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七 学习序班
卷七十七 学习序班
乾隆九年议准:鸿胪寺①序班,由直隶、河南、山东、山西四省生员充补。例先行文四省学臣咨取。择其容貌端庄、声音洪亮者,留寺学习。俟序班缺出,拟定正、陪,送吏部补用。学习生员,应以十二名为定额。现在详加甄别,按额留用。其余咨回各学肄业。
又奏准:候考序班,遵照《会典》定例,行文学政咨取。将生员自行具呈之弊,永行禁止。
乾隆九年奏准:鸿胪寺序班,设额外十二缺。于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省生员,拣选仪度端庄、声音洪亮者,暂给顶戴,在寺学习行走。与现任鸣赞序班,一体当差。俟有序班缺出,拣选补用。
乾隆十一年奏准:鸿胪寺额外序班十二缺,直隶一省定为六缺,山东、河南、山西每省各二缺。
乾隆十七年奏准:鸿胪寺额外序班,山东、河南、山西三省虽定额有六,现在学习行走者,止有一人。查山东等三省,离京遥远,该生等行走维艰,所以不数月旋即告归原籍。虽经咨取,年余尚未送到。且该生等声音各别,土语难变,学习唱赞时,虽极力教演,究难合式。惟直隶一省,近居京师,该生等行走不致拮据。其声音,演习唱赞易于合式。但山东等三省六缺,若尽行裁减,止留直隶六缺,于差派稍不敷用。应将山东等三省六缺,裁去四缺,仍留二缺,合之直隶,共设八缺,一并归于直隶学政咨取。
乾隆二十九年议准:学习序班缺出,鸿胪寺会同礼部堂官,秉公于各该学政送到诸生内,拣选充补。
乾隆四十年议复鸿胪寺卿江兰条奏学习序班,改于国子监恩、拔、岁、副、优各项肄业贡生内挑选充补一疏:查乾隆十七年裁减学习人员案内,据该寺以山东、山西、河南三省在寺行走者声韵各别,土语难变,不能合式,请将山东等三省裁去四缺,仍留二缺,一并归于直隶学政咨取等因,奏准在案。今肄业贡生,原系籍隶各省。其中近居直隶者为数无多,而声音各别,土语难变,有较之山东、山西、河南三省而更甚者。以近京之山东等省,该寺尚以其唱赞难于合式,奏停咨取。而欲于来自各省之贡生,令其变土音而习唱赞,事更有所难行。应将该寺卿所奏改用肄业贡生之处,毋庸议。至该寺卿所称咨补人员,文行本属平常,举动言语罔知慎重之处。查学习序班,以生员而膺章服②,升补有阶,原不宜滥邀拣用。应责成直隶学政,于附近府、州、县生员内,严加选择。务以端雅修谨之士,咨送该寺拣补。不得以乡僻平常生员充数,以杜滥竽,以昭详慎。
注释:
①鸿胪寺,官署名。据《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二》载:“顺治元年,设鸿胪寺,置满、汉卿各一人。满洲少卿一人,汉左、右少卿各一人。”其职掌为:“卿掌朝会、宾飨赞相礼仪,有违式,论劾如法。少卿佐之。鸣赞掌傧导赞唱。序班掌百官班次。主簿职掌同太仆寺。”
②章服,古代礼服,绣有日月、星辰等图案。每图为一章,天子十二章,群臣按品级以九、七、五、三章递降。明宋濂《〈岁迁集〉序》:“人多裹章服而吾犹被布韦,其命也夫!”