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季考月课
卷二十八 季考月课
顺治十二年奉上谕:各学生员,令提学御史、提学道严饬府、州、县、卫各学教官,月加课程,不得旷废。亦不得假借督课陵虐诸生。
康熙二十七年定:武生无武学处,照例属文学教官管理。除骑射外,教以《武经七书》、《百将传》及《孝经》、《四书》,俾知大义。提调仍将各学射圃修辑①,置备弓矢。教官率武生较射其中,以饬武备。
雍正元年议准:学宫之内广置斋舍,多设廪膳。凡属生员,苟能勤加课艺,互相砥砺,则亲师取友,裨益良多。若终年不至学宫,其与教官相往来者,不过修岁②时馈赠之仪,无关于讲习讨论之事。欲求积学之士,岂可多得?应令直省学臣,通饬府、州、县、卫教授、学正、教谕、训导,务立课程,面加考试。如果有游学、远馆、随任等情,教官亦不得借此苛求,以滋烦扰。至于新进生员,尤为进身之初,岂可使身无检束,听其游荡。应照国子监坐监之例,令其在学肄业,俟下案新生至学为满。或有亲老家贫,势不能在学肄业者,亦必分题考校,每月定期,使无旷业。倘有董率不严,怠于考课者,学臣于岁、科考时,即以文章之优、劣定教职之贤、否。
雍正五年议准:嗣后令教官按月月课、四季季考生员。除丁忧、患病、游学、有事故外,照定例严加考试。如有托故不到者,即严加惩治。三次不到者,详革。如该教官内,果能实心训迪,化导有方,学臣照例举荐。若因循苟且,视为具文者,即行题参革退。
雍正六年议准:科场取士,首场试以经书、文艺,二、三场兼试策论。原欲其留心经济③,为国家有用之才。今各学季考、月课,但试文艺,不及策论。恐士子专尚文词,不务实学。于政治事务殊无裨益。嗣后应令该学政严饬教官,季考、月课时,于书文一篇外,或试以策,或试以论,务期切近时务,通达政治。严立课程,分别优、劣,以示劝惩。倘教官不实心奉行,该学政题参议处。
又议准:嗣后府学生员,百里以内者,其月课仍在府学。百里以外者,在州从州,在县从县。令州、县学教官,带理月课。
雍正七年议准:律例内,刑名钱谷④,各条无不具备。乃莅政临民之要务,士子允宜奉为章程,预先学习,以为他日敷政之本。应令各省学政,转饬各学教官,每当月课、季考之次日,将《大清律》⑤与之讲解。但律文繁多,士子平日讲习经书,势难逐条遍读。应将律内开载刑名钱谷,关系紧要者,详为讲解。使之熟习淹贯,预识政治之要。学政于按临讲书之时,令诸生各讲律例三条。士子中果有文行兼优,而又能谙熟律例,才堪办事者,该教官申送学政,该学政详加考验,于任满时保题,交部带领引见。其作何录用之处,恭请钦定。
雍正十三年议准:讲习律例,定为考核之法。饬令各学教官,于详报月课、季考文内,将所讲律例何条,其听受者何人,逐一声明。以凭学臣查核。如有怠忽不肯尽心听受者,亦列名开报。该学政分别次数,严加惩儆。务令各生细心体认,通晓熟习。倘该教官不实力讲解,仍前视为具文者,该学政查实,即行题参议处。
乾隆元年议准:定例,士子季考、月课,有不到者,戒饬。三次不到者,即行详革。但三次月课,为期不过三月。士子或因住居远,不能如期赴试者,亦间有之。嗣后,月课三次不到者,该学教官严传戒饬。其有并无事故,终年不到者,详请褫革。
乾隆九年议准:儒学教官,每月集文、武生员于明伦堂,恭诵圣祖仁皇帝《训饬士子文》,及卧碑所载各条,令诸生敬听。仍照定例,于书文之外,或试以策,或试以论。该教官衡定等第,出榜晓谕。即将试卷申送学臣查核。如教官内训迪有方,著有成效,该督、抚、学臣核实保荐。倘因循苟且,不行月课,及一季之内,缺课一、二次者,该学臣查明咨部,分别议处。生员内如有托故三次不到,及无故终年不到者,该学教官详明学臣,分别惩戒斥革。
又议准:嗣后,各学教官训迪士子,每月照例面课《四书》文外,即于赴课时,将士子专经,令其分册诵习。纲目必分年详解,面加谆劝。务期实力讲贯,或间月,或每季,试以本经疑义及史策,并二场表、判。仍将课期,及取列优等试卷,按月、按季报解学政查核。
乾隆二十五年议准:教官于月课时,一体限韵课诗。
乾隆三十八年议准:兵丁取进武生,既有营务、差操,若仍按课期赴学,未免有妨营务。应不必限定月课程期,令其于操防下班之暇,自行赴学课试。
注释:
①修辑,当为修葺之误。修葺,修理(建筑物)。《南史·梁吴平侯景传》:“修葺城垒,申警边备,理辞讼,劝农桑。”
②修岁,修,通“”,本指干肉,借指致送师长之酬金。修岁,此指生员过年时向教官拜年送礼。
③经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杜甫《上水遣怀》诗:“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④刑名、钱谷,刑名,谓刑罚名称,如死刑、徒刑等。钱谷,指钱粮、税收、会计等。此指律条所涉内容。
⑤《大清律》,本为清代多部法典之总称。依时间顺序,此则指最初之《大清律集解附例》,顺治三年(1646)颁行。大体沿用《明律》,掺合满汉条例而成,康熙、雍正时均曾修订。此外,清代法典尚有乾隆五年(1740)颁行之《大清律例》,宣统二年(1910)颁行之《大清现行刑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