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贡监事例下

卷四十 贡监事例下

岁贡

顺治二年题准:直省起送贡生,府学每年一人,州学三年二人,县学二年一人。各省提学将印结单卷由各布政司起送。直隶学院由各府起送。粘连府、州、县学印结,各单内均用印钤盖。该提学仍将贡生姓名造册送部。

又题准:贡生廷试,以三月十五日,吏、礼二部官同翰林院官赴内院,公同阅卷定序。

顺治三年题准:直省岁贡生,于每年四月十五日廷试。该学臣照例考定,给单起送。限三月内到部。如过期者,候次年补试。

顺治四年颁:起送贡生廷试单文新式,通行直省提学。

又题准:提学每岁将次年应贡生员,屡经科举者三人,一正一陪,严加考选。如正贡年已衰老,文理荒疏,令以衣顶告老。次取陪贡充选。再不得人,更取其次陪贡。务于挨序之中,仍寓遴才之意。其有停廪、降廪,科、岁考居三等者,亦许收复。未收复者,不许起送。如有滥充,于所送内发回五名以上者,提学照例罚俸。

顺治八年题准:廷试贡生,礼部会同内院、吏部,于四月十五日,赴天安门外桥南行礼考试。试毕,会同阅卷定序,送吏部出榜。其考试人数,当日奏闻。

顺治九年题准:凡本年已考之正贡,遇有事故出缺,系人文未经到部,在一年以内者,将原给批咨硃卷追缴,挨次取年力精壮、文学优长者一人补贡,定限于应贡年分次年到部,方准收考。如将年远贡缺滥补市恩者起送到部,即将本生发回,革廪肄业。提学官参究。

又题准:岁贡正、陪,务以屡经科举者,仍以食饩年深为序,同补则以原考案为序。除停廪未复者,缘事住食廪饩者,服阕及告病给假过限不补考者,服满未补而缘事者,停降未复而丁忧者,皆扣算作旷外,其余概不作旷。停降考复,缘事辨复者,以文到日为始,准其实数。降增而复补廪者,准前后通算。就中较其食饩,以年月最深者为正贡,其次以是为差。每遇考贡之期,文到,提调官即取教官、廪膳、里邻合例甘结,备造年貌、籍贯,科举次数,起送考选。如值出巡,遇便投考。考取领文日,即开廪作缺。若已领硃卷,而丁忧、患病者,仍作正贡,不另补。如一年内人文未到部而病故,或问革者,有司将原领卷单追缴,另送考选。如领过盘费,问革者追,病故者免。若于考后衰老荒疏,不堪充贡者,同致仕例,不补贡。内有捏增科举,隐匿停降,及受贿让贡,并争贡者,俱黜革,起送官吏,一并查究。

顺治十一年题准:直省考贡,限一日内考经书策论四篇,务取明通淹贯之士。照题定科场解卷限期,将原卷印封,解部磨勘。不许转发誊红,以致改窜文字。其贡卷到部,如有文理荒谬者,礼部会同礼科指参。

顺治十五年题准:岁贡生于礼部过堂时,详查年力强壮者,方准送监。

顺治十六年题准:廷试贡生,礼部会同翰林院、吏部公同出题考试。试卷用翰林院印。御史二人,分东、西班监试。兵部拨步军校兵丁,赴长安左、右门看守。工部铺设考官坐案,光禄寺备执事官饭十席,并贡生供给。鸿胪寺官于天安门外引礼。銮仪卫拨校尉赴考处搜检看守。北城兵马司备官板四书五经纲鉴、《大清律》送部应用。

康熙元年题准:贵州、云南贡生,暂免廷试。贵州咨送吏部,就近改补教职。云南咨行该抚就近考试,将考过试卷封送吏部校阅,定衔序选。

又题准:岁贡一项,酌量裁减。府学三年,出贡二名。州学二年,出贡一名。县学三年,出贡一名。

康熙八年议准:岁贡仍令府学一年一贡,州学三年二贡,县学二年一贡。

康熙二十三年议准:云南荡平后,岁贡生仍暂就本省考试。试卷解送礼部,阅定次序,移咨吏部。其愿廷试者听。

康熙二十六年议准:直省岁贡,概免来京廷试。著各学臣挨序考准,咨部补授训导。捐纳岁贡,亦听考送补授。愿入监肄业者,学臣给文送部img429监。

康熙三十六年议准:各省岁贡,有情愿入监者,停学政起送,从本州县给文。准其人文到监肄业。

乾隆三年议准:府、州、县学廪生,已经考取岁贡,给有贡单,于未经报部之前,本生物故者,即于报册内声明达部,准作贡生,以示矜恤。其本年岁贡,仍将陪贡顶补。所有旗匾银,仍留给顶补之生。

