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颁发书籍
卷四 颁发书籍
康熙四十五年奉上谕:朕制《古文渊鉴》、《资治通鉴纲目》等书,皆已刷印,颁赐大臣。此等书籍,特为士子学习有益而制,可速颁行直省。凡坊间书贾,有情愿刊刻售卖者,听其传布。
康熙五十二年,《御纂朱子全书》成,颁发两京及直省,刊版通行。
康熙五十四年,《御纂周易折中》成,颁发中外,听其重刊,以广诵习。
雍正元年奏准:圣祖仁皇帝《钦定孝经衍义》一书,颁发直省,刊版通行。
雍正八年奏准:圣祖仁皇帝《御纂性理精义》,《书》、《诗》、《春秋》三经《传说汇纂》,每省每书各发二部,一部令其重刊流布,一部以备校对。
乾隆元年议准:圣祖仁皇帝《律书渊源》,应颁发直省书院,及所属各学,以为士子观览学习之用。并招募坊贾人等,刷印鬻卖。有情愿刊刻者听。
又奉上谕:从来经学盛则人才多,人才多则俗化茂。稽诸史册,成效昭然。我皇祖圣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尚书》、《诗》、《春秋》三经《汇纂》诸书,直省虽已镌板,但士子赴司具呈俟批,已不免守候。又一人所请,止于一部,势难鸠工①刷印,是以得书者寥寥。著直省抚藩招募坊贾,自备纸墨刷印,通行售卖,严禁胥吏阻抑需索。但使坊贾皆乐于刷印,则士子自易于购买,庶几家传户诵,足以大广厥传。
又议准:各督、抚于省会书院,并有尊经阁之府、州、县,应将十三经、二十一史诸书购买颁发,交与各该学教官,接管收贮,令士子熟习讲贯。其动用存公银两,仍报部查核。
又议复佥都御史李徽条奏圣言称经,自《孝经》始,即诸经亦以此称经,请将《孝经》订入四子书②中一折:按经解名篇,著于《礼记》。离经辨志,载于《曲礼》。经之名,固已早见。至于《孝经》,称天之经,地之义。此即《中庸》之所谓九经,祭统之所谓礼有五经。皆举经常之道而言,安得遽指为定名之义。至称《古文孝经》,刘炫伪作,朱子亦未深考,吴澄据许慎《说文》,始为考证等语。按孔安国之《古文孝经》,献之秘府者,未及施行,并许慎亦未得见。至刘炫之伪作,详于《隋书》,辨于《唐会要》,见于陆德明《释文》,先儒早知其非,不待吴澄之辨而后知也。又称《孝经》以前六章为根柢,中三章为体要,后九章为会通;三者人数,六者地数,九者天数,合为十八章等语。按《孝经》第一章,乃全部之纲领。犹大学之有圣经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孝为本。此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次孝治次圣,治而归于纪孝行者,此齐、治、平之必由于修身也。反是则有五刑。推此则为至德要道。有经权常变,皆可通于神明。而复申言事君,结以丧亲,则孝道纯备,而宗义开明。盖俱从第一章脉络贯注。乃强分为天、地、人之数,割截牵缀,以为此书之精蕴,粗莽甚矣。③
至请以《孝经》同《学》、《庸》订为一册,一体命题等语。按四子之书,乃朱子所自订刊于临漳,宋理宗始颁行学宫。至元明以及我朝,遵行已久。且《大学》、《中庸》,本程子从《礼记》摘出,朱子订入四书者。《孝经》单行,篇章无多,如何可与四书并列?况朱子为《孝经》刊误,疑其非尽圣人之言,说得多不亲切。吴澄亦曰,观朱子所论,虽今文亦不无可疑。疑其所可疑,信其所可信,去其所可去,存其所可存,朱子意也。张恒曰,朱子识见高明。《孝经》出于汉初者,尚且致疑。则其出于《隋书》者,何足深辨!《刊误》一书,姑据温公所注之本,非以古文优于今文也。朱子于小学书所纂《孝经》之文,其择之也精矣,曷尝尽疑《孝经》之非哉。此张恒跋吴澄之言也。盖惟朱子考据精详,诸儒亦疑信参半。特以名为《孝经》,称述孝道,殊于治道有补。此制科取士,第一场首试四书文三篇,第二场首题用《孝经》论一篇,与性理参错互出,所以尊崇圣经,总期发明经义,文与论何择焉!应毋庸议。
乾隆二年奏准:圣祖仁皇帝御纂《日讲四书解义》,每省各颁一部。令该布政司④刊刻,招谕坊贾人等刷印鬻售,广为流布。
