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九 挑选佾舞
卷七十九 挑选佾舞
雍正五年议准:山东曲阜县乐舞生入学,俱于现在乐舞生中考取。该学政会同衍圣公,将现在文庙供事之乐舞生秉公查明。其不谙音律者,俱著澄汰,照数选补一百五十四名,造具年貌、籍贯清册存案。每学臣于考试之前,先将乐章音律当堂考验。果能谙练通晓,然后考其文理。优长者,酌取四名,入曲阜县充附。其从前兖州①府学充附之三十六名,俱行裁停。
雍正十三年题准:春秋祭祀,例用乐舞,应慎重拣选充补。请通行严查,令各该州、县会同教官,将现在乐舞生,详加考验。择其实系本籍俊秀子弟,通晓音律、娴熟礼仪者,仍行存留。饬令该教官勤加演习,务令熟习礼仪,虔供祀事。如有冒滥,悉行黜退。将原给执照,概行追销。其学政给照之处,永行禁止。嗣后,如有学臣滥给印照,该督、抚即行严参。其乐舞生,如有假冒朋充,把持武断等情,该地方官一面详革,即行究治。
乾隆五年奏准:各省府、州、县学乐舞生,每学遵例,舞用六佾②。即照乐舞之数,额设三十六名,外加四名,以备疾病、事故更替之用。务令各该州、县会同教官,考选本籍俊秀、通晓音律、娴习礼仪者,方准充补。遇有缺出,另行考选足数。此外不许浮充,仍造册申报学臣查核。每遇学臣按临,免其府、县两试,由教官册送府、县,叙入考案之后,申送院考,凭文录取。
又议准:曲阜文庙乐舞生,于庙、林③额设庙户、佃户,择其子弟通晓音律、熟习礼仪兼知文艺者充补。如人数不足,即以曲阜县童生挑补。
乾隆六年议准:顺天府遴选乐舞生,请照考试儒童之例,责令取具廪保甘结,由教官加结,送县审音。委系本籍之人,方准选补。至考试时,仍令教官查核确实,申送院考。如有顶冒情弊,将出结各官,照例参处。至学政给发乐舞执照之例,已通行禁革。但恐复有踵行之弊,应再通饬各学臣,将选取乐舞生,责令该管官造册申报,以备存查。毋得滥给执照,以除影射之弊。
乾隆七年议准:太常寺乐舞生有三等:乐生为上,舞生次之,执事生又次之。同系供应祀事之员,其常服帽顶,均准戴金盘光银顶。至各省文庙乐舞生,较之太常寺乐舞生,应加区别。除祭丁仍用衫雀顶外,其常服帽顶,但许用银盘起花银顶。如僭越者,照违制例治罪。
乾隆八年议准:乐舞生等,既已趋跄④殿庑,自应谙通文义。应将取进儒童之外,择其文理颇明者,另案备取。抄发各学,以充乐舞之用。俟新案既颁,随将旧案停止。倘其中有志上进,专攻举业,而不愿充补者,亦不得强其从事。
又议准:向来乐舞生,多属张冠李戴,父业子承,弊难枚举。若另案备取一法一行,恐不肖学臣,得以罔⑤利营私。应令州、县于与考童生内略知文义者,取具邻族甘结,会同教官选补,册送学臣查核。其院试时,仍用廪保童生各结,以防顶冒。至学臣于按临之时,将该属册载之乐舞生,饬令提调官按名考验。实系应试儒童,略知文义者,方准永远充补。若系目不识丁之人,滥行选充,即详明斥革,另行选补。仍将滥选之州、县教官,查参议处。
乾隆十年议准:顺天大、宛二县乐舞生,应令教官一体审查送试。如有审音不实,滥行出结者,将申送之知县等,照例议处。
注释:
①兖州,原文为“充州”,误,径改。
②六佾,佾,音艺,古代乐舞之行列。《梁传·隐公五年》:“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左传·隐公五年》:“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③庙、林,即孔庙、孔林。孔庙,旧时纪念和祭祀孔子之祠庙,以山东曲阜孔庙为最早、最大。孔林,即曲阜孔子及其后裔墓园。
④趋跄,谓行步快慢有节奏。《诗·齐风·猗嗟》:“巧趋跄兮。”郑玄笺:“跄,巧趋貌。”孔颖达疏:“礼有徐趋疾趋,为之有巧有拙,故美其巧趋跄兮。”
⑤罔,同“网(网)”。《易·系辞下》:“(伏羲)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