乾隆五年议准:云南向来岁贡,必系实廪,方准考选。其虚廪虽年深,亦不准贡,与各省之例不符。嗣后应遵照定例,不论虚廪、实廪,挨年序贡,以昭画一。

乾隆二十六年议复山西学政邵树本条奏廪生出贡酌加变通一折:据称廪生出贡,约需二十余年。又二十年,方选教职。即弱冠补廪,迨至司铎,已逾六十。与其于廪生中较食饩深浅,以收荒疏衰老之人,不如于补廪后,较其考列优等多寡,以收英敏力学之士。请嗣后补廪之后,连考一等最多者,充正贡。次多者,充陪贡。再次者,次陪贡。如三人优等多寡适均,则仍序食饩深浅等语。查学校养育人才,不以老少为限。其英敏力学者,三载宾兴,自能脱颖而出。果有未经中式之俊髦,又有拔贡、优贡两途。学臣自可随时遴拔。至岁贡一项,俱系屡经科举,食饩年深。故使之挨序以入成均,以酬其读书之志。其中有荒疏衰老者,仍有不许滥充之例。若使诸生互相搀越,徒开奔竞之端,殊于造士之规无益。至虑及司铎龙钟,惟责成督、抚、学政,考验于赴选之时,甄别于俸满之日,不得因此而轻更学制。所奏应毋庸议。

乾隆三十一年议准:各省岁贡,赴监肄业,原期励以大成。向例,由地方官取结申送。虽核其籍贯有无违碍,亦当验其精力未衰,方能振作。如果精力衰迈,不得滥行申送。

乾隆三十五年议复云南学政李廷扬条奏嗣后陪贡托故不到者,即以次陪作为正陪,再于次陪以下充选次陪。如次陪不到者亦如之。俟次年应贡时,即以上年之正陪为正贡,次陪为正陪。其托故不到者,降在次陪之后一折:查陪贡临考不到,由该教官呈报学政。果有实在患病情由,自可稍展考期。如查明托故不到确据,则有意趋避。其应充陪贡之处,即宜永行扣除。若仅于次年应贡时降在次陪之后,是该生既显然托故,而瞬届贡期,复预遴选,究无以示惩戒。且陪贡次序前后互易,诚恐不肖士子藉此有受贿让贡等情,更非整顿士习之道。所奏应毋庸议。

乾隆三十七年议复湖南学政褚廷璋条奏请将岁贡预考之例停止,均令挨顺应贡年分于本年考充。有路远患病稽迟者,准其展至应贡之次年补考一折:查岁贡自康熙二十六年停止。廷试以后,各省送到报部册内,有本年考充者,有声明随棚预考者,亦有本年未及考竣,至次年补考者。诚以学臣于三年之中,岁、科两试,按临各郡,试期有先后不同。出贡年分,复有迟速不一。且有省分辽阔,岁、科同时并考者。所属应贡之生,必须预考兼行,事理方无违碍。若如该学政所奏,均于本年考充,势必将各属内正、陪各贡纷纷调考,于事殊属未便。且岁贡分年定额,无论前后考选,总归本年应贡额内。并不因随棚预考,致年限或有参差。所奏应毋庸议。

乾隆四十年复准:山东运学,本非土著。既增设廪贡之额,已足示优。毋庸摊给袍帽银两。

乾隆四十一年奏准:嗣后廪生出贡,各该学政于考准之日,当堂填给贡单,令其收执。其赴监肄业者,仍取本籍地方官文结,并亲赍贡单投验。倘无单呈验,除驳回外,将遗漏给单之该学政参处。至现在肄业,及续来之岁贡生内,如出贡在乾隆四十年以前未经给有贡单者,由国子监核验本籍文结,再咨查礼部,俟准部复贡册有名,仍准其肄业。报满咨部铨选,毋庸补给贡单,以归简易。

又奏准:嗣后顺天各属考贡诸生,距考棚在五百里以内者,以十月为限。其在五百里以外者,以一年为限。如逾限不行投考,即将该生应贡之处永行扣除,不得再行补考。其赴考以前,有实在患病事故者,由该教官具结报明,暂行展限。不得过三个月之内。仍将补考缘由于册内声明报部,以凭查核。所有现在应贡之生,如有已过应贡年分,尚未投考者,即照新定章程办理。并通行各省学政,一体遵照。

