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考核教官
卷二十三 考核教官
顺治九年题准:儒学教官,士子观法所系。提学按临之日,考其学行俱优,教有成效者,除礼待奖励外,仍据实列荐。其行履无过,但学问疏浅者,姑行戒饬,责令勉进。有老病不堪者,准令以礼致仕①。若钻营委署,横索束修,卑污无耻,素行不谨者,即行参奏,分别究革。其有学霸生员、书役、门夫,行私惑诱者,一并究拟重治。
顺治十三年题准:提学严考教官,除文行兼优,及文平而行无亏者,分别应荐、应留外,其文行俱劣者,开送抚按题参罢黜。
康熙十八年题准:各省教职,有不由科、贡出身者,题明送部别用。若部选教职未到,止许本学及别学官署事,不得滥委杂流。
又题准:学政于官员贤否,例应品核。文到,各府、州、县掌印官即照旧式备造僚属履历,及以前荐奖、戒饬缘由,填注考语事实。教官更分年力、志行、学职、教规四款,内有贤、不肖之尤者,另具揭贴,限一月内送阅。按临再送。新任及改节、改过者,季终续报。并将任内作兴学校②事迹,备申报夺。儒学掌印官,若遇有升迁及会试等事故,提调官即查年深训导委署。一学俱缺,将别学附近者详委。一应经手书籍器物,学粮文卷,交盘明白,申报批允,方许离任。如应聘及丁忧等项,查无违碍,一面准行,一面申报。各州、县署印,勿得转委教官。即承乏③委用,亦须申详学政,批允方行。止守仓库,勿于别事。各府、州、县礼房吏及学吏转考,俱候详允,方准起送。违者究革。
康熙二十七年定:武生无武学处,照例属文学教官管理。其降黜劣行等事宜,悉照文生例行。
康熙三十九年议准:学臣有考试教官之例,责令学臣实力奉行。如全无文理者,即行题参。
康熙四十三年奉上谕:教官必文学明通,方称厥职④。近见直省教职内,不谙文学者甚多。如此,何以训士?著行文直省巡抚,将各属教官,通行考试,分别具题。遵旨议准:嗣后教职由部选后,赴抚臣考试。其考居一、二、三、四等者,令其赴任。五等令归学习。六等革职。
康熙五十年议准:教官计典⑤,分别优劣,必由学臣。嗣后,直省任学道者,令会同藩、臬考核,送督、抚具题。任学院者,藩、臬二司造送督、抚,学院会同考核具题。
雍正元年奉上谕:直隶、各省教官,乃专教士子之人。今准捐纳,以致不通文理少年,反为学文优长、年高齿长之师,可乎?应照其品级,别任补用。交与该部议奏。遵旨议准:嗣后直隶、各省教职,除正途照旧选用外,其捐纳教谕、训导,即用先用之人,不由举人、恩拔、副榜、廪生、挨贡出身。由生员捐纳贡生者,教谕改以县丞用,训导改以主簿用。照伊等捐纳日期,入于各项捐纳班内铨用。
雍正二年议准:现任教职内,从前捐纳出身者,既令改补别任,嗣后专令正途出身之教授、教谕、学正、训导,设立课程,实心教习。如有抑勒孤寒等弊,该学政题参处分。其教习著有成效者,即行题荐。
又议准:教职由廪生捐纳出身者,仍许留任。
雍正四年议准:教官由抚臣考校。向例,居一、二、三、四等者,令其赴任。五等者,令归学习。但四等文理荒疏,未便令其司教。嗣后,三等者仍照例给凭赴任。四等、五等者,俱令解任学习三年,再行考试。六等者革职。至钱粮词讼,系州、县专责。教官未定考成。但该教官果能训诲约束,则士习渐端,自无抗粮、兴讼等弊。嗣后各学教官所属文武生员,除受诬被告,及实有冤抑切己⑥不得已之事,申诉控理外,其有倚恃衣顶,抗欠钱粮,并捏词生事,唆讼陷人等事,该教官即申详督、抚、学臣,免其参处。如纵容徇庇,不行申报者,事发,将该教官题参,照溺职例革职。如该教官果能尽心训导,六年之内,所属士子无前项过犯,该督、抚、学臣据实保题,准其以应升之缺即用。其现任之员,以雍正五年为始。扣满六年,著有成效者,准其一体保题。