乾隆三年奉上谕:从前颁发圣祖仁皇帝御纂经史诸书,交直省布政使敬谨刊刻,准人刷印,并听坊间刷卖。原欲士子人人诵习,以广教泽。近闻书板收藏藩库,士子及坊间刷印者甚少。著各省抚藩,将书板重加修整,俾士民易于刷印。坊间有情愿翻刻者,听其自便,无庸禁止。如御纂诸书内,有为士子所宜诵习而未经颁发者,著该督、抚奏请颁发,刊版流布。至武英殿、翰林院、国子监皆有存贮书版,亦应听人刷印。从前内务府所藏各书,如满、汉官员有愿购觅诵览者,概准刷印。其如何办理之处,著礼部会同各该处定议。遵旨议准。内务府书版,俱藏贮武英殿。其武英殿所有⑤:
《御制人臣儆心录清汉书》⑥
《圣谕广训清汉书》
《圣祖仁皇帝诗集汉字书》
《圣祖仁皇帝文集汉字书》、《避暑山庄诗清汉书》、《千叟宴诗》
《万寿盛典》、《周易折中》、《周易义例启蒙附论》、《书经传说汇纂》、《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
《日讲春秋解义》、《仿刻宋版四书》、《小学孝经清汉书》、《清字诗经》、《性理大全》、《古文渊鉴汉字书》、《分类字锦》、《骈字类编》、《音韵阐微》、《月令辑要》、《韵府拾遗》、《子史精华》、《文献通考纪要》、《对数广韵》、《大数表》、《小数表》、《道德宝章》、《资政要览》、《清文鉴》、《蒙古合刻清文鉴》、《蒙古字时宪法书》、《劝善要言清汉书》、《生戒⑦汇钞清汉书》、《性理精义清汉书》
《日知荟说》
《乐善堂全书》、《清字内则衍义》、《汉字内则衍义》
《御注孝经》、《翰林院所有清字通鉴》、《大学衍义》
《日讲书经》
《日讲易经》
《日讲四书》、《辽史》、《金史》、《元史》、《古文渊鉴》、《三国志》、《汉字四书解义》、《佩文韵府》
《御选唐诗》、《绎史》、《易经解义》、《书经解义》、《周易本义》、《袖珍易经》、《袖珍四书》、《孝经衍义》、《广群芳谱》、《佩文诗韵》
国子监除所贮十三经、二十一史书版,业经奏请重新刊刻外所有:
《御纂周易折中》⑧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御纂性理精义》
《御纂朱子全书》、《古文约选》、《大学衍义》、《国学礼乐录》、《近思录》并礼部所有:
《大清会典》、《律书渊源》俱于学术有裨,自宜广为传习。今将刷印各书所需纸墨工价银两,逐部核定。凡满汉官员,有情愿指俸若干,刷印书籍若干部者,由该旗该衙门查明,移咨武英殿等各衙门,照数刷给,行文户部扣俸还项。则大小官员,皆得易于购觅,以备诵览。至内廷书籍,外间士子无不群思观览。照从前颁发《御选语录》等书之例,将武英殿各种书籍,交与崇文门监督存贮书局,准令士子购觅,以广见闻。其书版中,倘有损坏模糊者,令各该衙门备细查明,奏请修补。再查武英殿有存贮书籍十九种,俱系从前臣工遵旨刊刻之书。其书版存贮各省臣工之家,亦应开单行文各省督、抚,转行各该处,听坊贾人等广为刷印。并准其翻刻,以广流传。
又奉上谕:士子书艺之外,当令究心经学,以为明道经世之本。我皇祖御纂经书多种,绍前圣之心法,集先儒之大成。已命各省布政使敬谨刊刻,听人刷印。亦准坊间翻刻广行。恐地方大吏,不能尽心经理,则士子购觅仍属艰难。著督、抚、藩司等善为筹画,将士子应读之书,多行印发,以为国家造士育材之助。
又议复广韶学政王丕烈条奏请将朱子《孝经刊误》一书,颁发学宫,并乡、会试所出《孝经》题目,不得仍沿旧本一折:按《孝经》一书,经宋臣司马光校订,朱子虽据其所纂之本合经分传,厘定章次,并圈其疑义,以为刊误书要,亦阙疑示慎之意。而自宋以来,《孝经》之颁在学宫者,悉照司马光旧本。其《刊误》一书,止存之以备参考。我世宗宪皇帝钦定《孝经集注》,仍用司马光旧本。今乡、会试二场命题,用《孝经》性理,参错互出,著为定制。士子诵读成书,遵行已久。毋庸更定章程。所奏应毋庸议。
乾隆六年议准:陕、甘二省,请将《渊鉴斋古文》及《唐宋文醇》每种各颁一部。令该抚藩照《御纂四经》之例,酌量刊刻。听人刷印,以广流传。
