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八 卫学事例(学例分载各省)

卷六十八 卫学事例(学例分载各省)

顺治十六年题准:直隶山海、宣府各卫学,边远无可归并,仍准照旧。其怀来、永宁二卫,归并延庆州。保安卫,归并保安州。龙门所,归并开平州。昌平卫,归并昌平州。嗣后,童生应试,俱取州、县官印给廪生保结,不必另立卫册。凡各卫学归并府、州、县者,皆照此例。

顺治十七年议准:湖广平、清、偏、镇四卫,附贵州省考试。

康熙二十六年议准:直隶怀来、永宁、保安三卫,仍照额取进童生。其廪、增及出贡,亦照各县例。至三卫学务,仍令保安州学、延庆州学兼摄。

康熙二十七年议准:湖广平溪、清浪二卫学,因改隶武昌,相距二千五百里,中隔洞庭,赴试维艰,仍照旧令黔省提学考试。

康熙三十二年议准:湖广五开卫,入学额数及廪、增、出贡,均照中学例,即令靖州学教官兼摄。

康熙四十四年议准:陕西平凉卫,原无专学,又不能入州、县学考试,应将平凉府学改为大学,增额取拨平凉卫童生,不必另立卫学。其廪、增及出贡,不分民、卫,俱照考试案先后及年月浅深为序。

康熙五十三年议准:湖广辰州府属之镇溪所,修建学宫,照五寨司例,定额取进。以泸溪县训导就近兼摄。

康熙五十五年议准:广东各卫所,照各省卫学例,均定额取进,不必设学、设官,拨入各府学官督率。其廪、增及出贡,即附入各府学额内。

康熙五十九年议准:陕西凉州并古浪所,人多额少,应增额取进,即附凉州卫学肄业。

康熙六十年议准:直隶保定等卫军户,历年甚久,即系土著。恐不肖之徒,假冒卫籍。著严饬该府、县及教官,查明出具保结。中式后,有顶冒等弊,本身照假官例治罪。送考及出结官,照徇庇例处分。廪保黜革。

雍正二年议准:陕西潼关卫,既经裁汰,其生童归华阴等州、县考试。

雍正三年议准:黎平、永从二学,半系五开卫人,不便尽拨回籍。故学臣请照平、清二卫例,附黔考试。今奉旨,五开、铜鼓归黔管辖。其生童就黔考试,无庸置议。至黎平、永从二学,自卫改县治,画清地界为始,隶府属者,归府考试;隶卫属者,归县考试。仍将分隶之处报部。

又议准:广东广州左卫十二卫,东莞等二十六所,军户田粮,俱归并附近州、县。其卫所军童入学,原有定额名数。今一卫所户口屯粮有收入附近数州、县者,若各就屯粮归并之州、县考试,则送考零星,难以考试。嗣后,仍归从前原考之州、县考录申送。

雍正四年议准:陕西潼关卫,前经归并华阴县,改华阴中学为大学。今卫改为县,华阴仍照中学旧额。所改潼关县学,照该卫原额取进。

又议准:平凉卫附近屯民,编列卫籍,准附平凉县考试。照旧拨府学兼管。岷州卫西固所附近屯民,亦准赴岷州厅考试。其归德所,向系河州统辖。今河州卫虽裁,而生童考试,归并河州。其归德所生童,亦照例附入河州考试。

又议准:辰州府属之镇溪所,自康熙五十四年设学,考取生员。今应酌设廪、增。俟补廪十年后,照县学例出贡。

又议准:山西威远卫,现在廪、增、附生,拨入朔平府学。老营所,拨入宁武府学。其神池、利民、八角三堡,先进宁武学者,改归神池学。镇西卫,先进岢岚州学者,改归五寨学。其余卫所,原额廪、增、附生,俱照改设新县拨入县学,造册送部。

乾隆五年议准:直隶延庆卫,已复设训导。该卫童生,自下次岁试为始,改入附近昌平州考试。照例由北路同知录送学臣,与顺天府属各州、县、卫生童一体在通州考校。

乾隆八年议准:山东安东卫屯丁,向居卫城。今卫城既归并日照,应将该卫文、武生童,均归日照考试。另编字号,照原额取进。其在诸城县居住之屯丁,准其隶入诸城。如有应试子弟,即与诸城民童一例考取,毋庸另增额数。

又议准:甘肃口外,安西、沙州、靖逆、柳沟、赤金五卫生员,向隶肃州学管辖。但去肃千有余里,稽察莫及。应于五卫适中之安西卫,增设教授一员,五卫生员,均拨归该教授管辖。

乾隆九年议准:安徽凤阳府属之凤阳、凤中、长淮三卫,与考童生,并上江所属卫学,俱准照新安等卫例。责令该卫守备按名稽查,造具印册,印卷考试,录送提调。提调考试,录送学政。其童生保结,即令该卫廪生认保。如无廪生,准该卫增、附生员互相识认保送。倘有枪、冒等弊,即将该卫守备照例议处。互结生员,一体治罪。凡有卫学考试之处,一体遵行。

乾隆十年议准:直隶唐山屯,原属正定卫管辖。自裁汰正定卫后,屯内地粮,归并顺德府之唐山、任二县。其新进童生,则拨入正定府学。体制固属未符,且又舍近就远。应将唐山屯额进文、武童生,并从前拨入正定府学之文、武生员,改隶顺德府学管辖。其改隶之生,现系廪、增者,作为候廪、候增,与顺德府生员照考案先后,新旧间补。较食饩年分,一体出贡。再唐山屯地方,隶唐山县者十之七八,隶任县者十之二三,亦应移少就多。嗣后,岁、科两考,将隶任县之童生统归唐山县考试,由顺德府录送学政。即用府学之唐山屯廪生暨唐山县学之廪生,公同保结。