又议准:外省府、州、县、卫,俱以儒学教官兼理武学。今八旗⑦新设教官,既辖文生,即以满洲、蒙古、汉军武生兼令管理。京卫、大宛两县武生,亦令儒学教官训诲约束。原设武学官役,概行裁去。其现任武学教授、训导,俱令离任,照原品另用。
又议准:凡计典教官贤否,皆由知府具报。则知府原有稽察之责。恐以教官闲员微职不无优容,行令各省督、抚转饬各府,必从实考核。如有姑息容隐,将各该知府照徇庇例议处。
又奉上谕:凡县令改授教职者,因其不胜牧民之任,例当罢黜。念其读书攻苦,选授一官,不忍遽令废弃,是以改为教职。俾居师儒之席,以展其所学。此朕格外之恩也。况教官有化导士子之责,较理民之任,关系尤重。伊等自当殚心竭力,以尽职守。倘因改授教职之故,志气隳颓⑧,诸凡怠忽,著各学政查参,从重议处。
雍正七年议准:教官之职,专司训迪士子。除钱粮拆封,比较生员拖欠钱粮,并州、县会审案件有关戒饬生员之处,仍令赴州、县衙门公同办理外,其一切地方事务,俱不得干与。倘州、县官不遵定例,仍传教官同办地方事务,而教官违例前往干与者,州、县官照将事务交与不应交之人例议处,教官照不应得为之律,分别议处。
乾隆元年奉上谕:教职乃师儒之官,有督课士子之责。素蒙皇考世宗宪皇帝加恩优待,屡次训勉,且与有司一体赏给封典。朕即位以来,念其官职卑微,恐以冗散自居,不思殚心尽职,特加品级以鼓励之。查旧例,教职两官同食一俸,未免不敷养廉。著从乾隆元年春季为始,照各员品级,给与全俸,永著为例。
乾隆三年议准:教官为多士之模楷,宜洁清自爱,不得因循旧习,令门斗、书役索取生员贽见节仪。至举报优劣,乃甄别大典。倘有冤滥,于士品、士习,关系匪轻。嗣后各省教官,倘有仍前勒索贽见规礼,以致举报优劣不公者,令督、抚、学政核实查参,照借师生名色⑨私相馈送例革职。倘别经发觉,将该督、抚、学臣照不行详查例议处。书役、门斗、家人有索诈等事,查明本官是否知情,分别照例议处。书役、门斗、家人,按律以枉法论,计赃分别治罪。
乾隆六年议准:嗣后凡各学正、副教官离任时,俱照州、县官例,将曾奉颁发存贮书籍、器物,一切经手学田租谷之项,造册出结,交与接任之员,查明接受。造册出结,由该府、县核明,加结详司,转送督、抚、学臣存案。仍将交明缘由报部。倘离任之员,有心隐匿者,查明题参。缺失者,责令赔补。若接任之员,不行查明,混出册结接受,即著接受之员,暨加结之府、州、县赔还。逾限交代不清,亦照州、县官例,咨参议处。
又复准:教官交代之例,原指新、旧接卸而言。至本学正、副署摄者,该员原系经管之人,自毋庸造册交代。
又奉上谕:古者党有庠,术有序。民生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不独秀而为士者群居乐业,天下实无不教之民。是以教化兴而风俗厚。后世设立教官,专以课士,已非先王有教无类之意。而近来教职,多系衰老庸劣之辈,不但不能以道德礼义化导齐民,并其课士之职亦不克举。则安用此官为也!朕御极之初,念其俸薄,不足自赡,特令增给。乃望其修举职业,助兴教化。非以廪饩为养老之具,各员亦不当以司铎为养老之官也。著该督、抚会同学政,严饬所属教官,务以实心实力,劝学兴文,恪尽课士之责。其有年力衰颓,贪恋禄位,及庸劣无能不称师儒之席者,秉公甄别,咨部罢斥。庶训迪得人,而于造士育才之道实有裨益。各督、抚、学政,仍当时刻留心,永久奉行,不可苟且塞责也。