乾隆七年奏准:武英殿所贮书籍,凡各衙门官员欲买者,由本衙门给咨,赍⑨银到日,即行给发。其非现任之员,及军民人等愿买者,具呈翰林院给咨,赍银到日,一体给发。其乾隆三年原议内指俸购买之处,不但文移往返,归款迟滞,且恐有革职、住俸等情,势必勒追完缴,转滋扰累,应行停止。
乾隆八年议复国子监祭酒崔纪条奏嗣后刊刻朱子《周易本义》一书,《经》、《传》次第,当依《本义》原本,不得破析《本义》,以从程《传》。并乡、会两试,必于上、下《经》内出题一道,再于彖、象《传》内出题一道一折:按古《易》经二篇,传十篇,原各自为卷帙。自费直⑩用彖、象、系辞、文言参解上、下经,始附八卦中。王弼又以象本释经,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辞,各附当爻。故先儒谓变古《易》文者,始于费直,而成于王弼。则是彖、象之合于卦爻,其来已久,不自程传窻也。厥后吕祖谦采嵩山晁氏编古《周易》,定为十二篇。然祖谦亦谓费氏《易》最近古,其复定十二篇,特恐古本之失传,而非以费氏为陋学也。伊川程子于《易》理最得精实,而《传》、《序》独从王弼。夫岂不知古《易》十二篇,而漫为因仍乎?朱子《本义》之序,一以吕氏为断。而其论诸儒之说,则曰如王氏、程子与吾《本义》之云者,其亦可矣。然则朱子固不以王氏、程子之《易》为非也。有明取士,专用朱子《本义》,而不改程《传》之《序》,即淳于俊所云合传于经,使学者省寻、易了之意,非有悖于朱义也。
我圣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一书,博采群言,酌复古本,既已颁布学宫,复许坊贾人等刷印通行,广为敷布。俾天下穷经之士,考古而不忘其初。而究未尝以是悬为取士之令甲者,诚以古本、今本篇次虽殊,而义理则一。觇经学之浅深,原不系乎此也。未便以多士讲习有素之书,忽尽改其篇次,以致徒高复古之名,无裨穷经之要。至刊本既不准其纷更,闱题自应仍依旧制。所奏均毋庸议。
乾隆九年奏准:从前御纂诸书,虽经颁发,然士子众多,恐不足以资钞诵。令各省督、抚、藩司,多行刷印。每学每种给发二部,以备士子钞诵。其《御纂三礼》,俟告成后,再行颁给。仍交与该教官接递收管,无得损失。
又议准:《三通》诸书,令各督、抚转饬布政使,及专司书院之道员,于公项内酌量置办,以资诸生诵读。
乾隆十四年议准:闽省生童,于《御纂四经》皆未经寓目。应令该布政使转饬州、县,照大、中、小学核定数目,详司刷印,颁发各该教官,听从士子照价购买。将所缴价值,解司归项。
乾隆十五年议准:《御纂三礼》,甫经告成。应俟刊刻成书,奉旨颁发时,令各省布政使照《御纂折中》、《传说》诸书之例,敬谨刊刻,准人刷印。并听坊间翻刻,以广诵习。
乾隆十六年奉上谕:经,史学之根柢也。会城书院聚黉序之秀而砥砺之,尤宜示之正学。朕时巡所至有若江宁之钟山书院、苏州之紫阳书院、杭州之敷文书院,各赐武英殿新刊十三经、二十二史一部,资髦士稽古之助。
乾隆二十七年奉上谕:闱中旧贮书籍,残缺不完。试官每移取坊间刻本,大半鲁鱼亥豕。自命题发策,以及考信订伪,迄无裨益。应将乡、会两试需用各书,汇列清单,就武英殿请领内府官本,钤用该衙门印信,备贮应用。该管官前后检明,入册交代。
乾隆二十九年奉上谕:前辑《周易述义》、《诗义折中》、《春秋直解》告成。于从来传、注离合异同之处,参稽是正,允宜津逮士林。而校刊讫工,未经颁发。著将此三书每省各颁一部,依式锓版流传,俾直省士子咸资诵习。其原本即庋藏学宫,以示嘉惠广励至意。
又议准:《礼记》一书,未经朱子裁定。学宫所颁,仅有陈贜《集说》。其论议虽合乎儒先,而训释未能该洽。仰蒙皇上考《礼》正文,特命儒臣纂辑《礼记义疏》,与《周礼》、《仪礼》并垂黉序,洵足阐曲台之奥义矣。乃俗儒囿于方隅,惟揣应试命题,著有《心典》、《体注》、《省度》等书,坊刻流传,概从苟简,以便空疏不学之士,而全经竟束之高阁。殊于经学大有关系!嗣后,专习《礼记》生童,务须诵读全书,不得仍以删本自欺滋误。其现在坊间所刻删本《礼记》,饬令地方官出示销毁。已经刷印者,禁止贩卖。毋许存留,贻误后学。