乾隆二十年议准:浙江鄞县所属之大嵩城,前隶定海卫管辖。定海卫指挥,驻img533镇海。自该卫裁后,地已归鄞。而城内生童,仍赴镇海应试,殊与版籍不符。嗣后,大嵩城童生,应改归鄞县考试,与该县童生凭文取进。前在镇邑入学之生员,亦应拨归鄞县儒学注册。其帮补廪增、出贡,均与该学生员一体照例办理。

又议准:山东兖州府属之东平所,未经改隶泰安管辖之前,生童向随泰安府属之东平州考试。今东平所户口钱粮既改隶泰安府管辖,其生童自应仍随东平州考试。至兰山县之元霄屯,因距兰二百余里,归并泗水县管辖。嗣后,如有生童应考,亦应附入泗水县,凭文酌取。

乾隆二十五年议准:查江南松江府金山卫学军卫来历,有勋军、屯军之分。勋军乃前明指挥使镇抚千百户之后,屯军即系耕种军田、现在佥丁领运之户。自我朝裁汰指挥等官,其子弟均散为民。虽有卫备管辖,向系散处各州、县。相沿已久,民、卫易滋混冒。今据江苏学政查明该卫勋、屯户口,及坐落各县。应责成卫备汇造清册,分送学政、布政司、松江府存贮。嗣后,考试卫童,将此册核对。如有不符,即行剔除,并将混冒之人治罪。仍令苏抚转饬,每届编审之年,将前项勋、屯户口另造一册,并取具该备并无遗漏印结送部,以便查核。至从前民冒军籍之生,即令改归民籍。其军冒民籍者,亦一并收回。嗣后,子弟俱随父兄之籍考试。倘敢仍前混冒,据册查出,即行重究。再查金山卫军户,散处华、娄、上、南地方,而考试则统归华亭。该县莫由稽查,殊为无益。应照乾隆九年议准安徽之凤阳等三卫照新安等卫之例,一体责令该卫守备录送提调,转送学政。其童生保结,令该卫廪生认保。如无廪生,准该卫增、附生员互相认识保送。倘有枪、冒等弊,即将该卫备照例议处,互结生员一体治罪。仍责令松江府查察,以专责成。该卫童生考试,准其在周浦收粮公所,以免远涉之艰。该卫生员既经清查,改归民籍者逾半。现在廪、增学额,均宜酌减。

乾隆二十六年议准:延庆卫,归并延庆州管辖。其延庆卫训导一员,照蔚县归并蔚州之例,改为延庆州乡学训导。取进入学额数,及考补廪、贡,悉照旧制办理。文、武生童,另编乡学字样,归并宣化府考试。

乾隆三十三年议准:湖北黄州府蕲州所辖之小江口地方,原属蕲州卫军地,改归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管辖。所有岁、科两试童生,令廪保先期报县,核明收考。不准临期始行投卷。并令学臣考试时另编军籍,取入府学,以免混淆。

乾隆三十八年议准:苏松所属苏州、太仓、镇海、镇江四卫军童,均已各归坐落州、县应试。其金山卫旧有守备,因事简议裁,归并镇海卫管理,久无金山卫之名。应将该卫学名目裁汰,各就生童住址,改归各县考试。将取进原额,查明各生童居住各县,人数多寡,均匀分拨。岁、科两考,照苏、太等卫之例,于册卷填明卫籍字样。其已进之廪、增、附生,俱拨归住居之县学教官,就近管束。嗣后,每届四年编审时,将屯军、勋军滋生新丁一体编查造报。临期考试,各该县按册较对。如有不符,即行剔除查究。仍责成卫廪生认保画结。如无卫廪生之县,准卫籍增、附生互相认识保送。

乾隆四十一年题复安徽学政奏卫籍丁童,由各土著州、县确核收考一案:查江苏等省卫、所军童,节经议准,各归坐落州、县考试。今该学政所奏安省卫籍丁童,亦由各土著州、县确核收考,与别省事同一例。应如所请办理。惟查该学政所称不论离卫远近,由卫报名核定,移送各州、县之处,查丁童考试,既归各州、县,不便于临考之前,复令其赴卫报名。应令各卫将本管军籍,预行造具户口印册,移送土著州、县存案。至考试届期,即令各本童径赴州、县报名,填注卫籍字样。该州、县按照本卫原册,详细核对。如有本童隐匿卫籍及廪保扶同出结者,照例治罪。倘该州、县等失于查察,并照例议处。至取进卫童,均拨入本州、县学,以便管束,毋庸拨入府学。其从前由卫录取之廪、增、附生,亦令填明卫籍,改归各土著州、县学册之处,应如该学政所请办理。

注释:

①出结官,原文为“出结宫”,误,径改。

②向系河州统辖,原文为“向系河州纯辖”,误,径改。

③上江,旧多指长江上游地区。如《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朕方欲归,正为上江米船未至,今与汝归耳。”胡三省注:“夏口以上为上江。”又因长江从安徽流入江苏,故旧称安徽为上江,江苏为下江。

④华、娄、上、南,据《清史稿·志三十三·地理五》内“松江府”条载,即华亭、娄、上海、南汇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