乾隆四十二年议复:江苏学政条奏廪生按年出贡,不特明经就教,有司铎之责;即贡士居乡,亦为表率之资。今年考试海州所属考贡之生,有曾经犯饬者,饬驳另选陪贡考充在案。查《全书》所载,岁贡生年衰文谬者尚不得滥充,何况有劣迹之生!请嗣后岁贡生员,曾经以行止不端、恃符滋事,戒饬被责者,概不准出贡等语。查各省廪生,按照年分挨次出贡。其平时有无缘事戒饬之案,原应分别核办。但该学政所称,曾有劣迹,及行止不端、恃符滋事者,定例即应斥革治罪,并非止以戒饬结案也。惟所犯本轻,尚不致于斥革,向令该教官戒饬示惩。而既经饬责,未便仍准其按年出贡。应行令各省学政,嗣后廪生内有词讼牵连,经地方官审明申详,督、抚发学戒饬者,即将该生出贡之处扣除注册。仍将原案呈报礼部查核。其原奏海州所属考贡之生曾犯饬责,另选陪贡考充一案,应令该学政即照此例办理。

副榜贡

顺治二年定:顺天府乡试副榜五十五名,增、附准作贡监。廪生及恩、拔、岁贡贡监,俱免其坐监,即与廷试。

顺治五年恩诏:直省乡试副榜诸生,廪、监准贡,增、附准入监肄业。

顺治十一年议准:副榜贡生,亦于四月十五日廷试。照例公阅。止序卷次先后,不定职衔。将恩、拔、副榜贡生,及岁贡生中英年愿入监肄业者,一并送监。依期坐监。吏部会同内院、礼部公考,以定职衔。

又议准:直省乡试副榜,各送监肄业。内廪生副榜,照恩、拔贡生例,坐监六个月。增、附生副榜,照岁贡例,坐监八个月,永为定例。

康熙元年题准:停其乡试副榜贡额。

康熙十六年议准:直省乡试,仍取副榜作贡送监。其廷试停止。

雍正四年奏上谕:近来试官,多以四书文为主,而于经艺不甚留心。士子读书制行之道,首在明经。其以五经取中副榜者,必系有志经学之士。著将今年各省五经取中副榜之人,俱准作举人,一体会试。再今科各省所中副榜内,有两次中副榜者,亦准作举人,一体会试。以上俱系特恩,后不为例。

优贡优监

顺治二年题准:直省府、州、县学,不拘廪、增、附,将文行兼优者,大学起送二人,小学起送一人,入监肄业,名为贡监。

顺治四年议准:礼部会同内院,将现在贡监生,严加考试。除选取存监外,其余革去贡监,发回原学,分别照廪、增、附肄业。及行学黜名有差。

康熙二十四年议准:查顺治八年内,将各学生员,选其文行兼优者,考选赴监。又康熙十年内,因监生中止有输纳一途,贫窭之士无由观光,将生员遴选起送。今仍照康熙十年事例,府学起送二名,其余各学起送一名赴监。如该学无文行兼优者,宁缺无滥。其试卷解部磨对,察有冒滥,将考官纠参。

雍正十一年题准:各省优生,令该学政出具考语,具题送部。从前只议升入太学,并未分晰贡监名色,以致一切考取录用,皆无著落。今拟优生由廪、增升入太学者,准作岁贡。由附生、武生升入太学者,准作监生。皆由礼部换给执照,img430监肄业。奉旨:各省保送优生,廪生准作岁贡,附生准作监生,该部img431监肄业。其武生到部时,礼部考试文艺,兵部考试骑射,请旨。

乾隆四年议准:嗣后举报优生升入太学者,除确访实行考试经义外,并限以大省无过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该学政详慎举报。如不得其人,宁缺无滥。仍于任满汇题到日,由部核实具题。

乾隆二十三年议准:嗣后保题之优生到部时,俟有四五名,本部奏请,钦派大臣考试,分别等第进呈。其文理明通者,照例img432监肄业。荒疏者发回原学,并将该学政照例议处。

乾隆二十四年奏准:向例,各省优生俟到部有四五名,始行考试。守候日久,未免旅食之苦。伏思优贡之与拔贡,事属相同。应照考试续到拔贡,不拘人数之例,一体办理。或遇有拔贡续到者,亦可一同考试,各分等第。如此既于定例无碍,而诸生得以随到随考,亦觉简易画一。

乾隆二十九年议复贵州学政李敏行条奏拔贡之年停举优贡一折:据称拔贡之年,中小省分应拔者不下五六十人。极力搜索,尚多缺额。请将该年任满举优之例,暂行停止等语。查拔贡系十二年举行一次,而学臣三年任满,正宜举优黜劣,以示劝惩。且所举优生,通省不过数名,而又有宁缺无滥之例,原不致滥觞充数。该学政既称黔省应考之人,本属无多,应听其宁缺无滥,详慎办理。其余省分,毋庸更改定例。