乾隆三十年,颁发《御制诗》初集二集、《御制文》初集各一部,交直省布政使,照颁发经书之例一体刊行。
乾隆三十一年议准:浙江遂安县志,侈陈毛一鹭政绩;嘉兴府志,曲讳虞廷陛附党;又萧山县志,极诋嘉靖间学道陈大绶贪酷种种,而大绶督学以清节著闻。所载悉属颠倒。查毛一鹭、虞廷陛俱名丽阉党,载在《钦定明史》,人所共知。陈大绶名不著于史传,考国子监题名碑,大绶系万历乙未科进士,江西浮梁县人。该县志所称嘉靖时事,显系诞妄无稽,自当改正删除,以期核实。再各省向例于学臣莅任时,原有呈送志书之事。应令学政不拘时日,悉心查核。遇有实在是非倒置者,即饬令地方官删改,仍咨明督、抚会同办理。其现在修辑之志书,亦令学政查核,再行刊刻。至修书原系地方公事,如或绅士自行经理,编纂付梓,亦所弗禁。但不得勒派劝捐,致滋扰累。倘有官吏藉端苛派,应令该管上司严查察究。
注释:
①鸠工,聚集工匠。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
②四子书,即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合称。宋代以《孟子》升经,又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合。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遂立。此后,其成为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标准用书。
③原文未分段,此为标点校注者所分。本卷下同。
④布政司,即布政使司。明宣德后,全国设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因加强统治,专设总督、巡抚等官员,布政使权位遂渐轻。清始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之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俗称藩司、藩台。
⑤按,以下书籍排列版式悉依照原书。
⑥清书,指满文。清汉书,即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清昭)《啸亭续录·清字经馆》:“乾隆壬辰,上以大藏佛经有天竺番字、汉文、蒙古诸翻译,然其禅悟深邃,故汉经中咒偈,惟代以翻切,并未译得其秘指。清文句意明畅,反可得其三昧,故设清字经馆于西华门内。”
⑦原文为“牛戒”,当为“生戒”之误。
⑧《御纂周易折中》,原文为《御纂易易折中》,刊刻所误,径改。
⑨赍,通“资”,费用,钱财。《周礼·春官·巾车》:“毁折,入赍于职币。”郑玄注:“杜子春云:‘赍,读为资。资谓财也。’”又《周礼·天官·掌皮》:“岁终,则会其财赍。”
⑩费直,字长翁,东莱人,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开创者。治古文《易》,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易传》解说经文。东汉时,郑众、马融、郑玄等并习其学。三国魏王弼注《易》,亦用其说。
藩司,参上注④。
鲁鱼亥豕,“鲁”和“鱼”、“亥”和“豕”篆文字形相似,容易写错。《抱朴子·遐览》:“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似,豕与亥相似。’”后因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之误为“鲁鱼亥豕”。
丽,附着。《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