乾隆七年议准:各省学臣,考试教官时,与寻常考试一体封门。不许携卷归寓,以杜代倩。并分别等次,移明督、抚,以为大计考核之实据。
乾隆十四年议准:嗣后教职六年俸满,该督、抚、学政严加甄别。如果才能出众,应行举荐者,即行具题。其寻常供职之员,分别去留。俱出具切实考语,具题请旨。如有不应保留之员,滥行保留者,即将该督、抚、学政严加议处。
乾隆十五年奏准:教职交代,不过书籍、祭器、学田等项,原非州、县官可比。定限两月,似为稍宽。应酌减一月,限一个月完结。
乾隆十六年议准:嗣后各学训导,新、旧接卸,尚有专管之正教官在任,毋庸造册交代。若止有训导而无正教官之处,仍应造册交代。
又议准:教职一官,关系紧要。现今各省教职,昏耄龙钟、滥竽恋栈⑩者,实所不免。自宜严加澄汰。务令训课得人,以收造士之益。查教职向例,六年甄别为期,似属太宽。嗣后除俸满保题,仍照六年旧例外,其题留供职之员,应请敕下各该督、抚,定为三年澄汰。将实在年力就衰者,即行汰退,咨部汇题。如遇计典之年,仍照例严加甄别,不得止将一二昏耄者附疏塞责。再各省学政与教职最为亲切,务于岁试后留心甄别。有年耄学荒不职者,即会同督、抚勒令休致。
乾隆十八年奉上谕:向例,各省教职六年俸满,该督、抚、学政公同甄别。堪应荐举者,保题送部引见。其年力衰迈者,咨部休致。但督、抚陋习,既不肯轻保举,亦不肯多咨革。是以保题者固属寥寥,而休致者亦不多见。盖视教职为无足重轻,初不计及为造士之根本也。前以选拔贡生为教职之阶,曾谕各督、抚、学政,令其加意慎重。嗣后教职除有劣迹者,随时参劾外,至六年俸满,堪膺民社者保题。其年力未衰,可以留任者,出具考语送部引见。若准留任,俟后六年再满,仍如是甄别。年老之员,即咨部休致。有愿来京引见者,照大计之例,该督、抚声明给咨引见。至训导例止得升县佐,该上司尤多忽略。嗣后甄别之例,与教职同著为令。
乾隆十九年议准:凡在百里以外之府学生员,令州、县学严加约束。其有不法重情,势难缓待者,访查的实,即行牒明州、县,仍移知府学办理。不得谓非本学专责,因循推诿。倘有前项情弊,察出,照例题参议处。
乾隆二十年酌归简易案内题准:嗣后教官交代清楚,准其改为按季造报。其中或有交代迟延,以及缺少乐器等项,仍令单咨报部办理。
乾隆二十三年议准:教官职列师儒,岂可不谙篇什,忝居士林之首。应令各直省学臣,考试教职时,兼用律诗一首,总权其学行、事迹、文章,以定黜陟。
乾隆二十六年议准:教官所辖,只系文、武生员。如生员遇有事犯,未经查出详报者,自应照例参处。至捐纳贡、监,惟些小过犯,州、县官仍会同教官扑责,其余一切事件,教官不得干预,则教官已无约束贡、监之责。嗣后捐纳贡、监,有窝窃、唆讼、贪玩不法等情,将不查出申报之州、县议处,毋庸更将教官查参。
乾隆二十八年议准:直省府学生员,在百里以外者,照例令附近州、县学教官带理月课。如遇举报优劣,本籍教官闻见既确,密行开单,移交府学转申。如有失察,分别处分。其武生亦照生员一例办理。
乾隆二十九年议准:教职一官,学臣原有考核之责。遇有缺出,督、抚拣员暂署,自当知会学臣,使其得以稽察。嗣后教官缺出,毋论暂署、委署,督、抚均咨明学臣。该员仍将到任日期,申报学臣备案。
