所有文、武生童,仍附入屏山县考试。俟文风大盛,再行题请设学。

乾隆三十年议准:四川夔州府学,原额取进童生二十名,廪、增各四十名。嗣于雍正十二年裁减进额,以四名归梁山,二名归达州。而廪、增额缺,未经议裁。该学人文不能相称,应裁汰廪、增各六名,定为三十四名,照州学例,三年两贡。

乾隆三十五年议准:四川罗江县裁并绵州,又将绵州地方分拨四分之一改隶梓潼县。应于罗江县学原额六名内,分拨绵州四名。嗣后,绵州连原额十名,共取进十四名。其二名,拨入梓潼县学,连原额八名,共取进十名。绵州廪、增原额各二十名,与彰明县轮流出贡。罗江县廪、增原额各十名,与德阳县轮流出贡。今罗江县廪、增额数归并绵州,廪、增各三十名,与州学定额相符。应照州学例,三年两贡,毋庸与彰明、德阳二县轮贡。彰明、德阳二县,廪、增各额数,均止有十名。应照清溪县之例,四年一贡。梓潼县,廪、增额数及出贡年分,仍循旧例。

乾隆三十八年议准:四川资州所属之资阳、仁寿二县学,现在应试人多,原额各进八名。井研县学,文童较少,原额进十二名。应将井研额内酌减二名,以一名拨入资阳,一名拨入仁寿,均作为定额。再成都府所属之金堂县,原额进八名;绵州所属之德阳县,原额进六名。今人文日起,童试人数渐多,未免限于名额。应将乾隆二十七年议裁松潘等处学额所余二名,分拨金堂、德阳二学,各给一名。

注释:

①丹眣,按,《清史稿·志四十四·地理十六》“眉州直隶州”条中则为“丹棱”。《辞海》等工具书中亦只收“丹棱”。

②州省,据上“雍正十三年议准”条中文意,当为“川省”之误。

③轮贡,按,原文“轮”字中右偏旁下误为“朋”,《康熙字典》无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