乾隆三十四年奉上谕:向来各省学政,三年任满,例应举报优劣。其优生之保题到部者,经礼部汇试,分别廪、增、附,作为贡监,送入成均肄业。且有按省大小,定额不得过几名之令。而日久相沿,奉行殊难责实。在学政中之拘谨畏事者,多以无可举报为辞。人才既不无屈抑,其他好名市惠之人,虽所举不敢逾额,必至尽数充选,自博宽厚之誉。况学政与生员,分属师生,随时得以相见,其中保无纳贽夤缘情弊?于造士抡才,甚有关系。但三年举行一次,为奖励士子之一端,若竟辍而不行,未免因噎废食。嗣后学政举报优生,照选拔贡生之例,会同该督、抚一体考核。果属文行兼优,准其会衔保题。庶诸生不致滥邀而甄拔益昭公当。其报劣之例,照旧加意核实办理。

恩监

乾隆三年奏准:八旗汉文官学生,当使讲求经史,为有用之学。每三年一次,奏请钦点大臣考试,优者拔作监生,与汉贡监等一体肄业。

乾隆六年议准:查八旗算学生,俱与官学生一体考试恩监。汉算学生由生员、举人考取者,得应乡、会二试。由童生考取者,若非顺天籍贯,无可应试。嗣后汉算学生,有通习经史者,一体准其考试恩监。

例贡例监

雍正七年议准:查生员俊秀,援例入监。或咨送本监读书,或在籍准作监生。其不应试者,往往于乡试年以监照借人,顶名入场。嗣后应饬令各省,凡不应试之监生,于捐纳后行文取结时,即令其填写不应试字样,以便查验。

乾隆十年议准:文、武生员,有于岁考前捐纳监生,经该州、县收明谷石,给发仓收者,俱准其免考。其虽经报捐而谷石未完,未给仓收者,仍照例令其岁试。

乾隆二十三年议准:报捐应试之贡监,多有冒考占额等弊。自宜于报捐之时,严加察验。但户部收捐后,例皆行文各本省,将所捐各生姓名、籍贯,造册送部核对。其在各省报捐者,亦于捐册到部换给执照后,一例行查造册。是内外所捐生俊,孰为土著,孰为冒籍,在地方官按查烟户册籍,自可立判。其中如有冒籍等弊,即应随时咨部斥革。该督、抚转饬各地方官,务按名详查造报。不得因其已经上捐,朦胧注册,致滋假冒等弊。

乾隆三十一年议准:捐纳贡监生一项,人数繁多,惟凭执照以为稽查。从前原捐照内,多有未填年、貌、三代者,移甲换乙,何人不可假借?应通行各直省,令该生呈明本州、县,汇送督、抚造册。按照原捐事例,分咨户、工二部,换与年、貌、三代执照。有衰老癃疾,不愿换给者,听其自行缴销,毋庸换给。其并无部照,止有实收者,户部既定有换照年限,过限即应注销,不准换给。至生员加纳贡监,例应验照开除。但向来验照,多系亲赍赴棚,未免迟延。查捐纳贡监,户部俱行知该地方官取结。此内凡生员加捐者,地方官接到部文,即行报明学政,于学册内开除。既省该生等往来守候呈验,且亦断无遗漏稽迟之处。应通行直省学政,一体遵照办理。

乾隆三十三年议准:查过限未经换照之实收,既经户部议令注销,其季报四柱册内应删除,毋庸造入。至贡监内有年老癃疾,情愿缴照不换者,既照生员告衿之例,准其仍戴原顶,应于执照缴销之时,即在季报四柱册内注明缘由,下季毋庸造报,以省案牍。

乾隆三十八年议准:嗣后大、宛两县捐纳贡监生,以及捐职人员,先令取具同乡京官实系土著印结,粘呈户部查核。仍于收捐后,将所具印结img433顺天府,饬交大、宛两县备案存查。如有假冒情事,别经发觉,即将出结官照例议处。其无印结者,概不准报捐,以杜冒滥。

注释:

①“一正一陪”,原文如此。但从上文“屡经科举者三人”及下文“陪贡”、“其次陪贡”看,则应为“一正二陪”。

②内院,即内三院。清官署名。清天聪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合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故二·五学士》:“国朝官制,设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院各有学士一员。既设翰林院,以内三院为内阁,则止设阁学二员,而别以一人掌翰林院事,俱兼礼侍。”参阅《清通典·职官一》。

③旗匾银,清制,新科举人每名给牌坊银二十两,以供制备旗杆匾额,亦称旗匾银。文、武进士则另给坊价银,备建立牌坊。

④此处字迹漫漶,疑为“六”字。

⑤只,原文为“祗”,由上下文意看,当为“癨(只)”字之误。“癨”,“只”繁体。

⑥滥觞,此处犹泛滥,过分。《明史·史可法传》:“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觞,自后宜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