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 湖北学额

卷五十四 湖北学额

武昌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江夏县学、武昌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咸宁县学、崇阳县学、通城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嘉鱼县学、蒲圻县学、大冶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兴国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通山县学,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汉阳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汉阳县学、汉川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黄陂县学、孝感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沔阳州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黄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黄冈县学、蕲水县学、黄梅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麻城县学、黄安县学、广济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罗田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蕲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安陆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钟祥县学、潜江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京山县学、天门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荆门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当阳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德安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安陆县学、云梦县学、应城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随州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应山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荆州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江陵县学、公安县学、石首县学、监利县学,各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松滋县学、枝江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宜都县学、远安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襄阳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襄阳县学,额进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枣阳县学、宜城县学,各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南漳县学、光化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谷城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均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

郧阳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郧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房县学、郧西县学,各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保康县学、竹山县学、竹溪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宜昌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东湖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归州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长阳县学、兴山县学、巴东县学,各额进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鹤峰州学,额进八名。长乐县学,额进七名。(鹤峰、长乐二学,俟岁、科考第四次,廪、增各设四名。)

施南府学,额进八名。恩施县学,额进十二名,廪生十二名,增生十二名,二年一贡。建始县学,额进七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利川县学,额进四名,廪生八名,增生八名。(现在由恩施拨回之廪,仍与恩施学较年出贡。)宣恩县学、来凤县学、咸丰县学,各额进三名。(以上三县及府学,俟乾隆四十六年为始,各设廪、增二名。食饩十年,方准出贡。以后四年一贡。)

康熙四十四年题准:湖广黄梅县改复大学,云梦、桂阳二县改复中学,照例考取。

康熙五十四年议准:湖北安陆府首邑钟祥县,向未设学,诸生附府学考课。今建立学宫,设教谕、训导各一员。

雍正二年遵旨题准:湖北之兴国、沔阳二州,江夏、武昌、黄冈、蕲水、黄梅、黄陂、京山、天门、孝感、江陵、公安、石首、监利、襄阳十四县,照府学额,各取进童生二十名。大冶、云梦二县,改为大学,各十五名。应山县,改为中学,取十二名。

雍正七年议准:湖北施州卫改为恩施县,应照各县学例,将原设廪、增各四十名之数,各裁去二十名,留二十名,二年一贡。

雍正八年议准:黄陂、孝感二县,改隶汉阳府。其原拨入黄州、德安二府各生,照例改归汉阳府学。廪、增各生,俱以候廪、候增,与汉阳府学生员照考案先后,挨次间补。较其食饩年分,一体出贡。从前黄州、德安二府学内,有黄陂、孝感生员,科考前列,应行批补者,不得在黄州、德安二府顶补。

乾隆元年议准:湖北宜昌升府,取进童生二十名,设廪、增各四十名。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时,照府学例,一年一贡。彝陵州改东湖县,取进童生,照彝陵州原额十五名,设廪、增各二十名。于原设彝陵州学廪、增各三十名内,酌留二十名于东湖县学,余十名归于宜昌府学。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如遇拔贡之年,宜昌府选拔二名,东湖县一名,俱凭文拔取,宁缺无滥。至彝陵州学文、武生员,令宜昌府与东湖县各半分隶。其从前彝陵州拨入荆州府学生员,改归宜昌府学。

乾隆四年议准:湖北施南府属之宣恩、来凤、利川、咸丰四县,原系土司改设。今应童子试者,已百余人。应将四县童生,准其暂附宜昌府考试,另编新字号。四县共酌取童生一二名,暂归恩施县学管辖。其设学增额,应俟人文繁盛之时,再行题请。

乾隆二十七年议准:湖广沔阳州,分设文泉县。所有沔阳州原额取进二十名,嗣后岁、科两试,州取十二名,县取八名。额廪三十名,亦准其州补十八名,县补十二名,二年一贡。仍较食饩年分,照例挨补。沔阳州训导,即改为新县训导。

乾隆二十九年议准:湖广沔阳州,前议分设文泉县。应行裁汰,仍复旧制,归隶沔阳州管辖。

乾隆三十二年议准:湖北鹤峰州及长乐县,自改土归流以后,现在人文颇有可观。应准其设学,照湖南保靖等县之例。鹤峰州岁、科两试,准其取进文童八名,长乐县取进文童七名。其廪、增额数,俟人文充盛之日,再行题请增设。至武童,既无就试之人,应毋庸置议。长阳县训导,改为鹤峰州训导。兴山县训导,改为长乐县训导。

乾隆三十六年议准:湖北施南府属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四县,于乾隆元年改土归流。嗣于乾隆四年议准,另编新字号考试。四县共酌取进童生一二名,暂归恩施县学管辖,并未按县置学。现今人文充盛,应照该省鹤峰州、长乐县并湖南之永顺府暨保靖诸县之例,分设学额。嗣后,宣恩、来凤、咸丰三县,准其各取进三名;利川县取进四名。至施南府,设立府学,应将府属恩施县学原十五名内量减三名,建始县学原额八名内量减一名,拨入府学。此外,于六县中酌取四名,定为学额八名。仍令该学政于岁、科两试时,严慎校阅。如佳卷不敷,宁缺无滥。至各学廪、增额数,并考试武童,亦准其照鹤峰、长乐二州县之例。俟将来人文再盛时,另请增设。并将宜昌府训导拨改施南府学,东湖县训导拨改来凤县学,巴东县训导拨改咸丰县学,归州训导拨改利川县学,恩施县训导拨改宣恩县学,以专训迪。

乾隆三十九年议准:湖北施南府属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四县,自乾隆三十六年各设学额,所有旧附恩施考试各生,业经拨归各学管辖,但未设有廪、增额数。查利川人文较盛,拨回之生已有六十余名。内实廪八名,候廪三名。应将恩施县原额廪、增各二十名,俱减为十二名,以八名拨入利川。即以拨回之现廪八名补实。遇有缺出时,以候廪三名收补。增缺八名,除将候增补实外,余以拨回之生,照考案序补。其府学及宣恩、来凤、咸丰三学,俟设学十年后,自四十六年为始,各设廪、增二名。现在考试各童,来凤、咸丰均有候廪二名。即令认保,至设廪之年,准其先与补实。宣恩责令拨回之附生暂行认保。该四学,均照定例,设廪后,必食饩十年,方准出贡。以后四年一贡。至拨回之实廪、候廪,在恩施食饩已久,应仍准其与恩施学较年出贡。俟届该本学应贡之期,再将未贡之生,归于本学出贡。再武童应于恩施量减三名,建始量减一名,作为府学四名。其宣恩、来凤、利川、咸丰四学,各取进二名。又宜昌府属之鹤峰、长乐二州县学,例向来未设廪、增。每考试各童,暂令教官认保,殊非核实杜弊之道。查该学已经岁、科考两次,应俟岁、科三次以后,自第四次为始,各设廪、增四名。其未设廪前,即令本学生员认保。其武童,各取进二名。

注释:

①彝陵州改东湖县,按,《辞海》等工具书中仅收“夷陵”,未见“彝陵”。据《清史稿·志四十二·地理十四》载:“宜昌府”,“顺治初,沿明制,为夷陵州,属荆州府。雍正十三年升为府,更名,属湖北布政司,置东湖为治。”又“东湖”条下载:“旧为夷陵县。明省入夷陵州。雍正十三年复置,更名。”

②湖广沔阳州,原文中“沔”字将“硏”旁误为“丐”,本卷中尚有多处,径改。

③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制度,以中央任命之流官进行统治,即所谓改“土”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