乾隆三十二年议复福建学政王杰条奏寄居他邑之生员,令寄籍之教官一体训课。如有劣迹,仍移原籍教官申报一折:查寄居他邑生员,其姓名实隶本籍,自应责令本学教官约束。岂得因该生寄居他邑之便,反为迁就,且令他邑教官训课,如有劣迹,又移原籍教官申报?其中转滋借端推诿之弊!所奏应毋庸议。
乾隆三十三年奉上谕:前据布政司张逢尧条奏,请将各省岁贡生应用教职人员,无论已、未截取,每逢乡试之后,即行验看淘汰。经该部议驳,以贡生等选授发凭,自有考验之例,毋庸每科预为甄别。降旨允行。第念督、抚等临期考验,积渐因循。既不免徒成具文,而该员等年齿就衰,惮于赴验;或部选已久,尚未莅任,致诸生督课废弛。于学校殊有关系。嗣后督、抚考验,务须详慎甄别,不得稍事姑容。其新选之员,有迟逾定限,久不到任者,即照例严参,开缺另选。至教职遇有悬缺,向来率委别学教官代理。此等司铎微员,两任岂能兼顾。现在各省有挑选二等举人,在籍候选教职之员。伊等得缺尚迟,如有情愿及时自效者,即赴本省督、抚处报明。遇有缺出需人,听候该督、抚会同学政挨次派委暂署。则员缺既不致久悬,而需次者亦不令闲旷。自为一举两得。该部即遵谕行。
乾隆三十八年议准:嗣后各省教职,凡病痊终养,以及丁忧起复人员,有情愿自效者,准其赴省呈明,听候该督、抚委用。遇有缺出,先尽二等举人,再委候补教职。
注释:
①致仕,旧谓交还官职,即辞官退休。《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
②作兴,发动,干,从事。《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我就帮着你作兴起来。”作兴学校,意即办学。
③承乏,所任职位一时无适当人选,暂由自己来充数。旧时在任官吏常用之谦词。《左传·成公二年》:“摄官承乏。”
④厥,其也。《书·禹贡》:“(冀州)厥土惟白壤。”方称厥职,即方称其职。
⑤计典,古时对官吏三年考绩大计之典。唐李德裕《丞相邹平公新置资福院记》:“建中初,先仆射以柱下史参梓潼军计典。”清魏象枢《刑科奏疏》:“窃惟计典三年一举,关系吏治,实为重大,矢公矢慎,责在抚按藩臬诸臣矣。”
⑥切己,事关自己。原文作“切巳”,误,径改。
⑦八旗,清代满族户口以军籍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正白、正黄、镶黄为上三旗(亦称内府三旗),隶属亲军,其余五旗为下五旗。清初将归附之蒙古、汉人,又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民政,战时任将领。旗民军籍为世袭。
⑧隳,音灰,毁坏。《老子》:“或挫或隳。”隳颓,即颓丧。
⑨名色,犹名目、名称。宋汪应辰《与周参政书》:“近户部行下,以今岁下半年赋,限七月内令以其他名色,先次兑那,起发一半。”
⑩恋栈,《晋书·宣帝纪》:“驽马恋栈豆。”比喻贪恋禄位。
挑选二等举人,清乾隆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举人,挑取其中一等者以知县用,二等者以教职用。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之士人有较宽出路,名为大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